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中的整合与发展--新世纪中国社会价值观与青年价值观的演变趋势_社会价值观论文

互动中的整合与发展--新世纪中国社会价值观与青年价值观的演变趋势_社会价值观论文

在互动中整合与发展——新世纪中国社会价值观和青年价值观的演进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新世纪论文,互动论文,态势论文,中国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和将要发生巨大的革命性变革,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 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步入新世纪伟大振兴的中国,究 竟要选择怎样的文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怎样去实现它?党的十五大报告和最近江泽民总书记的 “七一”讲话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那就是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是整合我国社会各阶层、各种亚文化的基本尺度和共同 目标。那么,具体到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具体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当代青年 ,整合何以可能?用什么来整合?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必须及时得到解决的实际问题 ,否则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当代性、世界性和年轻性就无法落实。本文拟就社会价值观整合和 青年价值观整合谈一些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 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等。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无论是年龄、思想、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选择,都有许多新生的特点, 催生着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向“新”、“年轻”上靠拢;而其中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和负面 因子又给新文化的“年轻化”标出限度。这正反两方面的情况明显地折射到对当代青年群体 的整体评价上。有人认为,青年人现在是一盘散沙,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对他们讲道理他们 不听;给他们提中肯的建议他们不睬;担心他们今后的发展,他们说你自作多情,真是没办 法。现在要像过去那样一声号召把他们凝聚起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除非给好处费。当然 ,表面上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态度很合作,可心里在想什么?笑什 么?认同什么?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他们的心口不一可能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也有 人 认为,没什么关系,没什么大不了,他们只要认真赚钱、买房、娶妻生子,不闹事,不来向 父母伸手就行。还有人认为,不要只看到他们不好的一面。他们往往是形散而神不散,他们 的创造力、魄力、聪明,我们已经没有了。现在哪一个公司少得了年轻人,他们才是公司发 展的生命线。

评价中如此多元的青年,究竟能不能用一些共同价值观把他们整合起来?要回答这个问题, 必须首先说清楚整个社会价值观整合的可能性。换句话说,青年价值观的整合问题是新时期 社会价值观整合的一个子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由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 观念上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化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但多元利益 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多;价值体系的重心开始转移,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 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但政治化、道德化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功利和实用 取向的消极作用也表现得较为突出;人们的价值行为发生转变,逐步开始从权力化的目标模 式走向实力化的目标模式;社会价值体系的运作机制发生转变,从静态调节为主走向动态调 节为主,整个社会的活力增强、节奏感加快的同时,不安定感和失落感上升。

讨论新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整合当以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为基础。当然从个人、微观的方面 去看,价值观变化的内容会更多、更复杂也更具体。但是,微观、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离不 开宏观的大背景。就目前情况来说,解决宏观、社会层次上的问题远比一个一个回答个人的 思想问题重要。个人,尤其是一般群众个人的价值观念转变,要让人们自己在实践中解决。 而国家、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整合,则需要决策层和领导层集中注意力,从深层和高 层次上加以处理,开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建设,以达到多元统一的目的。

所谓价值观整合,一方面就是指多元基础上的统一、合成。这里,对统一要有正确辩证的 理解。如果仅仅把统一理解为单一,即要求所有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只有唯一的评价标准,那 么在价值领域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仅人们的主观态度势必会有所不同,而且事实 上每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正确的科学的统一观,包括两种意思:一种是以一 个主体为基点的多种价值的统一,另一种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统一。对于第一种统一,每 个人都知道如何完成——或者在多种价值中选择一个,或者改造客体。而不同主体之间的统 一就要取决于他们在利益、需要、能力、条件方面的一致性和相互关联。在有共同点的地方 ,不同的主体会有共同的价值和价值标准;在没有共同点的地方,不同的主体之间不可能有 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这是价值主体论的必然结论。“寻求共同点”是处理多元价值冲突,形 成 统一意志或一致意见的一条基本途径。

所谓价值观的整合,另一方面还包括着一定原则基础上的共存、妥协。并非所有的整合都 是完全统一的。有些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矛盾、冲撞的价值观念仍然可以在对一些最基本价 值支点的认同中整合起来。这里,整合实际上成了一个多元价值观共同存在并取得健康发展 的活的框架结构。

新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整合在这样两个前提下是可能的,其一是充分认识多元价值资源的差 别,其二是充分挖掘不同价值资源的共同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济运行机制转轨以来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蕴涵在市场经济 中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是造成新时期上述四点价值观冲突变化的主 要原因。谈整合的可能性就必须围绕这三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价值资源进行理论思考 。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市 场经济价值观念在服务对象、作用方式和运行机制上存在很大差别,整合的目的不是要消融 这些差别,而是承认差异,承认多样化生活方式基础上它们各自发挥影响的合理性;另一方 面,我们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握三者在某些具体环节上的共通之处,使三者围 绕着共同点在新时期价值观建设中分而有序、和而不同,在多元分化基础上有共同的价值认 定。所以整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统一,而是承认、包容差异基础上的价值观的丰富开掘。离 开这一点,奢望无差别的统一是不现实的。

对整合而言,更主要的倒是要思考三者实际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有联系的地方,就有 彼此整合到一个价值观念体系中的可能,也使当前价值观冲突的矛盾得到缓解。目前来看, 至少在下面这几个关节点上人们有共通之处。

1.诚信原则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一直很重视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诚信”,甚至对没有外在评价情况下 一己的“心诺”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成圣”之道的角度强调了对人对己心诚、使人信 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对党对人民对忠诚不二的观念同样得到强调,而且这 一要求本身就是吸纳传统价值观中的积极内容的结果,只是在要求上具体化了;市场经济更 是以信用为上,在这里,诚信首先不是一种道德要求,而是利益要求下的义务和基本游戏规 则,诚信所关注的也就是主要不是“心诺”而是“言诺”,不是“主观之诚”而是“客观之 信”。市场主体缺乏诚信,没有信用,即使一时间是丛林之王,也无法长久在竞争中取胜。

由此可见,诚信原则是三种不同价值资源所共同认定的基本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我们可以汲取传统儒家伦理中的“诚”与“信”结合的合理性,提升“不许假诺”的 市场经济基本义务要求,充实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使其立足于道德自我又面向他人,在具体 的人际、事际关系中落实诚信。

2.服务意识

传统儒家伦理中有明显的“道义论”倾向。在先秦,讲先义后利,到汉代经学,则“正其 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及至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道德皈依气息浓厚 。这里面有畸形变态义利观的消极影响,但是不能否认,这种价值观实际上从极端的角度强 调了为“义”献身的重要性,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意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逐步成熟发展 起来的市场经济,重利轻义,肯定个人利益的神圣性。这里面有竭力追求功利、完全无视道 德的义利观的消极后果,但为个人利益驱动所激发的为市场服务、为利服务的意识却很强调 。一个为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服务,一个为经济利益的获得和增殖服务,服务的对象不 同,服务意识却相通。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所有价值原则的 核心,人民既是服务者也是服务对象。由此可见,服务意识是三种不同价值资源的又一共同 点。我们可以在社会主义奉献伦理和市场经济功利伦理相结合的基础上落实服务意识。无限 颂扬道德而完全摈弃功利的义利观是虚伪的,竭力追求功利而完全无视道德的义利观则可能 产生罪恶。合理的以服务为宗旨的价值观应当是义利结合。这是新时期价值观整合的又一个 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论。

3.公平观念

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但过去,公平问题在思想上 被扭曲了,在实践中也没有真正做好。人们习惯于“截长补短”、劫富济贫,不习惯竞争、 各得其所;习惯于“损有余补不足”的平均主义,排斥竞争,不重视效率。市场经济通过公 平交易、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具体体现追求公平的社会理想。但是,“看不见的手” 并不导致一般的善,它也可能带来大量社会不公平现象。因为市场本身的效应是否有限、市 场安排是否公正、是否要政府来干预等都还是问题。严格来说,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缺 少关于公平的规定,但“均贫富”、“天下大同”的思想还是有的。作为一种价值资源,要 想在新时期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性地更新成了迫切要求。公平观念是整合这三种不同价值观 念体系的又一共通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但决 不排斥效率,不留恋贫穷,要以提高效率来实现富裕;不排斥竞争,而是鼓励公平竞争,让 短的赶上长的。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内在 地统一起来,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中达到目的。

可见,新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整合是可能的。当然这种整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的统一,而 是 在认识到各种不同价值资源区别的基础上,在找寻它们共同点的条件下,赢得价值观的健康 和谐发展。

具体到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整合也要用同样的方法论。也就是认识差异,厘定层次寻找共同 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当代青年完成与主导价值观的磨合。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进程,甚至再走远一点,回溯“五四”以来 历次青年运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代青年所追求所赞同所反对的对象和内容已有了很 大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感情态度可以说已是两个世界。即使同样是出生于 七、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群体,所思、所想、所欲、所求也会大相径庭。在他们身上,传统 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社会主义新时期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其范围、程度也很不一样。整合显然不能以过去的标准 、过去的偏好来抹杀当代青年合理的价值追求,而需要充分考虑当代青年的特点和现实。这 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当代青年而言,我们要在认识到他们价值观差异和分化、 分层的同时,寻找整合所需要的共同点。从大的内容来说,爱国仍是当代青年政治观上的共 同追求和情感归依。只不过,具体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从小的方面来看,尊重自我,自主 选择也还是当代青年价值主体定位的基本取向。从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期望来说,公正还是当 代青年共同的理想之梦,而面对竞争激烈的时代,团队协作的“抱团儿”精神也正在得到青 年群体的重视。在对这些共同点的体认上,当代青年并没有大的分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 有底气说整合是有可能的。

1.爱国作为政治观上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很具体的,可以成为整合当代不同青年群体的 一个价值支点。对青年学生而言意味着莫负大好时光,努力增长知识;对于职业青年来说, 具体而言就是实实在在搞好服务;而对于那些洋行里的青年白领来说,则意味着不辱国格和 人格。爱国并不是唱高调,它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2.尊重自我、自主选择作为价值主体定位的重要内容,可以成为整合当代不同青年群体的 又一价值支点。尊重自我和自主选择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当代青年一方面强调自我意识 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注重其具体内容的落实。有自主精神的青年是健康、有主见的、成熟的 青年,而非人云亦云的“盲流”。有自主精神的青年也应善于与人合作。

3.公正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和社会秩序机制,可以成为整合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又一价值支点 。每一个有责任心的青年都会对公正的伦理原则和社会理想取认同态度。重要的是引导他们 在行为规范上实现这一原则,比如:如何对待人际矛盾、如何信守诺言、如何献出关怀和爱 心,等等。

4.团队协作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正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所认识。年轻人创业,个人的智慧 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抱团儿”精神和情义更不可缺少。利字当头,全无合作意愿的个人奋 斗更有可能半途而废。义利统一、情理交融的团队协作可以成为年轻人的共同价值观。

实践会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价值观的整合与青年价值观的整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价值观整合的程度越高,青年价值观整合的力度也就相应地得到加强;而青年价值观 的有效整合反过来也会促进社会价值观整合的效果。

标签:;  ;  ;  ;  ;  ;  ;  

互动中的整合与发展--新世纪中国社会价值观与青年价值观的演变趋势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