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从深情中得到了什么?_散文论文

公众从深情中得到了什么?_散文论文

矫情泛滥大众得到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矫情论文,得到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空穴来风:散文出版持续升温

楼肇明(以下简称楼):散文的繁荣跟民族传统有关系,也和市场转型有关系。台湾的图书市场就很能说明问题,在它每年的畅销书中,散文类要占到一半。大陆也从80年代开始形成势头,90年代就更是如此。散文文体的上升,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老愚(以下简称老):散文发达的理由,可以找出互不相干的解释来。有些论家倾向于用闲遐时间带给人的阅读需要来立论,有些论家则倚重于用小说、诗歌等文体的衰落来做文章,我觉得地球村时代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无所不知的状态使其对虚构故事产生强烈的不信任,还由于生存奔波所造成的内心时空的封闭,缺乏人际沟通和倾心相谈,这一切使人们渴望进入一种放松状态。

楼:实际上,审美的需要、情感的交流都是它兴起的原因,散文文体本身又包括各种样式,本身是不定型的,它能包容很多东西。

老:您怎样划分目前的散文?

楼:我把散文分为三大块,就是通俗散文、探索散文和学者散文。通俗散文只相当于卡拉OK的作用,探索性散文是一个时代先驱性的东西,学者散文则起着温暖清澈人心的作用,它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尺度。

信手拈来:散文越来越好写?

老:报纸副刊的急剧增多,使发表文章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随意,这似乎给许多散文青年以错觉,把制作散文看成进入文坛的捷径,误以为吃喝拉撒侃皆可入散文。

楼:这完全是误解。同时也是一些名人把自己变成小贩任意操作的流风所致。

老:我们过于尊重名人的社会传统,纵容了一些不知自重的名人,他们自以为是的展销式的随笔败坏了读者的口味,也亵渎了文体本身。不是这样写就能成名,而是只有名人才能这样行文。

楼:传媒对港台新加坡某些二三流作家的吹捧,也降低了散文的尺度,误导了读者与写作者。

老:现在一批聪明过头的人,把散文弄得浮躁不堪。

楼:散文得有感悟才行,它得有人生体验,现在太随便了。“载道”变成遵命而行,“言志”变成率性而为。无道无志之文,自然就难有什么生命力。

生命感悟:夕阳盛景到余秋雨

老:有一种说法叫做“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还有散文老生代的说法,好像要在好散文和阅历之间画上一个等号?

楼:死亡临近,人的思考相对来说就会深邃和纯粹一些,按照研究者的结论,人“死过”一次之后(指对死透彻地理解),便营造了第二视觉;艺术地超越功利地看待人生。老生代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年轻时被封口,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作家,如牛汉、曾卓等;一类是到老年才步入辉煌,创造出奇迹的人,杨绛、金克木、张中行等便是其中的代表。对生命的彻底省悟,酿造了一幅动人的“夕阳盛景”。这里面也有高下之分,那些拥有人类20世纪文化背景的人,所创造的作品自然更有价值。

老:我觉得夕阳文体只是元老时代的产物,中国的前喻文化传统造就了特有的文化现象,人们更容易相信长辈的人生经验,尽管年轻人有时说得会更好。

楼:老生代里有一批学贯中西的作家,把当代散文支撑了10多年,他们的创作填补了几十年战争和政治斗争所造成的文化空缺。余秋雨以士大夫的人文气息关注文化遗存,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文人精神的回流,是一个末世英雄;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末路英雄。他的散文采用现代包装,有20世纪人文科学背景。

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从老年文体到余秋雨正是一场文化补课,承接新文化的人文精神、气息和味道,重又沐浴圣河的洗礼?

楼:对。但余秋雨的自我是封闭的,人格面具相当厚,他的行文有很多桐城派的东西,辞章、考据、理义,他把民族性放在20世纪人文背景上考察非常精彩,但似乎是从《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那儿学来的,不同于黄仁宇的是,他没有黄仁宇深刻。余秋雨偶尔也露一下自己,《苏东坡突围》实际上就是余秋雨自己在突围。他缺少跟自己灵魂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可能以后会有。

两个极端:霸道主义与自恋症

老:文坛上一直喧哗着意识形态式的声音,他们以社会良知自傲于天下,在变革初期扮演开路先锋的角色,也确实起过瓦解僵硬政治的作用,给缺乏精神支持的公众以安慰和温暖,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话语之间,它起着调和、平稳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它是中国社会苏醒期的报春花。这一派落实在散文文体上,就是讲道理、充满义愤地布道。时间在不断地推移,读者的心态也在不停地变化,而他们始终如一地忧患、粗糙、唯己独尊。

楼:这一派可以称之为社会良知派,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维度的,而不是多元的,只看到事物的二元对立,他们用非此即彼的思维看待一切问题,比较忽视散文文化的本位性,他们的呼号在特定的阶段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社会变化之后,他们狭隘的毛病就表现出来了。更糟糕的是,他们看不到理想的局限,将不同的东西视为异己,不能容忍多元化的东西,他们内心有一种难以释怀的复仇心理。

老:这些人的意识形态情结很容易演变成文化霸道主义。

楼:这些人也最容易变成小商贩,他们是最容易异化的。

老:还有一些人看淡社会和人生,沉浸于自造的文字迷宫,由于披着文化的外衣,张扬着洒脱无为的人生态度,却赢得了一些人的目光。这里面有饱经风霜的汪曾祺、人到中年禅禅道道的贾平凹。

楼:汪曾祺是士大夫没落气息和小市民的融合,贾平凹把颓废的士大夫当宝贝迷恋,是一种自废人格。汪确实有修养,也懂得生活情趣,作品中还有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贾就比他淡多了;汪真的怀旧,贾则把散发着霉气的奉若至宝。

老: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便很容易产生超脱感。汪曾祺更多的是自得其乐,贾平凹则是故弄玄虚,佯装潇洒。更可怕的是一批年轻人追随其后,东施笑颦,而且竟然博得不小的名声。

楼:他们写“如何欣赏古代美人”之类的文章,良莠不分,美丑不辨,使写作堕落为挣钱的花活。

老:根源在于没有操守。个别随笔作家躲进书斋翻类书,由字生文,罗列知识,甚至于开口某人说闭口某某人说,一篇文章里除了几个连缀词,全是抄书所得。

楼:一篇文字如果没有灵魂的跳动,就很难说有什么意义。用排字典的方式写作,写作就降格为无聊的操作。

四条硬汉:坚守超拔理想信念

老:文坛上也有四条精神硬汉,他们是张承志、张炜、史铁生和周涛。他们无一例外地追求着超拔的理想和境界。他们各自拥有相当广泛和忠诚的读者群,他们都写过其它体裁的作品,但却都以为数不多的散文赢得了赞誉。四条汉子四种精神,可以说,张承志是宗教理想,张炜是道德理想,史铁生是佛教净界,周涛是英雄理想。

楼:二张嫉恶如仇,史比二张宽容,从文学的意义上,史更值得尊敬。周涛介于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情结之间,有人类文化学意味的东西,也有唯英雄历史观和英雄崇拜的东西。

老:我觉得周涛有点装腔作势,二张尽管也有自我放大的成分,但毕竟更执著一些。史铁生则是完全个人化的修炼,更可靠也更可爱。

楼: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追求之间游刃有余的人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流沙河就是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例子,僵硬的意识形态披上文化的外衣是他们成功的要诀,意识形态散文还远远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但随着媒体多元化的进程,社会将越来越不需要他们。意识形态和社会良知、文化良知不可混为一谈。

老:散文的探索正是在这个时间开始的,一大批新锐作品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陈腐的格局,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和希望。

回归本体:走出复制封闭怪圈

老:新生代散文却是真正崛起并日见成绩,您认为它在当代散文变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楼:新生代散文的贡献非常大,它把意识形态的太阳击落了。新生代散文回归了散文本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言志”和“载道”,让人们看到弥补文化断层的希望。真正成熟的作家还不多,经典文本还不多,但气势已经形成。散文的变革是非常缓慢、非常艰难的。新生代散文是探索性散文的代名词,是文体变革的代名词。它跟中青年学者散文同为散文变革的希望。

老:有些人将新生代散文跟所谓的青春派散文混为一谈,他们把那些吃软饭的花哨文字误作新东西,还有人以为那才是美文,有些哗众取宠的杂志还推出所谓四大王子,把几个码字机器的排泄物视若金丹,每个时代都会滋生这样的花边文字,他们是虚假的塑料鲜花,被有心人插入时代的伤口。

楼:好多年轻人都搞不清自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把它看成一个自足体,因过于迷恋自我而陷入矫情的泥坑。对自我盲目的迷恋,使它变成一个生物体。因此而拒绝与外界的交流,缺少反思。写作也就成为对自我不断的复制。

老:自得产生封闭,封闭导致虚无,一种新空心文体诞生了。汉字无限度地自我繁殖,造就无法领受的美丽。是否可以说,没有思维的进行,就会出现伪造情感和经历、无限制放大复制一己悲欢的可能,小女人散文小男人散文都可做如是解。这是恶性循环的文化怪圈。

楼:要打破这种近乎宿命的循环,就必须实行三个否弃:文化快餐、文以载道和文化霸权,解决跟“五四”新文化和世界人文精神的双接轨,提倡思想家、学者和诗人的三位一体,提倡复调散文。

标签:;  ;  ;  ;  ;  ;  ;  ;  

公众从深情中得到了什么?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