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_政治文明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_政治文明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其方式,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一切民 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 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 发展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是,究竟什么 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经过艰苦曲折的 长期探索,将其归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总结,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正确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 往开来,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全面反思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实践,深 刻认识到,成功的经验来自于正确的思维方式,即正确的思想路线。因此,“我们总结 了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从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 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本内容就是建设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3]。所谓具有中国特色,就是要符合中国国情。

1975年初,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以来,就致力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探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这一探索成就以“全面整顿”的方式载入史册。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的探索成果开始成为全党的共识。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 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重要讲话。他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 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 习。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化的具体实践结 合起来。由于“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 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4]。因此,邓小平的这篇重要讲 话就成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动员。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提出要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单位、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构成了中国新时 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三个“拨乱反正”和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探 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条件,是邓小平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起点。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 ,并把它作为团结全国人民的政治基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至此,党的基本 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要内容已经具备。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精辟地分 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看到“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 ”这两个重要特点,明确要求“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 现代化道路”[5]。

从1980年初到1981年夏,中国共产党以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为主线,着重总结了社 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探讨如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特别是 通过系统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初步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面有了比较一致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形成 了十条经验。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宣布:三中全会以来,我 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

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中共中央的集中探索,到党的十二大前,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主题。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鲜明地提出:“我们的现代 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提出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这是邓小平理论发展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第一次出现“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既学习借鉴了别国经验,又没 有照搬别国模式,而是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独立探索得出 的科学结论。

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构想,邓小平将其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 4年6月30日,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邓小平正式把中国 的社会主义道路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谈话中,邓小平深刻地阐 明了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后,进一步提出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 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懂什 么是社会主义,提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对 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改革开放。“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 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道路。”[7]

中国特色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邓小平指 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 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 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 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8]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 坚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只 有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才有意义。离开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就无从谈起。所以,邓 小平特别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 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9]在中国搞社会 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在建设的道路、目标、步骤 和方法上既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中国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规律;既吸收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又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经验。也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具体化,形成具有中国特点,适 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整套指导原则、方针和政策,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标志。1984年10月,中 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中 国社会的经济性质以及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原则问题,形成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 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做了初步的概括和规定。《决 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 0],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不仅为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 提供了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开辟了道路,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指出:“改革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已经提出来了。 改革从农村开始,一度议论纷纷。经过三年,解决了许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取得成 效,认识也就比较一致了。当然也还有新问题,还需要继续解决。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 ,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逐步展开。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 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 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的路子。”[11]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在明确经济发展思路后还必须探索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特征。因此,邓 小平要求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986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 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 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2]《决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 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同时,高度民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 重要体现,这就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把包含民主政治和科学文化的 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从而提 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个基本点”的轮廓。

三、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创造的新鲜 经验提炼成理论,用以指导建设实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特别是十二大以来五年间的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和新认识,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 会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基本轮廓首次进行了简要概括,初步问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 、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形成是开创新的建设道路的标志。

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历史定位;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 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任务;明确提出以生产力标准 作为检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及其实践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排除了探索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明确提出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和“三 步走”的战略构想,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归纳的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的12个观点,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 本问题,表明党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更前进了一步,使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轮廓”。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中 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 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 新阶段。”[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拓展表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化。1 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 把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所取得的共识概括为12条指导原则 。这12条原则,有些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 新的发展,充实了新的内容;有些则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总结 。这12条原则,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重要 内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更为清楚地、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清晰 。这12条主要原则,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 和深化,标志着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指导思想上的进 一步成熟。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走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12条原则进一步总结概括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方面 ,概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简洁的文字规定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什么和不能搞什么,要克服什么和防止什么。江泽民同志指出 :“党的基本路线和这十二条原则,总起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 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些论述,为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增添了新的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 熟。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上继续前进。邓小平的这次重要谈话,通过总结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成功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最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 性的总结和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不仅详细地总结了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而且对该理论的一系列带根本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 问答,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九条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理论体系,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和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大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 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 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 史性飞跃。”[15]同时也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 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1995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写、中共中央批准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在党 的十四大概括的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展开,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概括为16个方面的内容。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这一理论科学而准确地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标志着我们党领导 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建国以来革命和 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新道路。”[16]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

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崇高理想。没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决 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前两步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中国 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性要求。2002年7月在考察中国 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 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 程。”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就是推进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发展。

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是从片面的、畸形的社会向全面的、健康的社会发展的过程。尽管资本主 义的社会化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但是它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了它仍然 是一个片面的畸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他能够极大地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 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发展 。”[17]

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结合起 来,深刻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 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思想在全中国范围的具 体实施。小康水平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目标的中 国化概括。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 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总体小康相比较,全面小康不仅是较高标准较高水平的小康, 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全面发展的小康,还是全民族“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小康 。因此,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 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 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鲜明地展现新世纪新阶段头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突出地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原则。人类社 会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相应地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为标志。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二位一体 ,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 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协调发展,党在提出“两手抓”这样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 方针的同时,特别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日益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开始把 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提。2001年1月1 0日,江泽民同志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首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 ,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19]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江泽民 同志明确把“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2002年7月1 6日,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并列看待,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 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正式把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同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 本目标。这使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完善,目标更加明确。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明发展道路。社会的全面 发展必须是文明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 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正确处理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 ,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 ,坚决摈弃发展即增长的观念,更不能单纯追求所谓“政绩”,绝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 、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而必须从根本上摆脱“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恢复”的道路,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 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就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 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 新型工业化路子”[21]。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现代文明的 社会全面发展是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的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贫穷实现富裕的社会历史过程。我们所要建设的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定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 社会发展的成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摆脱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摆脱旧式社会分工的制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全 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 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各国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一个时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存在着“见物不见人”、谈“人”色变、空 谈人性等错误倾向,既抑制了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损害了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充分发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 渐认识到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塑 造“四有新人”、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措施。2001 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来,看成我国实现 社会主义的人文价值取向,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究竟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 问题。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 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 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 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正式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凝结着党的几代领导集体 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创新,这条道路还要在今后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 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拓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_政治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