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献检索与信息检索的区别_文献检索论文

论文献检索与信息检索的区别_文献检索论文

论文献检索与情报检索的区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区别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检索与情报检索的区别和各自定义的界定是一个已存在多年但一直为人们忽略的问题。这一表面上看来显得浅显的问题,在笔者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由理科专业研究生们提出后,彼此作了许多讨论,始得出若干看法的。现予记录就教同行,目的在于辨明是非,推动情报信息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 问题的缘起。

问题缘起于“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在已出版的文献课教材中,教材名称前期多为“文献检索”,到后期则大都改为“情报检索”,而内容却沿袭不变的现象似乎已约定成俗,无人深究。有的书中将“情报检索”定义为“把大量情报资料线索,用检索标识标引,按一定规律排列存贮起来,形成检索工具;又依据检索工具,按照存贮规律,从累积的资料线索中,查找出所需资料的过程”[1]。 实际上将文献检索与情报检索等同是主要使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学生提出的理由颇有说服力:“我们查到的文献资料几乎没有完全合适的”,“查不到整体符合我课题的资料”。换句话说,文献资料与应用个例之间尚存距离,这种情形中外皆然。那么,二者之间为何不融合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促进教学工作,首先要明确信息与情报,以及文献检索与情报检索之间存在界限和区别的症结所在。

2 问题的症结

问题的症结是文献不等于情报。文献检索这一概念起始于19世纪90年代的欧洲[2],是在文献信息丰富后, 为着记录和获取信息所作出的一项努力,而情报活动已有几千年历史。但二者都是对信息的处理、量度和运用。对信息这个尚无定论的概念,国内占上风的理论认为它属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3],有关涵义系由Marchlup于1983年提出, 包括:“人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一种线索;对数据所作解释;在某些方面对接受者来说是有用的东西;用于决策的东西;减小不确定性的东西;能够提供比表象更深刻含义的东西;以及能改变接受者的信念和期望的东西”[4]。显而易见,文献和情报都属于信息的范畴。那么, 什么是情报呢?

给“情报”下定义,在我国有“传统”和“革新”两派。严怡民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情报”[5]。 杨起全说“原始人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木棒和情报”[6]。早期的情报定义将情报与知识类同。 严怡民、马费成《情报学概论》(1983)称“情报就是作为人们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是“情报”的固有属性。寒江认为“情报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7]。 钱学森的情报定义则添加上了“信息情报”,即“情报是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所需要的、激活了的知识和信息”[8]。 赵红洲认为“情报是科学知识所形成的社会存在方式”[9]。纪晏平1984 年提出“情报”是启发人加速决策的原型,通过启发人们从相关方面去模拟和类推,并将其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织,导致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10]。肖自力1981年称“情报就是知识,是知识中动态的、有针对的、有时间性的,为未来服务,为人们思考与行动所需要的一部分,是知识中活跃的、积极的、变动的一部分,是知识中的精华,是产生新知识的催化剂”[11]。革新的情报定义派扭转传统情报学理论由于较多植根于社会科学便遇到与其他技术学科理论不同的情况,纠变了将情报与知识等同的定义区。吴永臻认为“举凡一切公认为情报的东西,究其根本,都不外是来自大脑这一信源,最终指向信宿大脑的思维信息,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客观事物本身并不是情报,情报必须是人的大脑在接受了客观外界的信息源,经加工处理而形成的产物”[12]。陆善德指出情报具有“专指性”和“即时性”,说“人们对情报的需要,总是产生于某一特定事项的进行过程之中,完全且仅仅着眼于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必定具有极强的专指性和即时性”[13]。吴敬柯认为“情报是选择处理过的,具有特定利用价值,有一定时效的新的消息、知识、事实和数据等”[14]。王万宗指出情报是一种社会现象:“信息作为特质的属性与人类活动的现象,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广泛存在,但情报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因用户需求而生,而存在,而传递,而变换形式”[15]。朱永礼也认为“情报的本质是用户情报”[16]。情报接受是用户合目的的行为。夏武宁赞同“社会性是情报的本质”[3]。 张立厚则认为“情报就是对解决某领域的问题所需要的、非领域常识的社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提炼、浓缩等整序加工的产品”[7]。胡安朋于1993 年提出了与情报社会性类同的“情报的竞争性是情报的一种固有属性”说,称“商品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只要有商品生产存在就必然有竞争,科技情报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科技竞争首先是科技情报、或者说是情报能力的竞争”[8]。甚至对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应该本着“只争第一”的原则进行[ 19]。1994年,侯金川提出情报就是为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说,认为“情报是为了满足竞争中的决策需要而获取、传递的信息”[20]。1996年,包昌火在厘正Information(信息)和Intelligence (情报)二词词义的基础上,指出Intelligence的本质含义应是对Information 的分析和评价,作为一项产品,它是经深度加工的Information, 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增值性和智能性,情报是对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 化的一项研究活动”[21]。依照此说,我国的情报学研究长期以来未将与汉语情报相对应的Intelligence作为构建情报学大厦的基础,把情报与信息相混淆几达40个春秋,是情报研究失误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目前国内外仍将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竞争性情报)列属情报学的一个分支或情报的下位概念,专指增强企业和集团的竞争实力、面向市场竞争、以竞争对手分析为核心的情报研究,但将“竞争”因素引入“情报”概念,却离真实定义情报不远了;倘将与竞争决策无涉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复归入“信息”范畴,给“情报”下定义会至少简化一半。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情报”,应改为“自从有了人类,人际间就有信息交流”;因为在人类社会发育原始期,信息交流系以传递性为主,并非完全具社会性,也就不能构成为情报。原始人的工具仅仅是棍棒和吆喝而已。归根结蒂,“传递性”只是情报的一个分属性。

将人类思维固化于载体并在人的大脑之间产生作用,这一看似平常的简单的事件,实际上是人类有辉煌今天的最根本的基本点之一——文献的功绩即在于此[22]。然而,在各篇文献中记载的信息,系由作者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传达的,是相对具有个例性故不能普遍适用的;只是现今许多文献检索课教科书中所说的,现代情报工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科增多、情报爆炸、信息激增,则系只论及表象,其实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之动力——竞争——对情报的需求日益强烈、复杂和多样化,及与多年来主要面向科技部门以知识信息为主的信息需求不再是绝对的重心,社会的信息需求正向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向经济和企业所需信息倾斜的实际有关[24]。实际上,文献信息和情报信息之间存在产生过程和归宿的迥异。文献检索主要涉及方法论,文献是检索的对象;情报检索则除涉及方法论外,还涉及对作为人们对情报活动的能动反应形式的情报的需求,即思维、行为和竞争决策的需要。文献检索研究检索理论、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它们就属性而言是不带观点,其本质是客观地揭示文献的编制规律和本来面目。“情报检索”概念则最早是C·Mooers于1950年提出的, 可算得上是一个情报学的先行学科概念,但它实际上一直局限于文献信息学研究”[23]。看来,我国目前某些文献检索课教材的“情报检索”提法亦随之流于此弊,导致了“情报检索”与“文献检索”的界限不清。实际上,文献检索是感性认识研究阶段,而情报检索则是理性认识规律研究的阶段;在当前就将文献检索提法换成情报检索,立论起点过高,离所需实践的目的,不是近了,而是远了[22]。

3 区别的所在

文献检索与情报检索之间之所以存在一种谬误的不自在的关系,究其原因是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其差别有:

3.1 文献检索是获取文献信息,目的是开发智力资源; 情报检索则不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它应当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是科研活动的初期阶段。

3.2 文献检索是一种方法,过程涉及大量、 分散的文献信息线索的组织、存贮和检索查找出所需相关资料[23];情报检索则更多涉及检中信息的利用领域。

3.3 文献检索客观上存在因人而异性、模糊性和随机性, 易产生假组配、噪音、超额和误检,其所获得的多数是与检索提问相关而非相切的检索结果,换句话说,只能提供相关信息而不能提供相切信息。后者只有通过主动进行的情报检索分析研究得出,而这须以用户的需求为判断准绳[24]。

3.4 所以,文献检索是客观检索,而情报检索是主观检索。

3.5 文献检索是情报检索的基础。经过文献检索, 信息源虽已发生转移,但这种转移是静态的,只有通过包含情报分析的情报检索,信息源才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向吸收源方向的动态转移,并使检中信息带上动态信息特征,及使信息发生源的信息被吸收源所理解[23]。

3.6

情报检索是将文献静态信息与社会竞争动态信息相结合的一项研究活动,研究目的十分明确,即及时获取情报、明辨情报及利用情报。

3.7 文献检索与情报检索所依据的物质形态——文献相同, 但研究角度并不同;二者之间是“形”与“意”的关系。情报检索所搜集的是供发展与竞争之实用的文献、数据与事实(常为它们中的一部分),其内在“意蕴”常须经分析后得出[22]。如文献检索出一个“圆形”,情报分析具体是用于轮子或垫圈。

3.8 文献检索可能是先验性的,即有时预知查找目的(物); 情报检索具有后验性质,即我们往往事先不能对情报加以规定[20]。文献检索的目的物为实体,但世上却无“情报”这样一个“实体”[15]。

3.9 文献检索结果系以检索工具报道内容为前提, 评估系主观进行;情报检索所得结果的评估须以用户使用的客观效应为前提。

3.10 有效的情报检索是抵制信息爆炸或推迟信息爆炸的时间、减小信息爆炸能量的一项举措;文献检索只起整理文献激增留下的乱麻的梳篦作用。

3.11 文献检索过去是一种孤立的案头工作,范围局限,情报检索是一项正在激活的情报工作的高级形式。情报,特别是经竞争情报研究,所形成的竞争情报的内容性质是直接关于市场的,故可能会与原始信息的内容性质完全不同[25]。值此市场经济全面开展之际,情报检索研究成果即高次情报正在发挥其商品功能。

4 定义的提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文献检索”的定义表述为:文献检索是由文献的存贮和检索查找两个过程组成,以文章、文摘或题录等为检索对象,以期查找出一批与用户需求相关的资料的客观过程。“情报检索”概念可界定为:广义的情报检索指将信息按一定方式予以组织和存贮,并按用户需求找出与所需相关的信息,再经过分析研究,采取其中“特殊形态”——所谓特殊形态,是指对推动特定客体(通常为用户)的利益行为,特别是参与竞争而言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些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的变化方式——即情报的一种主观检索过程。狭义的情报检索仅指该过程后半部,即从信息贮存库中检索并分析出所需情报的过程[26]。

比较简单地说,以文献检索为基础获取情报即是情报检索,故文献检索构成情报检索的基础,情报检索包含了文献检索及后继情报分析研究;情报检索,有时还加上可能必要的实际调查,则构成情报服务的基础。因此,情报服务不应停留在只向用户提供罗列无序的文献资料的阶段,而应该提供通过情报分析对文献信息作出取舍、筛选及辨伪,即信息经过优化、内容与用户需求相切这样一种情报分析产品;只有这样做,才能较大提高情报实用价值,尽管如此也相应提高了对情报工作的要求。

科技情报检索这一概念则是“以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查找对象而展开的旨在传递并利用之于科技竞争参考与管理决策实际的一项科学研究初期活动”。在此意义上,“情报检索”与“情报调研”含义是类同的,“情报检索”与“文献检索”则各有其概念上的分野[26]。

5 发展的前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整意义的情报检索,必须包括“文献检索”或“前情报检索”,和因实用、服务发展与竞争的“情报分析研究”两部分有前有后、环节相扣的作业阶段[26]。而“情报分析研究”是在检索及/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高层次、功利性的情报服务工作,由此工作性质决定,情报分析服务可以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和独立的社会职业。在现今形势下,情报分析研究不仅赋予了情报检索以特殊的意义,而且对科研、生产以及企业和商业的竞争活动实践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日益重要的作用[27],是亟待在“文献课”教学中加强的部分,难度较高,其所以难是因为理论必须与新的实际相结合。爱因斯坦说:“所有的理论都是应用的,所有的应用都导致理论”,事实正是如此。文献学概念本世纪30年代传至美国,兴盛起来,又逐渐被情报学这一新兴学科合并或遗弃了,嗣后,情报科学宣告诞生[2]。 我国今后也是可能走上这条道路的,但是现在还不能;我国情报学研究尚未走上坦途。

其实,我国50年代中期建立科技情报机构体系,本意原是搞情报工作的,但实际上却是做文献信息服务[28]。至90年代,市场—商品经济已蓬勃开展,情报工作亟待跟上,时代正值“情报研究所”应当名副其实之际,却又将名称改回去叫“信息研究所”了,看来,是是非非争论不会完结。然而在现实中,因用户本身及其需求已上新台阶,传统的以等待提问为主的服务形式遭遇社会上各种新型服务公司不断涌现的挑战的情况已经出现。如此下去,倘若形而上学的情报理论研究再不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则理论与实践脱节会更加严重,“文献检索课”教学亦将受此影响。

(收稿日期:1997—02—17)

标签:;  ;  ;  ;  ;  

论文献检索与信息检索的区别_文献检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