一、浅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构思和人物形象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胡嫚[1](2021)在《“三言”中器物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言”是冯梦龙编纂的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堪称明代市民文学的代表之作。作品中有大量的对晚明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器物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体现了市民阶层对物的世俗化追求。历来学者对“三言”研究的范畴十分广泛,但以器物为切入点,从功能角度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仍未见。因此本研究从器物的视角来阐释“三言”中器物的叙事功能、认知功能、教化功能,由此总结了其审美功能。冯梦龙以叙事的形式把发生在市井闾巷之间的故事巧妙地用器物推演开来,并在起承转合之间使器物成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这些器物还承载着文本的审美功能,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玩物丧志的正统观念和宋代以降的雅玩传统不同,体现了冯梦龙对器物的态度和选择,隐含了作者的价值追求和矛盾心理。透过这些器物我们可以看到,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冯梦龙,既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又肯定人情物欲的合理性,展现了他矛盾、丰富、复杂的思想,从而使“三言”具有了一种艺术张力和魅力。“三言”中的器物有其叙事功能。它们起着谋篇布局的作用,其表现为通过器物建构故事情节,使其成为展开故事叙事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物件;同时,还可借器物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器物刻画人物性格,使其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并且还可展露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再者,还可由器物隐喻主题意旨,使器物在文本主题中起到凝聚的作用。这些贯穿始终的器物使文本摆脱了单纯的情节叙事,进入了描绘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层面。“三言”中的器物有其认知功能。“三言”属于再现型文本,具有总体叙事的客观性和细节描写的逼真性。透过器物,大到我们可以感知“三言”描摹的是一个金钱、情欲、权势相互交织的复杂的社会;小到我们可以感知晚明时期男女身份的细微变化,器物既可以显示男女身份的不同,又可以显现男性地位高于女性,还可以看到男女人物观念与追求的变化。透过器物可以看到作者所构建的一个既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市民社会。“三言”中的器物还有其教化功能。从情教与器物出发,作者由男女之情推及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情,以器物为载体,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从发迹变泰与器物出发,作者描摹了器物与文人、武人、商人的发迹变泰,尤其是对商人发财致富的描写,遵循了传统儒家的优良品德,暗合了因果报应的天命观,以此达到教化劝惩的目的。“三言”中的器物传达了作者的审美功能。与晚明士大夫所推崇的玩物尊生、玩物怡情、玩物养心相比,冯梦龙只是将器物视为真实再现市民生活的必然、必须的组成部分。这一态度决定了他对器物的描写不是特别的看重并进行有意的凸显。他选择的是来自于市井民众的日常器物,且具有商品性、流动性的特征,符合晚明时代特色。冯梦龙作为封建士大夫在晚明市民社会兴起的语境中对器物的态度和选择的矛盾特征,隐含了冯梦龙的价值追求和矛盾心理,展现了冯梦龙的审美旨趣与器物的美学意蕴。因其“矛盾”,使“三言”具有了内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文本形成了艺术张力和魅力。
吴语驰[2](2020)在《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女妓书写研究》文中认为女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类特殊群体,由于身份的低微,她们的事迹向来不见于正史之中。然而她们的倩影却往往经由文人的书写与加工,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青楼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广泛地与女妓展开了各种类型的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具有翻空造微性质的传奇这一文体,自然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重要选择。传奇小说从唐朝诞生之初,便广泛地在文人士大夫这一阶层内部流传。一个时期传奇小说的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一时代文人圈子所公认的道德伦理观念与审美情趣。因此,明代传奇小说中女妓书写的方式、内容与效果,也就代表着明代文人对女妓群体的态度、评价与取向。本文以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女妓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类形象在传奇小说书写中的特点,阐释其中的社会文化内蕴与文学、美学价值。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直接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三个书写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明代传奇小说中女妓形象所呈现出的新特征,无论是对才艺气质的重视,还是语言风格的雅正与广阔社会背景的引入,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女妓形象呈现出雅化的倾向,从中可见明代的文人们对于女妓的审美标准与取向发生了一定的转向,即从追求情色之美到追求精神之契合。第二章抓住士妓交往这一主题,分析明代传奇小说中士妓交往书写的特征与社会内涵。在士妓交往中,女妓往往会产生由妓到妻的身份转换,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明代传奇小说更为关注士妓婚后生活的内容,体现出明代文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此外,无论在交往目的还是交往中所遇到的阻隔上,明代传奇小说在士妓交往的书写上都体现出对利益的追求,从中可以体现出明代文人利心的形成。第三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明代传奇小说中女妓形象的叙事功能。当女妓形象作为主角出现时,往往在结构上作为文本的核心与线索人物,作者又通过女妓形象来为文本布设悬念。当女妓形象作为配角出现时,则可以承担推动情节曲折发展与烘托主角人物形象的作用。第四章分析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女妓书写所体现的美学和社会文化内涵,包括悲剧意蕴的塑造与对文人观念折射。明代传奇小说在描写女妓的爱情悲剧时常常通过制造女妓多情与命运无情间的巨大反差、鬼魂托生等超现实主义描写这两种手法来增强悲剧的感染力。造成女妓的命运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乐户制度的压迫、男性的负心与女妓自身的软弱性。不同性格特征的女妓形象,在对悲剧命运进行反抗时,便体现出了抗争美、哀怨美与毁灭美。在女妓书写折射的文人观念层面,明代的文人们从情与理两大主题出发,书写和塑造了多元化的女妓形象,体现出他们对女妓群体或同情、或批判、或宣扬、或狭邪的不同态度。同时,明代文人在书写女妓时,兼顾了现实性与理想性,在一定程度反映女妓群体现实境况的同时,实现了文学的道德教化意义。本论文对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女妓书写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学术价值:一是整体性的看待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女妓形象,并通过与前代传奇文本中的女妓形象进行比较,梳理和总结其独有的时代特征与文学价值。二是尝试从书写的角度出发,探讨明代的文人书写女妓的方式、取向、原因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张媛[3](2020)在《明清《今古奇观》版画插图研究 ——以宝翰楼本为中心》文中提出《今古奇观》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对其研究和探讨也多从文学领域角度着手,从版画插图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选取了刊行较早、插图数量最多、版式特色突出的吴郡宝翰楼刊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探究。首先,对《今古奇观》文本内容和版本情况进行梳理、论述,根据内容题材的区别,把文本作品分成社会风气、婚姻题材、忠义题材、世俗题材四大类,并梳理介绍《今古奇观》较有特色的其它版本情况。其次,从构图布局、线条刀法、细节镌刻、背景设置四个方面论述吴郡宝翰楼刊本版画插图的艺术特点;从图与文合、图溢出文、图文不符三个方面论述吴郡宝翰楼刊本版画插图的图文关系,并结合会成堂本、经文堂本、上海大同书局石印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从插图版式、构图形式、人物塑造、场景处理、图文关系等方面与吴郡宝翰楼刊本进行对比、研究。再次,通过《今古奇观》与“三言二拍”在文本内容、版画插图的比较、研究和吴郡宝翰楼刊本《今古奇观》与《墨憨斋评石点头》《玉娇梨》等月光型版画插图之间的比较、研究,探讨《今古奇观》与明末其他小说文本与版画插图的关系。最后,剖析宝翰楼本《今古奇观》作品中透露出的文人画气息与苏州文化、文人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宝翰楼本《今古奇观》版画插图在社会、商品、审美和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王文照[4](2020)在《清代戏曲家夏秉衡及其戏曲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夏秉衡,字平千,号香阁、谷香子,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生于雍正四年(1726),卒年未知。他的创作涉及各种文体,传奇、诗、词、文、赋等方面都有作品存世。他青年时代编刻的第一部诗文集《清绮轩初集》共四卷,编纂的词选《清绮轩词选》,在词学方面影响也比较大。但是在夏秉衡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戏曲是最着名、最成功的。他一生撰有传奇三种:《八宝箱》《双翠圆》《诗中圣》,合称为《秋水堂传奇》。本文重点通过对夏秉衡戏曲作品的研究,以期对其戏曲创作的发展及历史价值得以较为全面的诠释。本文共分为四章,主要从夏秉衡生平交游与创作、夏秉衡传奇的本事流变、夏秉衡与同题材论文的比较、夏秉衡传奇的艺术特色这四个方面入手研究夏秉衡的三部传奇作品。夏秉衡生平交游与创作方面,认真梳理和总结夏秉衡的生平经历与交游情况,今存夏秉衡交游资料甚少,在相关县志、府志中可略观些许生活轨迹,力求较深入地了解他的生活与经历。从主题和故事情节分析夏秉衡三部戏曲传奇作品,进一步了解夏秉衡的思想内涵。通过介绍夏秉衡的戏曲作品《八宝箱》《双翠圆》《诗中圣》的本事流变,从而对其戏曲创作的艺术特色给予品鉴与体味。夏秉衡传奇与同类题材戏曲作品的比较方面,《八宝箱》写的是传诵已久的杜十娘的故事,古往今来,写杜十娘的作品不胜枚举,但夏秉衡塑造的杜十娘与他人笔下的定有不同之处,本文选取清代梅窗主人的《百宝箱传奇》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双翠圆》写的是王翠翘与金重的故事,关于王翠翘故事的创作,从明清小说到戏曲作品,不一而足,本文选取清初戏曲家王鑨的《秋虎丘》和明末清初戏曲家叶稚斐的《琥珀匙》两个传奇来与《双翠圆》作比对。《诗中圣》则主要写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作者还着力写了杜甫、李白两位同时代大诗人以及杜甫与房绾、严武的深厚友谊,中间亦穿插了安史之乱等重大事件,本文选取明代文学家王九思的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来与《诗中圣》进行对比与分析阐释。夏秉衡传奇的艺术特色方面,通过《秋水堂传奇》的三部作品,从题材的抉取意义、结构的合理安排、人物形象的刻意塑造、以史载剧的虚实结合以及语言的个性特点五个方面切入并剖析夏氏传奇在创作上的艺术特质。研究夏秉衡戏曲作品,不仅是对其人其作及其创作思想的探讨,更是通过这一途径对清中叶的戏脉走向有了一个愈加清晰的认知。
马赛[5](2020)在《文人交游与“三言”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交游是文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对其科举、仕宦、婚姻等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话本小说的经典之作,“三言”中有大量文人交游的内容,这不仅使得“三言”成为文人交游的独特载体,同时文人交游也深刻地影响了“三言”的人物塑造、情节建构以及意旨表达等,并进而成为小说极为重要的叙事元素。而“文人”与“交游”本身也产生了奇妙的融合:交游所展现的市井风情以及世俗百态与文人的雅致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又衬显出“三言”在小说史上的独特性:即处于古代小说从表演到案头转变的关键的节点位置。因此,“三言”文人交游中民间话语与文人话语的融合,也能够让我们从这样一个别致的角度看到古代小说演进的过程。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论述文人交游对于“三言”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小说主旨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文人交游对于人物塑造的影响。“三言”中许多文人性格的塑造往往与人际交往相勾连,并在各种交游中呈现出来。作者在叙事时通过文人交游中的语言与行动描写,有层次、有步骤地展现人物的性格,渐趋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并让读者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逐渐阅读、接受、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本章主要探究“三言”中的文人交游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强化与突出,以及在呈现人物性格复杂性与变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于小说叙事而言,将小说人物置于一定的关系网络中加以书写,为人物塑造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和契机。第二章探讨文人交游对于情节结构的影响。文人交游所产生的正面助力以及反面阻力都会引发或催生相应的情节,并进而产生改变文人命运的推动力,小说所营造的“奇”也便由此而来。此外,伴随着新的交游对象以及新的交游关系的出现,会打破现有的情节僵局,也会纾解固有的情节困境,为作者对于情节的建构营造多方面的可能。从地域的角度看,文人交游与情节中的地域设置也密切关联,在涉及文人交游的小说情节中,地域既有集中性的特色:家乡、京城、任所都是被密集写及的地域;同时又具有流动性,情节建构往往随着与交游相关的地域流动而展开。通过对于不同地域文人交游的书写,也产生了更为复杂与深厚的情节意义。第三章探讨文人交游对于小说主旨的影响。小说作者对于君子之交、世俗化的交游以及利益化交游等持有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这些都通过小说呈现出来。同时,“三言”所写及的文人交游故事有较为明确的劝诫主旨与教化意图,经由与小说本事的对比可以看到,作者借助时间、利益、生死等考验,来表现和凸显对于君子之交的赞美和宣扬;通过对日常人际往来的书写展现世俗交往的风情状貌,折射现实的社会风气并予以微讽;而对于科举考试、官场以及婚姻中以利为先的文人交游则表达了自己的嘲讽。这些作品既能与冯梦龙自己的交游状况形成微妙的勾连,也展现了冯梦龙本人的交游理想以及对于世人的劝诫。
王卉[6](2019)在《冯梦龙戏曲与小说活动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戏曲活动与小说活动共同构成冯梦龙的主要文学活动,这两种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戏曲活动从小说中汲取题材内容,在小说活动中突出道德教化的原则又移用于戏曲活动中,而重视故事情节的逻辑性成为小说戏曲活动的共同指导思想,“无巧不成书”是双边活动遵循的构思。冯梦龙的文学思想非常丰富,包括适俗思想、重情思想以及教化思想,它们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贯通在冯梦龙的小说戏曲活动中。冯梦龙在自己构造出来的文学世界里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主要体现为对贤明君主与清官的期待以及对真情的呼唤。从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中可以窥探冯梦龙身上兼具的文人关怀与历史理性,理解他身为文人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与无奈。
程燕婷[7](2017)在《论杜十娘自主婚姻的不可行性——从歌仔册《杜十娘百宝箱全歌》说起》文中研究指明歌仔册《杜十娘百宝箱全歌》是依据短篇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写而成的方言版,二者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有极大的相同地方,但在语言的使用上,歌仔册版较之小说版是更富有特色,直接采用地道的闽南方言,使歌仔册版更接地气,更具艺术韵味。从中国传统的婚姻形式探析,发现杜十娘选择的婚姻方式有其不可取之处,这一点恰是李杜两人婚姻破裂的原因之一,其原因则是违背了当时社会盛行的主流婚姻方式。
石济瑄[8](2017)在《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文中指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塑造了广为人知的杜十娘形象,但这个人物却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故事背后蕴含着令人动容的悲剧美。本文即是基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创作背景与人物形象,从杜十娘向往自由却生而不得、爱情与婚姻似得实无、全力反抗却走投无路的种种求而不得,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进行探讨,同时分析了造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成因。
程燕婷[9](2017)在《台湾歌仔册中的“婚恋”母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婚恋”母题的台湾歌仔册为数颇多,且文学形式各异。但是,在以往相关歌仔册的研究中,鲜有从“婚姻恋爱”这一母题入手的研究作品存在。因此,“婚姻恋爱”母题可成为研究台湾歌仔册的一个切入点。恋爱婚姻从古至今都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个人和群体的生活与情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歌仔册是一种运用方言创作的文学形式,不仅有独有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更蕴涵着无限的文学张力。从“婚恋”这一母题入手研究台湾歌仔册,不只能窥探当时人民的婚姻恋爱情景,还能了解到当时的民间风俗习惯,更在一定程度上明晰歌仔册编着者采用这一母题进行文学创作之难能可贵。“婚姻恋爱”母题在歌仔册这一文学样式中的呈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韩效静[10](2016)在《“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女性自杀母题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死问题是人类的本源性问题,并且生是以死为前提的。通过对死的认识,可以发现生的价值,研究死是为了更好地生。自杀是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它是行为人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这一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个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以及社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小说中人物的自杀,有助于揭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在面临社会的各种压迫时所体现出的反抗精神,这是本篇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文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反映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到了明末和朝鲜朝后期,出现了大量含有自杀母题的爱情小说作品,“三言”小说中的《王娇鸾百年长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和朝鲜朝后期的《云英传》、《淑英娘子传》、《崔陟传》6篇小说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本论文以这6篇爱情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三言”小说和朝鲜朝后期的爱情小说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上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其中女性自杀母题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还较少,从比较学的角度对“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的自杀母题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就更少了,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填补一二。本论文以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比较学的角度对中朝6篇爱情小说中的自杀母题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剖析女主人公自杀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并对女主人公的自杀行为进行分类研究,以求全面地揭露自杀母题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深入了解中朝两国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指明自杀母题在爱情小说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本论文首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角度对明末和朝鲜朝后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接着把6篇爱情小说中的自杀类型分为了三类,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经历等各个方面,对小说中的女性自杀母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小说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另外,本论文还对中朝两国爱情小说中自杀母题的写作手法进行了仔细研究,从小说中细腻的自杀心理描写、独具匠心的自杀方式的选择和自杀母题的叙事技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朝两国爱情小说中的自杀母题在创作上的异同点,总结出两国小说自杀母题各自具有的鲜明特征。另指出小说中的自杀母题一直被沿用至今,起到揭露社会矛盾、赋予作品悲剧性的作用。自杀母题的先行研究大多把论文研究的重点放在死亡意识和生死观的研究上了,本论文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爱情小说中常见的自杀母题类型和特征的研究上,通过对女主人公自杀行为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的分析,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指明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自杀母题的运用还增加了爱情故事的曲折性和悲剧性,为作品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问题意识,深化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加强了人们对女性问题的关注,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自杀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浅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构思和人物形象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构思和人物形象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1)“三言”中器物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缘由 |
二、“三言”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三言”中器物的叙事功能 |
第一节 通过器物建构情节 |
一、展开故事叙事 |
二、推动情节发展 |
第二节 借器物刻画人物形象 |
一、刻画人物性格 |
二、展露人物心理 |
第三节 由器物隐喻主题意旨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三言”中器物的认知功能 |
第一节 对社会的认知 |
一、器物与金钱 |
二、器物与情欲 |
三、器物与权势 |
第二节 对男女身份的认知 |
一、器物显示男女人物身份不同 |
二、器物显现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
三、器物显示男女人物观念与追求的变化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三言”中器物的教化功能 |
第一节 情教与器物 |
第二节 发迹变泰与器物 |
一、器物与文人发迹 |
二、器物与武人发迹 |
三、器物与商人发迹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三言”中器物的审美功能 |
第一节 冯梦龙对器物的态度 |
第二节 冯梦龙对器物的选择 |
第三节 冯梦龙器物态度、选择产生的艺术价值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女妓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由来 |
研究对象与范畴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明代传奇小说中女妓形象的书写特点 |
1.1 从注重外貌到强调才艺、气质、品行 |
1.2 女妓语言风格的雅化 |
1.3 广阔历史背景的引入对女妓人格的塑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士妓交往书写 |
2.1 士妓交往中女妓的身份转换 |
2.2 明代传奇小说士妓交往书写的现实化 |
2.2.1 士妓交往目的现实化 |
2.2.2 士妓交往阻隔的现实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代传奇小说中女妓的叙事功能 |
3.1 女妓做为主角的叙事地位 |
3.1.1 女妓作为文本结构的支点 |
3.1.2 女妓的叙事悬念作用 |
3.2 女妓做为配角的叙事功能 |
3.2.1 推动文本曲折发展 |
3.2.2 烘托主角形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明代传奇小说中女妓形象书写的审美观念 |
4.1 女妓形象书写的悲剧美学价值 |
4.1.1 女妓悲剧书写的特征 |
4.1.2 产生悲剧的原因 |
4.1.3 女妓悲剧的美学价值 |
4.2 女妓书写折射文人观念 |
4.2.1 情理之别 |
4.2.2 雅俗之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原着类 |
二、论着类 |
三、论文类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明清《今古奇观》版画插图研究 ——以宝翰楼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今古奇观》的内容与版本 |
1.1 《今古奇观》的内容 |
1.2 《今古奇观》中的市井意识与市民文学 |
1.2.1 反对传统节烈观,宣扬婚姻自由 |
1.2.2 求“真”尚“奇”,回归现实生活 |
1.3 《今古奇观》的版本 |
第二章 宝翰楼本《今古奇观》版画插图艺术特点及图文关系 |
2.1 宝翰楼本版画插图的艺术特点 |
2.1.1 构图方式与画面布局 |
2.1.2 线条刀法变化与画面效果 |
2.1.3 画面细节的表现 |
2.1.4 背景设置的类别 |
2.2 宝翰楼本的图文互补关系 |
2.2.1 图与文合 |
2.2.2 图溢出文 |
2.2.3 图文不符 |
第三章 宝翰楼本与其它版本的比较 |
3.1 插图版式的区别 |
3.2 构图形式的区别 |
3.3 人物造型塑造的区别 |
3.4 场景塑造的区别 |
3.5 图文关系 |
第四章 《今古奇观》与明末其他小说文本与版画插图的关系 |
4.1 《今古奇观》与“三言二拍”文本内容的比较 |
4.2 《今古奇观》与“三言二拍”版画插图的比较 |
4.2.1 版式、构图的比较 |
4.2.2 表现技法的比较 |
4.2.3 人物、场景塑造的比较 |
4.2.4 图文关系 |
4.3 宝翰楼本《今古奇观》与月光型版画插图的风格联系 |
4.3.1 成书背景与苏州版画 |
4.3.2 宝翰楼本《今古奇观》与《墨憨斋评石点头》《玉娇梨》的比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来源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清代戏曲家夏秉衡及其戏曲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现状 |
1 夏秉衡生平交游与创作 |
1.1 夏秉衡生平、交游 |
1.2 夏秉衡的创作 |
2 夏秉衡传奇的本事流变 |
2.1 “神话”——《八宝箱》 |
2.2 “宿命论”——《双翠圆》 |
2.3 人物传记——《诗中圣》 |
3 夏秉衡传奇与同类题材戏曲作品的比较 |
3.1 《八宝箱》与梅窗主人《百宝箱传奇》比较 |
3.2 《双翠圆》与《秋虎丘》《琥珀匙》的比较 |
3.3 《诗中圣》与《杜子美沽酒游春》的比较 |
4 夏秉衡传奇的艺术特色 |
4.1 自成一格的题材 |
4.2 结构编排,巧妙合理 |
4.3 生动丰满人物形象 |
4.4 以史载剧,虚实并论 |
4.5 戏曲语言,清顺流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文人交游与“三言”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对于“文人”与“交游”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一、“三言”中“文人”的范畴 |
二、“三言”中“交游”的概况 |
第一章 文人交游影响下的人物塑造 |
第一节 文人交游对于人物性格的揭示与突出 |
一、人物性格的揭示 |
二、性格凸显和人物标签 |
第二节 复杂化与变化:交游中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呈现 |
一、复杂性格特征的外在显现 |
二、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矛盾 |
第二章 文人交游对于情节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正向、反向:交游力量推动人物命运转变 |
一、科名与复仇:交游的正面推动力 |
二、敌友之间:交游的反面阻力 |
第二节 情节起点与情节动力 |
一、作为故事引子和情节契机的交游 |
二、纾解情节困境与打破情节僵局 |
第三节 聚散和流动:文人交游中的地域性特质 |
一、起点与终点——家乡 |
二、交游的集聚地——京城 |
三、交游的代表性地点——任所 |
四、文人交游中的地域流动 |
五、交游的地域设置与情节意义 |
第三章 文人交游对于小说主旨的彰显 |
第一节 对君子之交的赞美与宣扬 |
一、倾盖如故:跨越时间的交游 |
二、重义轻利:跨越利益与阶层的交游 |
三、以死相酬:跨越生死的交游 |
第二节 文人交游中世俗化的书写 |
一、“官官相为”的交游风气 |
二、被微讽的日常交游 |
第三节 对“利交”的贬斥与嘲讽 |
一、科举与官场:利益至上 |
二、婚姻与宗族:利益的侵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冯梦龙戏曲与小说活动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思路 |
第一章 冯梦龙的戏曲活动 |
第一节 戏曲创作 |
第二节 戏曲改编 |
第三节 戏曲理论 |
第二章 冯梦龙的小说活动 |
第一节 小说作品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创造性的小说改编 |
第三节 小说理论 |
第三章 冯梦龙小说戏曲的相互渗透 |
第一节 戏曲活动从小说中汲取题材内容 |
第二节 小说活动突出道德教化的原则移用于戏曲活动 |
第三节 重视故事情节的逻辑性成为小说戏曲活动的共同指导思想 |
第四节 “无巧不成书”是双边活动共同遵循的构思方法 |
第四章 冯梦龙文学思想在小说戏曲中的贯通 |
第一节 “适俗” |
一、冯梦龙的文学创作“适俗”观 |
二、“适俗”的表现 |
三、“适俗”的目的 |
第二节 重情 |
一、晚明文坛的“重情”背景 |
二、冯梦龙所倡“情”的内涵 |
三、重情在冯梦龙小说戏曲中的体现 |
第三节 宣扬教化 |
一、冯梦龙小说戏曲作品教化内容 |
二、教化模式 |
第四节 理想社会的憧憬 |
一、对贤明君主与清官的期盼 |
二、对真情的呼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论杜十娘自主婚姻的不可行性——从歌仔册《杜十娘百宝箱全歌》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歌仔册版与小说版的的异同 |
二、歌仔册版的人物形象塑造 |
三、杜十娘选择的婚姻方式的不可行性 |
四、地道的语言——方言的使用 |
结语 |
(8)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论文提纲范文)
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创作背景与人物形象 |
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
(一) 向往自由却生而不得 |
(二) 爱情、婚姻似得实无 |
(三) 全力反抗却走投无路 |
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悲剧成因 |
(一) 吃人的封建社会旧制度 |
(二) 不合理的封建婚姻门第观念 |
(三) 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 |
(四) 杜十娘的个人性格因素 |
(9)台湾歌仔册中的“婚恋”母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以“天作良缘”为母题的台湾歌仔册 |
第一节 《天作良缘歌》的版本与内容的对比 |
第二节 《天作良缘歌》与《陈三五娘歌》的比较 |
第三节 《天作良缘歌》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
第二章 以“棒打鸳鸯”为母题的台湾歌仔册 |
第一节 《台南运河奇案歌》的版本与内容的对比 |
第二节 《台南运河奇案歌》与《劝世青年了改自由恋爱歌》的比较 |
第三节 《台南运河奇案歌》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
第三章 以“病子”为母题的台湾歌仔册 |
第一节 《最新病子歌》的版本与内容的对比 |
第二节 《最新病子歌》与《最新十月花胎歌》的比较 |
第三节 《最新病子歌》的审美特质 |
第四章 以“女婿祝寿”为母题的台湾歌仔册 |
第一节 《三婿祝寿歌》的版本与内容的对比 |
第二节 《三婿祝寿歌》与民间故事《三个女婿》的比较 |
第三节 《三婿祝寿歌》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
第五章 以“负心汉”为母题的台湾歌仔册 |
第一节 《最新杜十娘百宝箱全歌》的版本与内容 |
第二节 《最新杜十娘百宝箱全歌》与古代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比较 |
第三节 《最新杜十娘百宝箱全歌》的审美特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女性自杀母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韩文摘要 |
一、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和对象 |
二、“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
1. 社会背景 |
2. 思想背景 |
三、“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女性自杀原因的比较研究 |
1. 由爱情欲望受挫引起的自杀 |
2. 由复仇和社会压迫引起的自杀 |
3. 由战争和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 |
四、“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女性自杀母题的写作手法比较研究 |
1. 细腻的自杀心理描写 |
2. 独具匠心的自杀方式设计 |
3. 自杀母题的叙事性技巧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浅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构思和人物形象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言”中器物的功能研究[D]. 胡嫚. 湖北师范大学, 2021
- [2]明代传奇小说中的女妓书写研究[D]. 吴语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3]明清《今古奇观》版画插图研究 ——以宝翰楼本为中心[D]. 张媛. 江南大学, 2020(01)
- [4]清代戏曲家夏秉衡及其戏曲作品研究[D]. 王文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文人交游与“三言”叙事研究[D]. 马赛.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冯梦龙戏曲与小说活动综合研究[D]. 王卉.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论杜十娘自主婚姻的不可行性——从歌仔册《杜十娘百宝箱全歌》说起[J]. 程燕婷. 四川戏剧, 2017(10)
- [8]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J]. 石济瑄.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8)
- [9]台湾歌仔册中的“婚恋”母题研究[D]. 程燕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10]“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女性自杀母题比较研究[D]. 韩效静. 山东大学, 2016(02)
标签:冯梦龙论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论文; 爱情小说论文; 今古奇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