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技术研究

北京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技术研究

一、北京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怡娜[1](2021)在《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大梅沙河道景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昕[2](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张媛媛[3](2021)在《历史文化维度下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滨水景观变迁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河流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从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到,人类生存依托于河流,为了生存,饮食和农耕灌溉等,人们选择了沿河流而聚集,河流孕育着人类发展,推动文明大步向前。西辽河是辽河的上游,也是辽河的最大支流。西辽河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文脉资源,西辽河中下段流经通辽境内,河流深深滋养着通辽的城市进程,在通辽城市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城市河道景观中场所精神的体现,历史文脉的表达,民族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感受到历史赋予人们的文化浸润体验,环境育人功能。回顾历史进程中的河道公共空间变迁不仅是在保护西辽河水系健康发展,更对通辽城市文明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论文用历史文脉作为主体文章引线,探索不同时期不同文化浸润下的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景观变迁与发展。虽是运用历史文脉为作为输出轴线,但整体探讨内容是以河道景观公共空间的发展变化,以西辽河(通辽段)河道公共区域景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了不同时期河道为主体的空间形态演化,分析其空间尺度以及景观模式变迁产生的原因,并且针对现存河道景观提出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对河道景观和公共空间概念描述及研究范畴界定,并对西辽河(通辽段)范围研究区域界定。其次,整理历史时期以来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景观的文献记载,梳理河道景观历史发展时间脉络,总结各个时期河道景观发展现状。进行时间线索划分为史前时期,古代时期,近现代时期,当代;其中在史前时期和古代时期通过对河道公共区域的街区尺度和建筑形态分析其特点,探讨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对近现代时期的城市河道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包括水域在内的水域街道、桥梁、广场、绿植空间进行了分析,明确其设计因素。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当代下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景观设计的优化策略,促进西辽河文明继续延续,为西辽河河道景观改进及通辽城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宾贝丽[4](2020)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然生态的渴求也愈加强烈,“绿色发展”一词也被人们逐渐了解。因此,城市水系景观营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城市河道是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的重点所在,其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美妙的景观风貌,这份独一无二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人们,美好的河道景观也是城市最鲜明和突出的标志名片。绿色发展理念下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国城市河道的开发建设,而且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对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对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展开研究。介绍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通过分析与借鉴东西方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城市河道的实际情况,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为实例科学剖析,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其中,从自然环境出发,基于人类活动,形成安全、生态、景观、文化四个背景层面研究,解决我国城市中心城区水利工程河道景观所存在的建设问题。初步得出城市河道景观如何进行规划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和策略方法,并为设计人员提供借鉴思路作用。为应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提供样本参考,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做出一定贡献。另外,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位于水系极为丰富的特大城市武汉,是大东湖水网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江湖连通水循环体系,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有其复杂性和难度,对沿江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带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在生态技术方面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是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它的规划设计具有开拓性,值得研究与总结。

何月[5](2020)在《GI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着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并服务于人类,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相对于国外还较落后,且河道的现状和需求脱节,因此城市迫切需求能够适应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方法,为打造城市的“绿水青山”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随着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简称GI理论,即Green Infrastructure)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被广泛运用于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基于GI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方法的研究就是对解决此问题有效方法的探索。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应用到城市河道修复中,帮助改善城市或区域水生态环境,在水生态安全和污染的大背景下,使城市河道不再只是片段式的活动场地,而是一种连续的空间模式及在这一模式下发挥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场所。本文在理论方面,通过总结GI理论及河道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理论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指导意义和局限性;通过对合肥市河道景观现状的调研分析及区域相关利益者的调研和访问,在总结河道景观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强调对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的实质就是对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并提出修复的总体框架;通过生态连续性指数计算模型,对城市河道景观连续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总结了河道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可切入点;在实践方面,通过对比筛选具有研究潜能的单条河道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引入GI理论对景观生态问题现状进行分析及总结,提出城市河道的修复流程,识别以单条河道作为网络控制点(Hubs),连通周围湿地公园及生态公园等湿地斑块形成循环的水生态系统,丰富了生物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水体自净,同时通过增加河道连通性,减轻了河道雨洪压力。GI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连通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交流的景观廊道,旨以实现人类最小干预下流域尺度的河道生态系统自设计功能,本文深刻认识GI网络的连接作用和河道各修复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从修复的补偿性角度去解决当前城市河道面临的问题,对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方霞[6](2020)在《城市人工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平县汇河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是万物之源,水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城市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道在城市之中承担着生产、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对水域及滨水空间的利用,城市水系在平面形态、水文水质条件等方面不断发生改变。过度与不合理的开发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正在逐步影响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水系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选取东平县汇河街宿城东路-宿昌西路段人工河道为研究对象,借助相关理论,对河道沿线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实践研究,对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升该地段的地域特征、休憩娱乐价值及生态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从宏观层面,梳理了东平县城区的水系空间结构。城区内形成了“一面两线五点”的结构布局,其中,“一面”即稻屯洼湿地;“两线”为南北两条水系线路,由东向西汇集于东平湖,“北线”指以白吉河为主的自然河道,“南线”是以城南排水河为主的人工河道,“两线”贯穿城区,形成了自然河流与人工水系相互贯通的城市水系网络;“五点”则是城区内五个较大水面——龙王潭、龙泉湖、荷花洲、东原湖及清月湖,城区水网较完善,基础较好。(2)分析了城区水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水景观缺少统一规划、水源问题、硬质驳岸造成生态破坏、河道配套设施存在缺陷、水文化建设滞后。据此,按照“宏观整体规划——中观景观营造——微观技术保障”的解决思路,提出了完善水系结构、保障水源安全、优化水岸环境、形成特色水文化、发展可持续水经济等相应解决思路。(3)选取汇河街(宿城东路-宿昌西路段)为案例实践,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集自然生态、休闲娱乐、城市特色、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城市人工河道景观廊道为目标,以“自然生态、人文精神、健康生活”为理念的规划设计思路,针对相应的规划设计原则,给出了较系统的设计方案,对国内同类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郅爽[7](2019)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以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百泉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新时期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河道景观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和意义。大量工业、产业、住区建设加快了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却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由此产生了河道生态结构退化、水体污染问题严峻、洪灾泛滥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城市河道系统的损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而且,衰败的河道景观风貌也难以满足人民的功能需要。因此,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河道景观建设刻不容缓。本文着眼于河道系统的生态复兴、景观重塑及河道近自然化驳岸改造等论题,以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对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的概念、特征、方法、策略等进行了多方向、多层次的研究,将生态理论落实于河南省百泉河规划设计具体实践中,研究河道生态修复在多种功能、类型、尺度下的意义和策略。本文结合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理论和景观风貌工程建设实践中,从六个方面对城市河道的发展进程、现阶段理论研究、生态修复策略等进行综合阐述和思考。第一章针对河道景观生态发展的内容、目的及国内外研究发展理论综述,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第二章从城市河道和生态修复的概念、特质出发,基于风景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来说明河道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和现阶段的研究意义及必要性。第三章将理论落实于实践,从整体考量、具体措施、分区规划及人文活动来论述针对不同类型、面临不同问题的河道生态修复的具体策略。第四章则基于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河道生态治理经验和教训。第五章以河南省新乡市百泉河为例,对小流域治理的特点及河道现状进行分析,以风景园林的技术方法对百泉河道进行分区段规划设计和策略探究,提升百泉河整体景观风貌,保证河道安全,净化水体质量,达到辉县的“生命、生活、生态、生产”之间平衡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及实践策略等系统总结,将生态修复理论落实于河道建设实践中,从风景园林的学科建设中来探索创新点,希望可以对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创新思路及科学策略,同时对河道生态修复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方法。

闫思宇[8](2019)在《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河道景观优化改造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河道景观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庞杂,与其他景观空间类型相比,河道作为一个特定的景观空间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效益及社会价值,也是生态敏感区域。河道的水系统不仅是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重要的载体,同样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当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设计理念对其河道景观优化策略展开研究,在北京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相应规范以及国家政策进行解读,分析当前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对成熟的生态设计理论进行借鉴与分析,掌握国际大环境下河道景观优化的动态,基于生态设计理念对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水源问题以及景观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通过对资料收集及相应文献分析,对河道景观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河道景观的基础条件、构成三要素、设计原则以及生态设计理念,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优化策略进行分析体系构建。分析体系构建主要针对河道景观的五个优化方面,其中包括河道平面形式、河道断面设计、生态驳岸设计、植物群落营造以及地域文化融合,通过专家问卷形式对河道景观优化策略分析体系进行对比,得出相应分析结果。通过实地考察及资料收集,对北京三环水系主要河道景观空间形式进行初步掌握,对北京水系概况进行分析,提出北京三环水系河道目前存在水资源相关问题,并针对三环水系主要河道景观空间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中得出的权重结果进行具体优化策略的研究,在三环水系河道中,根据第一环水系河道、第二环水系河道以及第三环水系河道具体功能及景观空间现状,提出不同的优化策略,得出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水资源优化策略及景观优化策略,并提出相应优化模式。

张欢[9](2019)在《半干旱地区城市小型河道景观竖向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新河公园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干旱地区城市河道受季节性影响的“旱”与“涝”以及河堤硬质化的建设,导致城市河道的生境退化、河道景观亲水性差。当前河道竖向设计主要集中于河道中的生态功能修复、以及水利学方面。而针对半干旱地区河道景观设计的方法较少,因此,探索河道景观竖向设计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道景观设计中“竖向”作为研究对象。对半干旱地区河道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如何通过竖向设计解决半干旱城市河道问题的方法。以此构建安全、稳定且美观的河道景观。本文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对河道竖向景观设计进行研究:1)首先对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河道的空间演替特征影响下的河道平面、纵向空间断面及横向空间断面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梳理。并与半干旱地区城市河道的平面、纵向空间断面及横向空间断面一一对比,总结半干旱地区自然河道与城市河道的优缺点,并分析自然河道空间形态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水速、水量两个方面。进而探讨具体的竖向设计如何通过水速、水量、种植设计作用对河道空间形态影响。2)归纳总结半干旱地区河道已出现的问题,并分别对应这些问题提出河道竖向景观设计的策略。进而探讨从河道纵向空间竖向设计与横向空间竖向设计是如何实现这些半干旱地区河道竖向景观设计的策略。提出半干旱河道景观竖向设计方法。3)分析沣西新城新河现存的半干旱城市河道典型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分别提出解决策略,并以沣西新城新河公园段为实践应用对象,将竖向景观设计的方法应用在新河河道公园段的景观设计上。探讨其应用价值,为半干旱地区城市河道竖向设计提供思路。基于以上研究,半干旱地区河道可以通过竖向设计营造安全、稳定以及空间变化丰富的生态河堤空间;以及通过增加空间节点的方式增加河道与城市的联系;同时,改变城市河流形态影响河道中流速与水量来创造适宜的生境条件。并提出半干旱地区城市河道中的纵向空间与横向空间的设计方法。将其应用于沣西新城新河公园段河道景观设计中,为半干旱地区城市河道景观竖向设计提供思路。

周超[10](2019)在《城市滨河景观对周边土地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天津海河景观开发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日益加深,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滨河景观的开发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愈演愈烈。政府与开发商都希望借助滨河景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重塑自然生态景观,通过对城市滨河的开发和综合治理,实现滨河区域的功能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然而,在滨河景观开发中,由于政府决策者无法正确估算滨河景观的宜人性及社会经济价值,导致低估甚至忽略城市滨河景观的价值,造成土地利用规划中大量滨河景观被侵占,造成城市的无序扩展蔓延。基于此,本文采用了特征价值模型研究城市滨河景观对周边土地价值的影响。首先识别影响城市滨河景观周边土地价值的因素,并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分为城市滨河景观特征因素和控制特征因素。其中城市滨河景观特征因素包括“距离城市滨河景观”、“城市滨河景观面积”和“城市滨河景观丰富度”,控制特征因素包括“区位特征变量”、“建筑特征变量”和“邻里特征变量”。其次通过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并以天津海河周边的土地价值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滨河景观会对周边的土地价值产生显着的影响,其中“距离城市滨河景观”特征因素对周边土地价值影响最大,其次是“城市滨河景观的丰富度”,最后是“城市滨河景观的面积”。因此,为了提高城市滨河景观周边的土地价值,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城市滨河景观资源,提高城市滨河景观的丰富度,并合理规划城市滨河景观周边的产业格局。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相关决策者合理利用城市滨河景观提供理论依据。

二、北京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3)历史文化维度下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滨水景观变迁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范畴的界定
        (一)河道滨水景观区
        (二)河道滨水景观公共空间
        (三)城市河道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二、研究区域的界定
        (一)西辽河概况
        (二)通辽市概况
第三章 史前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滨水景观的演变与分析
    一、地貌变迁
    二、河道变迁
    三、河道公共空间建筑尺度解析
    四、民族文化对河道景观的影响
    五、河道滨水景观与人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古代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滨水景观的演变与分析
    一、河道滨水景观格局变化
        (一)水城结合——秦汉时期
        (二)公共开放——东汉三国时期
        (三)生态环境——辽代时期
        (四)人水关系——清代时期
    二、地域民族文化对河道景观的影响
        (一)草原特色景观
        (二)沙地特色景观
    三、河道景观变迁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人为因素
    四、河道滨水景观与人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近现代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滨水景观的演变与分析
    一、河道滨水景观格局变化
        (一)城市河道街区
        (二)城市结构网的变化
        (三)土地使用状态
        (四)交通桥梁规划
    二、河道景观变迁影响因素
        (一)生态水环境危机
        (二)水利工程建设
    三、河道滨水区生态恢复问题
        (一)完善生态平衡
        (二)生态恢复的必要性
    四、河道滨水景观与人的互动关系
第六章 当代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滨水景观的更新与展望
    一、河道滨水景观格局演变
        (一)地域文化特色
        (二)空间色彩定位
        (三)生态文明建设
        (四)人水互动关系
        (五)河道与建筑的融合
    二、河道滨水景观与人的互动关系
        (一)明确人文空间需求
        (二)丰富人文活动空间
    三、民族文化浸润下河道滨水景观设计
        (一)结合文化的景观空间
        (二)民族文化中景观设计表达
    四、河道滨水景观优化更新
        (一)优化区域概况
        (二)优化区域现状分析
        (三)优化改造设计目标
        (四)优化方案设计
    五、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
第2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城市河道景观理论基础
    2.1 绿色发展理念
        2.1.1 绿色发展理念定义
        2.1.2 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
        2.1.3 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演变
        2.1.4 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2.2 城市河道相关概念
        2.2.1 城市河道的概念
        2.2.2 城市河道的功能
        2.2.3 城市河道对城市的影响
        2.2.4 城市河道景观
        2.2.5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2.3 城市河道景观现状与发展趋势
        2.3.1 我国城市河道现状分析
        2.3.2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3.3 城市河道景观的发展趋势
    2.4 国内外研究概况
        2.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4.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4.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2.4.4 国内外研究小结
第3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路径
    3.1 规划设计思路的提出与形成
        3.1.1 规划设计思路的提出
        3.1.2 规划设计思路的形成
    3.2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2.1 符合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规划原则
        3.2.2 保障城市河道水利功能安全性原则
        3.2.3 恢复与修复城市河道自然生态原则
        3.2.4 保护和继承水系重要景观资源原则
    3.3 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3.3.1 加强区域宏观景观思维的提升
        3.3.2 强化城市河道复合功能的建设
        3.3.3 增强多专业融合技术理论水平
    3.4 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4.1 策略一:建设城市生态友好型河道景观
        3.4.2 策略二:建设城市功能安全型河道景观
        3.4.3 策略三:营造城市高端品质型河道景观
        3.4.4 策略四: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型河道景观
    3.5 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技术路线
第4章 武汉市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设计实例
    4.1 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概况
        4.1.1 工程背景
        4.1.2 上位规划解析
    4.2 现状问题及整治效果
        4.2.1 港渠存在问题总结
        4.2.2 整治效果
    4.3 设计理念与目标
        4.3.1 设计理念
        4.3.2 设计目标
    4.4 工程安全之河
        4.4.1 河道平面设计
        4.4.2 河道驳岸设计
        4.4.3 河道断面设计
    4.5 生态友好之河
        4.5.1 生态廊道
        4.5.2 水质提升
        4.5.3 海绵设计
    4.6 休闲景观之河
        4.6.1 景观定位
        4.6.2 设计分区
        4.6.3 植物设计
    4.7 文化传承之河
        4.7.1 道路设计
        4.7.2 桥梁设计
        4.7.3 北洋桥文化园
    4.8 工程实施效益分析
        4.8.1 社会效益
        4.8.2 经济效益
        4.8.3 生态效益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GI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GI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河道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第2章 GI理论及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概述
    2.1 GI理论综述
        2.1.1 GI的起源
        2.1.2 GI演进的理论基础
        2.1.3 GI的定义
        2.1.4 GI的构成要素
    2.2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综述
        2.2.1 生态理念引入河道修复
        2.2.2 河道生态理论基础
        2.2.3 城市河道景观构成要素
        2.2.4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优势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I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3.1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问题现状调研分析
        3.1.1 调研目的及方法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结果分析
    3.2 河道景观生态过程环境影响因素
        3.2.1 水系脉络的自然地理现状
        3.2.2 城市河道特殊的半自然属性
        3.2.3 流域范围的城市功能区划分
    3.3 河道景观生态过程社会影响因素
        3.3.1 城市人口激增
        3.3.2 发展政策滞后
        3.3.3 管理监督机制缺失
    3.4 河道景观生态过程人为影响因素
        3.4.1 河道形态单一化及景观结构硬质化
        3.4.2 流域内污水滥排
        3.4.3 河道景观与周围景观斑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立河道景观生态修复原则及IGESA理论模型
    4.1 探讨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要点
    4.2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原则
        4.2.1 景观斑块连续性原则
        4.2.2 景观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
        4.2.3 适应环境干扰原则
    4.3 搭建GI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理论模型
        4.3.1 完善河道生态功能(Improve The Function)
        4.3.2 优化流域GI要素(Green Infrastructure)
        4.3.3 修复河道生态系统(Enhance the Ecoystem)
        4.3.4 河道自我修复(Self-Healing)
        4.3.5 增强环境“免疫力”(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4.4 建立GI网络修复的一般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I理论在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以二十埠河为例
    5.1 确立以二十埠河为GI网络“中心控制点”
    5.2 识别以河床及河漫滩为GI网络“连接廊道”
        5.2.1 河床深潭及浅滩序列重建
        5.2.2 河道人工湿地构建
        5.2.3 连通度及连接指数计算
    5.3 识别河道流域生态公园为GI网络“场地”
        5.3.1 景观斑块类型划分
        5.3.2 线点率及节点数计算
        5.3.3 重要节点筛选
    5.4 提出二十埠河景观生态自设计调节措施
        5.4.1 河道景观要素修复
        5.4.2 GI网络优化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城市人工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平县汇河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相关概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4.3 国内研究概况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景观水文理论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景观设计学理论
3 东平县城区及水系环境概况
    3.1 自然条件分析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地形地貌
        3.1.4 植被状况
    3.2 人文条件分析
        3.2.1 文化资源
        3.2.2 旅游资源
    3.3 城区水系现状分析
        3.3.1 城区水系空间结构
        3.3.2 东平县水系规划所面临的的问题和挑战
        3.3.3 城区水系问题解决思路和办法
4 实践案例——东平县汇河街人工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基本概况
        4.1.1 项目区位
        4.1.2 设计范围
        4.1.3 上位规划解读
    4.2 规划编制依据
    4.3 景观现状分析
    4.4 设计目标与定位
        4.4.1 设计目标
        4.4.2 功能定位
    4.5 设计理念与原则
        4.5.1 设计理念
        4.5.2 设计原则
    4.6 总体规划
        4.6.1 规划结构
        4.6.2 分区设计
    4.7 专项设计
        4.7.1 竖向规划设计
        4.7.2 种植规划设计
        4.7.3 园路及铺装规划
        4.7.4 照明规划
        4.7.5 绿地设施规划
    4.8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以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百泉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河道对城市的影响意义
        1.1.2 城市河道景观对城市的重要价值
        1.1.3 城市河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性
        1.1.4 风景园林领域的修复探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考察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
        1.5.2 国外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
        1.5.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6 论文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理论概述
    2.1 城市河道的概念解读
        2.1.1 城市河道的定义
        2.1.2 城市河道的特点
    2.2 生态修复的概念解读
        2.2.1 生态修复的定义
        2.2.2 生态修复的特点
    2.3 风景园林视角下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
        2.3.1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
        2.3.2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3.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3.1 河道水系统的综合策略
        3.1.1 防洪排涝的安全措施
        3.1.2 水质净化的修复手段
        3.1.3 景观风貌的重塑建设
    3.2 河道生态修复具体策略
        3.2.1 河流岸线的形态塑造
        3.2.2 河道驳岸断面处理
    3.3 分类治理的实践意义
    3.4 人文活动的景观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案例分析
    4.1 青岛李村河——水质净化的园林修复
        4.1.1 案例概况
        4.1.2 河道治理策略
        4.1.3 案例借鉴意义——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应用
        4.1.4 流域污水治理取得的成效
    4.2 上海苏州河——分区段规划设计实践意义
        4.2.1 案例概况
        4.2.2 河道规划策略
        4.2.3 案例借鉴意义——分段式绿地景观设计
    4.3 美国芝加哥河——河道驳岸改造的生态修复
        4.3.1 案例概况
        4.3.2 河道治理策略
        4.3.3 案例借鉴意义——寻找滨河绿色空间
    4.4 南京秦淮河——人文活动的文脉传承
        4.4.1 案例概况
        4.4.2 河道治理策略
        4.4.3 案例借鉴意义——特色人文景观的相互融合
    4.5 德国莱茵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
        4.5.1 案例概况
        4.5.2 流域规划策略
        4.5.3 案例借鉴意义——生命共同体的有机融合
    4.6 本章小结
5. 设计说明
    5.1 项目背景
        5.1.1 规划背景
        5.1.2 规划内容
        5.1.3 规划目标
        5.1.4 规划指导思想
    5.2 场地分析
        5.2.1 周边环境分析
        5.2.2 水文分析
        5.2.3 绿地分析
        5.2.4 人文资源
    5.3 规划设计定位
    5.4 规划设计愿景与目标
        5.4.1 规划目标
        5.4.2 规划原则
        5.4.3 规划理念
        5.4.4 规划思路
        5.4.5 规划策略
    5.5 总体规划设计
        5.5.1 景观规划结构
        5.5.2 功能分区规划
        5.5.3 交通系统规划
        5.5.4 竖向规划
        5.5.5 景观建筑及广场规划
    5.6 分区规划
        5.6.1 城市活力区
        5.6.2 生态涵养区
        5.6.3 田园游览区
        5.6.4 森林体验区
        5.6.5 创新科普区
    5.7 专项设计
        5.7.1 水利系统设计
        5.7.2 生态修复系统设计
        5.7.3 标识系统规划
        5.7.4 景观小品及灯光设计
    5.8 种植设计
        5.8.1 植物配置原则
        5.8.2 种植规划结构
        5.8.3 种植功能特色
6. 总结——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河道规划建设的再思考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对于本次研究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8)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河道
        2.1.2 城市河道景观
        2.1.3 河道景观构成三要素
        2.1.4 生态设计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相关技术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3.1 北京河流水系概况
        3.1.1 最小生态需水量
        3.1.2 河道景观设计要求
        3.1.3 河道景观生态环境构建优势
    3.2 北京三环水系概况
    3.3 北京三环水系主要河道景观调研
    3.4 北京三环水系主要河道景观相关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河道景观优化策略对比分析
    4.1 对比分析方法的选择
    4.2 层次分析法
        4.2.1 体系的构建
        4.2.2 权重的求取
    4.3 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河道景观优化策略权重分析
        4.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2 指标体系
        4.3.3 权重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优化策略
    5.1 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水源问题优化策略
        5.1.1 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水源存在问题分析
        5.1.2 相关技术理论下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水源优化策略
    5.2 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优化策略
        5.2.1 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5.2.2 层次分析法下北京三环河道景观优化策略
    5.3 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优化策略模式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市河湖水系代码、水体功能代码表
附录B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半干旱地区城市小型河道景观竖向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新河公园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2.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河道景观
        2.1.2 小型城市河道
        2.1.3 河道竖向设计
    2.2 半干旱地区河道概况
        2.2.1 半干旱分区及自然特征
        2.2.2 半干旱河道自然条件下河道特征研究
        2.2.3 半干旱地区城市河道特征研究
        2.2.4 自然河道与城市河道对比研究
    2.3 河流设计相关理论基础
        2.3.1 河道连续体理论与序列不连续体理论
        2.3.2 四维坐标系统理论
        2.3.3 城市河道雨洪管理体系
        2.3.4 相关水利法规
    2.4 河道竖向设计的作用
        2.4.1 竖向设计对河道水速的控制作用
        2.4.2 竖向设计对河道水量的控制作用
        2.4.3 竖向设计对植物种植设计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半干旱地区河道景观问题及竖向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
    3.1 半干旱地区河道建设中的问题
        3.1.1 硬质河堤建设,横向空间被分隔
        3.1.2 半干旱地区河道“旱”与“涝”问题加剧
        3.1.3 河道中场地地形人工化
        3.1.4 半干旱地区河流生境退化
    3.2 半干旱城市河道竖向设计理念与原则
        3.2.1 半干旱河道景观竖向设计理念
        3.2.2 半干旱河道设计原则
    3.3 半干旱地区河道竖向设计策略
        3.3.1 半干旱城市河道生态防洪
        3.3.2 增加半干旱城市河道联系的空间节点
        3.3.3 雨季涵养雨水洪水,旱季保证河道不断流
        3.3.4 半干旱地区河道构建多样河道地貌,增加河道稳定性
        3.3.5 通过竖向设计结合乡土植物改善半干旱河道生态基底
    3.4 半干旱城市河道竖向构建方法
        3.4.1 河道纵向空间竖向景观设计
        3.4.2 河道横向空间竖向景观设计
    3.5 本章小结
4.沣西新城新河河道竖向规划设计策略
    4.1 新河河道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自然环境特征
        4.1.3 暴雨洪水特征
        4.1.4 新河河道定位与功能需求
    4.2 新河河道中现状存在的问题梳理
        4.2.1 新河河道的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性问题
        4.2.2 新河河道的特殊性问题
    4.3 新河河道中的竖向设计策略
        4.3.1 针对新河中半干旱地区典型性问题的竖向设计策略
        4.3.2 针对新河特殊性问题竖向设计策略
    4.4 新河公园段范围及竖向设计的必要性
        4.4.1 新河公园段研究范围确定
        4.4.2 新河公园段河道竖向设计的必要性
        4.4.3 新河公园段场地竖向设计目标
    4.5 本章小结
5.沣西新城新河公园段竖向设计方案
    5.1 河道空间竖向设计
        5.1.1 新河公园段场地竖向标高控制
        5.1.2 新河公园段典型河道横断面设计
        5.1.3 新河公园段纵断面设计
    5.2 河道节点景观竖向设计
        5.2.1 河堤节点景观竖向设计
        5.2.2 河床节点景观竖向设计
        5.2.3 湿地景观系统竖向设计
        5.2.4 道路竖向设计
        5.2.5 建筑物与构筑物竖向设计
    5.3 竖向设计对河道场地空间优化
        5.3.1 竖向设计对种植环境的改善
        5.3.2 竖向设计对河道防洪的影响
        5.3.3 竖向设计对河道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附图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城市滨河景观对周边土地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天津海河景观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滨河景观的相关研究
        1.2.2 土地价值的相关研究
        1.2.3 城市景观与土地价值的相关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特征价格模型
        2.1.1 特征价格模型的概念
        2.1.2 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
        2.1.3 特征价格模型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2.2 城市滨河景观
        2.2.1 城市滨河景观的概念
        2.2.2 城市滨河景观的分类
        2.2.3 城市滨河景观存在的问题
    2.3 城市土地价值的构成
        2.3.1 土地价值的定义
        2.3.2 土地价值和土地价格之间的关系
        2.3.3 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因素
    2.4 影响土地价值的相关理论
        2.4.1 供求均衡理论
        2.4.2 区位理论
        2.4.3 环境价值理论
        2.4.4 级差地租理论
        2.4.5 城市土地增值理论
第3章 城市滨河景观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分析
    3.1 城市滨河景观的综合价值
        3.1.1 城市滨河景观的内在价值
        3.1.2 城市滨河景观的经济价值
        3.1.3 城市滨河景观的社会价值
        3.1.4 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价值
        3.1.5 城市滨河景观的美学价值
    3.2 城市滨河景观对土地价值的影响要素
        3.2.1 城市滨河景观的客观因素
        3.2.2 消费者对居住地的主观选择
        3.2.3 城市滨河景观的增值效应
    3.3 典型河道景观改造案例的价值分析
        3.3.1 河道项目收益测算
        3.3.2 生境群落以及水质指标
        3.3.3 以房地产价格方法的经济效益评估
        3.3.4 环境整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第4章 城市滨河景观与土地价值之间的关系建构
    4.1 城市滨河景观规划开发的理念及原则
        4.1.1 城市滨河景观开发的核心理念
        4.1.2 城市滨河景观规划与开发原则
    4.2 城市滨河景观规划与开发策略
        4.2.1 景观可达性的设计方式
        4.2.2 景观生态性的营造途径
        4.2.3 景观文化性的构建方法
        4.2.4 景观美观性的表达手段
    4.3 城市滨河景观价值的判定的理论模型
        4.3.1 影响滨河景观价值的主要因素
        4.3.2 问卷调查形式对于滨河景观特征变量的选取
        4.3.3 城市滨河景观价值的特征变量的选取
        4.3.4 基于AHP的滨河景观价值判定
第5章 城市滨河景观对周边土地价值影响的实证
    5.1 天津海河景观项目介绍
        5.1.1 天津海河的演变
        5.1.2 天津海河的改造历程
        5.1.3 天津海河景观的打造
    5.2 天津海河景观项目特征价格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特征价格模型构建
        5.2.3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5.2.4 特征价格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5.3 特征价格模型结果的解读与对比
        5.3.1 距离滨河景观特征变量结果的解读与对比
        5.3.2 滨河景观丰富度特征变量结果的解读与对比
        5.3.3 滨河景观面积特征变量结果的解读与对比
        5.3.4 其他特征变量结果的解读与对比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北京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大梅沙河道景观为例[D]. 高怡娜.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历史文化维度下西辽河(通辽段)河道滨水景观变迁与发展研究[D]. 张媛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4]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为例[D]. 宾贝丽.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5]GI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研究[D]. 何月.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6]城市人工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东平县汇河街为例[D]. 方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7]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以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百泉河为例[D]. 郅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北京三环水系河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D]. 闫思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半干旱地区城市小型河道景观竖向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新河公园段为例[D]. 张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城市滨河景观对周边土地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天津海河景观开发为例[D]. 周超.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北京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