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_盛海燕

B超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_盛海燕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肿瘤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对52例中、晚期肝脏肿瘤病人在采用B超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术,实施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指导护理。结果:总有效率94.2%,无手术死亡。结论:B超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效果确切,全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和严密的病情观察,有利于提高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

【关键词】B超;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301-02

射频消融(DFA)治疗肝癌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此方法安全、微创、疗效确切,对小肝癌疗效可与手术切除相当[1]。本文对开展此技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配合要点及护理措施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我科共收治52例肝脏肿瘤病人,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65.7岁。原发性肝癌39例,转移性肝癌13例。病灶共59个,直径I.5~8.3cm,平均直径5.6cm。因年较大不适或不愿手术切除,均在B超引导下行RFA治疗,共行55次治疗。

1.2 方法

根据肿瘤部位患者取合适体位,B超选择定位,确定进针的位置,在下肢建立静脉通路,10%葡萄糖液500ml+10mg地西泮,肌肉注射盐酸布桂嗪或盐酸哌替啶,贴负极板,碘伏消毒术区皮肤,范围穿刺点周围20cm左右。铺洞巾,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予生理盐水500ml+哌替啶100mg静脉输注,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同时给予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局部麻醉无痛感后,尖刀刺破皮肤,B超引导下,将RF电极针插入到肝脏指定的部位。将射频针的多个电极在肿瘤内成伞状弹开。将电极线连接与RF发射器上,启动发射器,射频针发出高频率的射频波能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振荡打开子针呈伞状,接通电源,2~3min后升温至90℃,粒子相互撞击产生热量达到80~120℃,10~15min,超声显示肿瘤部位回声逐渐增强,逐渐覆盖整个肿瘤,收回子针,关闭电源退出电极针,无菌纱布按压数分钟无出血后用胶布固定。对较大肿瘤覆盖不完全者或多发肝肿瘤者可重复上述操作可有效地快速杀死癌细胞。同时使周围血管组织凝固形成反应,治疗范围应达到完全覆盖癌灶以及肿瘤边缘组织。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环境及用物准备 RFA操作室常规紫外线消毒1h,射频消融包高压灭菌消毒,备氧气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吸痰管、心电监护仪、电极片、彩色多普勒B超机、射频消融机、射频针;备好药物:地西泮、利多卡因、盐酸布桂嗪、肾上腺索、地塞米松、备用生理盐水、10%葡萄糖等。

2.1.2病人准备 ①常规化验,包括血细胞分析、凝血检查、肝炎抗原抗体、肿瘤系列、生化及电解质、肝肾功能、HIV检查、心电图等。②明确诊断肝癌、影像学资料,术前CT检查,明确肝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是单发还是多发以及和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③术前大腿部、腹部或背部备皮,剃区汗毛,术前1d如果病情允许可洗澡,清洁皮肤;或用75%乙醇或清水擦干净。④射频前8h禁食、水,术前3d生命体征平稳。⑤肿瘤病人情绪恐惧,心理负担重,担心手术及预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理学研究表明,负性心理可造成精神、免疫系统的紊乱,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2]。而射频消融是一种新兴技术,病人对此了解较少,容易产生不信任和恐惧,所以,术前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和配合,为了取得病人的信任,可以安排射频消融术后病人现身说法,使其减轻心理负担。

2.2 术中护理

①术中护士关心并及时与患者沟通,予病人心理支持,因为局部麻醉,患者意识清楚,医生护士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应用保护性语言。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②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血压、脉搏15~20min测量1次,如出现血压低、心率快应考虑是否并发出血,需暂停射频,B超观察射频周围是否有出血。如无出血,可能是反射性的,停止片刻后血压自动升高。③术中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询问病人是否有疼痛感觉。如果疼痛较重,可给予盐酸布桂嗪肌注。

2.3 术后护理

①饮食运动:第1天以清淡流质为主,第2天如无不适,可给予普食。术后6h内床上活动,6h后可下床适当活动,术后3d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②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对体温未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乙醇擦浴来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9℃,可联合应用退热栓或者应用退热剂如柴胡注射液等,必要时应给予补液治疗,防止发生水电解质失衡。并注意做好生活护理,及时更换床单和衣裤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52例病人中,均有发热症状,其中1例多发肝肿瘤病人,间断发热5w,每次体温均超过39℃,经过治疗,7w后体温恢复正常出院。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腹胀、血压下降、心律加快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配合处理。本组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亦均经保守疗后停止[3]。③疼痛:多为穿刺部位疼痛,也可有肝区胀痛,一般口服非甾体类止痛药,症状可缓解。本组7例病人疼痛明显,连续3d给予盐酸哌替啶肌注,4d症状缓解,1w后疼痛症状消失。如果出现腹部剧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及腹式呼吸消失,提示可能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应给予消炎对症处理。本组病例无此并发症发生。常规术后要预防性抗生素3d静脉输注,以防感染。④灼伤局部皮肤:电极灼伤周围组织或皮肤灼伤。因为电击温度可达到80℃~120℃,在射频过程中,必须确认穿刺点,及时关闭电源,贴电极板时,尽量贴在汗毛较少、大腿较平部位,贴膜与皮肤之间不要留有空隙,使之受热均匀以防灼伤,问候病人,局部皮肤有无烧灼感,并用手测试局部温度如果皮肤灼伤按照烫伤处理。本组无灼伤病例。RFA治疗肝癌其并发症常见有出血、心血管损伤、胆管损伤等[4]。我们体会此治疗方法虽少有并发症,但仍应高度重视,了解并发症的类型、特点及原因,加强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密切监护,做好巡视及配合工作。

2.4 出院指导

一般病人术后无并发症,1w即可出院。前3个月每月复查1次,3~12个月每3月复查1次,复查内容:肿瘤标志物(如AFP、CEA)、腹部B超及全腹CT。按医嘱定期化疗。遵医嘱保肝药物治疗。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食物。保持乐观心态,注意休息。

3.结果

52例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49例患者(94.2%)肝区疼痛减轻或消失;47例患者(90.4%)纳差、乏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精神状态好转,体重增加。本组患者中有36例(69.2%)肿瘤较术前缩小50%以上,并无新的肿瘤生长,甲胎蛋白(AFP)显著下降且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另有3例(5.8%)效果不显著,总有效率94.2%。无手术死亡。

4.讨论

本研究表明,B超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使以往失去手术或根治机会的病人有了新的希望。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病人对此了解不多,担心治疗效果。所以应做好充分的术前沟通、护理准备、精心的术中、术后护理、详细的出院指导及随访。全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情感关怀和严密的病情观察,有利于提高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是非常必要的[5]。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3):236-238.

[2]刘思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09,7(7B):1822.

[3]徐巧兰,龙腾,张美芬.晚期肝硬化行径静脉肝内体分流术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

[4]王春华,尹玉华,刘莉等.172例原发性肝癌行射频消融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36):4-6.

[5]冯小平.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76--277.

论文作者:盛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4

标签:;  ;  ;  ;  ;  ;  ;  ;  

B超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_盛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