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_民族问题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_民族问题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民族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期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面向21世纪全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以至民族问题的解决也有重大的意义,也应当成为我们民族工作的大战略、大思路。

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 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1999年6月19 日《人民日报》)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现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实施这个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必须紧紧依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国家要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199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决策,首先体现了邓小平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整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先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然后反过来加快内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7—278页)他还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实践证明, 邓小平同志制定的这个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同步发展是不可能的,只能同样受穷;先发展内地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建国后我们大部分时间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内地,但成效不大,就是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先发展东部沿海,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东部沿海加快发展起来,增强了国力,也带动了内地的发展。这就为反过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准备了条件。中央及时作出这个战略决策,是十分英明的。

第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发展大大加快了,但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更快,差距还是拉大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长此以往,甚至差距继续拉大,那就有悖社会主义的本质了,还可能导致不稳定。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第三,体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东部地区利用地理条件和开放政策,先发展起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和劳力日益昂贵(只是靠了大批中西部地区来的打工仔、打工妹,劳力昂贵才有所缓解),资源相对贫乏的劣势逐步显露出来,发展潜力逐步减少。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土地广阔,劳力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也很大。只有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才能使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获得强大的发展后劲,也才能使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劳动密集型、高耗能型以至部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获得广阔用武之地,以利于东部地区自身集中力量致力于产业升级。可以说,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最大、最带根本性的经济结构调整。

第四,体现了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边防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广大的边疆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只有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问题。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发展繁荣,是党和国家基本的民族政策,也是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还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我国各民族虽然在政治上早已实现了完全平等,但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民族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不可能消除,就会影响民族团结。没有民族的发展繁荣,民族区域自治也是空的。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将大大加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发展和完善,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千万不要丧失机遇。而要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就必须努力创造一些必备的条件:

第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有了较大改进,特别是修通了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南昆铁路等重要的大通道,也修建了一些高等级公路,通讯事业也有发展。但总的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仍然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公路、通讯建设、水利建设和能源建设。国家将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同时还应当多方筹资,如已经行之有效的国家、地方、民间共同投资建设铁路等等。

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地处高寒、荒漠、干旱、石山地带,生态环境本来就很严峻,又加森林草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发展。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全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加重了江河中下游的水患。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正如朱镕基总理指出的,这是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199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现在, 国家采取了用粮食换生态的重大措施,在大江大河上游禁止森林砍伐,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民,国家给予粮食补助,需要补助多少年就补助多少年;对因禁止森林采伐而减少财政收入的州县,国家给予财政补助。必须看到,在江河上游开荒种粮,收成很低,而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要超过这点粮食多少倍。现在国家存粮很多,正是实行以粮食换生态的大好时机。这也是过去没有过的条件和机遇,不可错过。

第三,要努力增加知识和人才。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和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少数民族最大的弱点,正是知识和人才的相对匮乏。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它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到现在已有民族干部270多万人。 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是,干部还不等于人才,或者说不都是人才。所以,必须坚持科教兴族的战略,加强人才的培养,使大批人才成长起来。这是少数民族迎接西部大开发,实现发展繁荣的根本和关键。除了加强学校教育以外,应大力培训现有干部,并对广大群众进行科普教育特别是适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但要大力培养人才,而且要善于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这就要对知识和人才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政策。过去西部地区人才“东南飞”,固然有物质条件即硬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和政策即软件的问题。要充分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大力加以改进。

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光热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等等,还有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有为世界瞩目的生物基因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有几十个边境口岸,这也是一种重要资源。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这些资源,不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整个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要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合理开发这些资源,“建立一些产业基地,使之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开发这些资源和建设项目,一定要注意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利益和实惠。”(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胜利迎接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决定一切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差距有多种,而最大、最根本的差距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是历史形成的,但又是必须努力克服的。否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就不可能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达到发展和繁荣。要看到,即使是东部较发达的地区,人们也在不断找观念上的差距,不断解放思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需要这样做。要努力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克服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观念。强化开放观念,克服闭关自守观念,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不怕人家发财,但求自己发展。强化改革观念,贯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改变愈是经济落后的地方非公有制经济愈薄弱的状况,并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的多种形式。强化科教兴国、科教兴族的观念,克服轻视知识和人才的观念。强化生态环境观念,克服为一时之利,不顾生态环境破坏的落后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无止境的,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可中途停顿不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求得自己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标签:;  ;  ;  ;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