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分析--以三个小学电池为例_原电池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分析--以三个小学电池为例_原电池论文

由3个原电池课例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化学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们的一贯追求,新课程实施以来,化学一线教学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比如:课时少与知识内容广的矛盾,更加强调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纸笔考试的现实性的矛盾等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高效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浅析一个具体的课例。

一、课例叙述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中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有这样3个教学案例。

[课例1]第1课时:社会实际引入——学生实验探究①:锌-铜-稀硫酸原电池

操作锌片插入铜片插入在锌片与铜片 在锌片与铜片

稀硫酸 稀硫酸 之间连接导线之间连接电流表

教师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学生一起归纳原电池的组成要素——书写电极反应——学生探究实验②:组合多种形式的原电池

电极材料 溶液 现象 结论

铜、石墨稀硫酸

铜、铁 稀硫酸

铜、铁 酒精

铁、铁 稀硫酸

教师深化讲解原电池的相关知识——联系实际的练习(豪华游艇的沉没、格林太太的金牙)——习题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时间到。

第2课时:讲解发展中的化学电池,习题讲评。

[课例2]第1课时:社会实际引入——学生实验探究①: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实验方案同上)——教师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学生一起归纳原电池的组成要素——书写电极反应——学生探究实验②:组合多种形式的原电池(实验方案同上),本节课时间到。探究实验②得出什么结论留作课后思考题。

第2课时:和学生一起归纳原电池的知识规律,讲解发展中的化学电池,部分习题讲评。

[课例3]第1课时:社会实际引入——学生实验探究①: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实验方案同上)——教师用较多时间以启发式教学方式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学生探究实验②:组合多种形式的原电池(实验方案同上),本节课时间到。探究实验②得出什么结论留作课后思考题。

第2课时:和学生一起归纳原电池的组成要素——书写电极反应——深化归纳原电池的知识规律,穿插部分习题讲评,讲练结合。学生自学发展中的化学电池。

二、课例剖析

上述3个课例粗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3个课例的思路、教学设计都是一样的,但从教学实施上看,课例1是最“完美”的,本节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了。新课引入、实验探究、教师讲解、联系实际、习题训练。设计严谨、环环相扣,几乎可以作范本,而课例2、3似乎都有不完善、不到位之处,其中最“糟糕”的是课例3,一节课下来连原电池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介绍。

我们如果沉静下来仔细分析,这3个课例差异很大。课例1的设计完美,教学执行良好,似无可挑剔,但却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干什么?是否能够接受?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什么角色?高一的学生只是在初中粗略地了解了一些电学知识,高中尚未接触,现在他们的头脑中恐怕只有关于电学知识的零零星星的名词而已。要让学生突然接受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知识,在思维上是很困难的,何况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本身就比较复杂,是这部分内容的重难点。在短短40分钟里,要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组成,并灵活应用刚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把知识迁移到习题训练中,期间学生还要动手完成2个探究实验,这是很难想像的。由于时间有限,而老师又要坚决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势必会走马观花、草率收场,学生也会囫囵吞枣,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像电影院里敬业的观众,眼前一片声色光影后,留在脑海里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仅此而已。

而课例2、3给学生留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来接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才会落到实处。相比来说:课例2是比较成功的,这样的课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又能动手探究实验,直观的体验学习加深了对原电池的理解。课后一段缓冲后,通过第2课时来总结规律,针对训练,循序渐进地落实知识点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有效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既能引导学生学好已有的课本知识,为考试打下基础,又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未知知识的技能和思维方式,为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普适性的课堂教学范例。

然而值得重视的是课例3,这是打破常规思路,大胆探索的一个案例。授课者打破了按照固有知识体系讲述的惯有模式,剥离了繁复细节,但却紧紧抓住本节课的知识核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而给学生留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有时间来充分思考、动手实验探究。老师也有时间“留白”给学生思考,也有时间耐心倾听学生的学习反馈,教与学能够浑然一体、相互交融。粗看起来学生连原电池的基本概念都没接触到,但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真正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在自我学习空间,通过知识内化,就会顺理成章地形成自己的概念、知识体系,完成了严谨的化学知识体系向学生个体的认知体系的转化,这就是有效的学习。在第 2课时整理归纳、提升深化,学生基本掌握原电池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新课标要求的作为了解内容的“发展中的化学电池”留给学生自学。这样的教学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尺度把握准确,却不拘泥于定势,不落入窠臼,卓有实效。当然,这种课例未必具有普遍性,但可以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前沿引领作用。

三、课例启示

这3个对比性很强的课例给我们对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化学课堂的思考带来很大的启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高效的标准和方向是什么?怎样实现高效?

高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还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因为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活动,而是知识的再创造、再理解和再加工转换[1]。没有学生的求知热情,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到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将成为一系列无意义的事件,更遑论高效。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是教师用教材资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1]。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实现真正高效。

标签:;  ;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分析--以三个小学电池为例_原电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