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外部绩效的评估与继续教育绩效的综合评价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绩效论文,综合评价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外部绩效
如果说教育的内部功能是其内生性(即内生化“endogenization”)的话,教育的外部功能实际上是教育的外溢性,或者说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于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如技术创新、技术规范、技术人才、技术标准、技术知识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组织规范,如规章制度、思想观念、企业理念、办学理念、组织成员的道德情操等,以及其他社会影响力、如广告宣传、市场活动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效益;由于知识、文化、教育方法、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教育收益。外溢效应包括平行外溢和垂直外溢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外溢效应是立体扩展的。引起外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系统内的人具有很强的主动交流性,另一方面,系统外的人有强烈的主动学习的欲望,前者是主动外溢,后者是被动外溢。
(一)继续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首先,继续教育促进了直接相关的企业等用户单位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所有人几乎都认可技术的变革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率,但是人们对于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却有不同的看法。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强调投资的重要性,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提高技术装备,他们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性的;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他们认为技术、人力资本的外溢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全社会来说技术进步是内生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说明,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其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从理论上说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这就是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倡导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而技术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更新生产要素,还要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这是因为,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发挥最大效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责任自然就落到了继续教育的肩上。企业等用户单位通过继续教育能在多方面革新技术,比如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如果能够产生提升效应,则对当地相关产业或竞争企业具有巨大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作用,能够促使竞争对手相继效法,这就是技术的平行外溢;同时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也会产生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作用,这就是技术的垂直外溢。可见,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大于其全部内部经济效益之和。通过公式可以比较一下:
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经济效益+教师个人经济效益+个人经济效益+外溢的经济效益;
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经济效益+教师个人经济效益+个人经济效益。
而恰恰是外溢的经济效益具有不可限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巨大的链式效应。
其次,继续教育促进了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部门的经济增长。继续教育的系统开放性使得继续教育系统需要与环境之间进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即使是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也会无时无刻地与系统环境进行交换。在这些交换过程中,消费和生产、再生产就一直没有停止,而由此产生的这些生产和再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是继续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即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些外部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和难以估量的。推而广之,继续教育系统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那么与此相关的各个社会部门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间接而言,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也为社会其他部门带来了创收的机会,这也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社会经济效益。
(二)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
狭义上讲,一个学校的社会效益一般是指这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威信和信任程度,主要包括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毕业生在社会上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社会各界对学校毕业生的反应等。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它自身和学员通过继续教育对社会产生的声誉、威信和信任程度的影响都可以称为社会效益,而这些难以用经济计算的效益也叫做非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继续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开展的继续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其社会效益主要通过履行公共责任、公民义务及恪守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1.公共责任:高职院校通过评估继续教育服务给社会带来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安全、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并针对相关风险,确立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指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并能够预见社会公众对其继续教育服务过程中当前和未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安全、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隐忧,主动并预先做出应对准备。
2.道德行为:高职院校要确保其继续教育的行为符合诚信准则等道德规范,并确立用于监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组织内部、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以及组织的治理中行为道德的测量方法和指标,如制订和履行组织的诚信承诺、道德规范。测量指标包括违约率、逾期应付账款金额、快速响应时间、管理人员比例等。
3.公益支持: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要能做到积极地支持公益事业。公益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卫生、慈善、社区、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能够对公益支持进行策划,确定重点支持的公益领域,主动积极地开展公益活动,使之与组织的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相一致。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高层领导能够身体力行,员工积极参与,为上述公益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继续教育的社会教育收益
1.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办继续教育培训,“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人才。高职院校通过继续教育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品格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个人的行为习惯、个人的思想作风、个人的志趣,使他们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产生更大的效益,对社会发挥积极的人才效用,直接提升了国家创新能力。
二、教育绩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整体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
上述各项指标,无论是经济效益、教育收益还是社会效益,它们都是一个单项评价指标,但是,继续教育绩效是系统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指标。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不仅需要对单项功能指标了如指掌,还要从宏观上把握其整体功能指标。这是因为,单项指标超前并不一定整体指标就一定超前,这在统计学、系统学都有大量的科学证据,“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以及“叫好不叫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A,B,C三个开展继续教育业务的高职院校,A校的教育质量好,社会口碑也很好,但是连续几年都没有在这个业务上盈利,校方为了维持这个业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从其他部门或者校方财务提取资金投入到继续教育部门中,甚至也可能采取贷款的方式,但是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仍然得不到改善,这就是说该继续教育部门的经济功能没有体现出来,最终可能导致校方忍痛割爱取消继续教育的业务;而B校由于某种便利,即使教育质量很差,社会认可度很低,但是前来培训的学员总还是门庭若市;C校的多年来连续的年度总收入一直没有前两者高,办学规模也没有前两者大,但是看起来它的生活总是很殷实,尽管年度收入不多,但是年年都有盈余;尽管规模不大,但是几乎天天都有学员上门培训;尽管社会知名度不高,但是凡是在该校参加过继续教育的学员对其评价都比较好,而且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造发明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试想,对于这三个院校的继续教育的效益该如何评价呢?换一句话说,如果你是用户单位,该如何为你的单位选择一个好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呢?这就需要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构建一个能够衡量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此称之为教育绩效。
“对于继续教育绩效评估原则,研究者认为求实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分类性原则是继续教育评估工作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此外,继续教育绩效的评估方法包括:专家评估法、抽样调查法、比较法、投资效益率核算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投资效益核算法对继续教育的绩效进行评估,即,通过对继续教育业务中的投资、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性的角度来综合评价继续教育的绩效。这就首先要根据前面构建的各个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进行合成,然后求得教育绩效指标。在此需要注意一点,各个指标的方向是不尽一致的,有的是越大越好,有的是越小越好,因此,在合成各个指标的时候,需要通过倒数的方式将各个指标转换成同向以后才能合成。下面通过三个步骤来介绍合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指标的方法。
第一步:合成成本,构建总体成本指数。
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工资成本、原料、材料、燃料等费用形成的成本、教学设备及设施的折旧费用成本等的总额合成起来。注意:和计算经济效益的情况不同,此处用该年度继续教育的总成本除以该年度继续教育的总收入,将此比值作为成本效益指数。
第二步:合成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运用统计学中差异系数的方法,将社会对(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需求率、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的产量、合格品等的提高率、参加继续教育学员当年的发明创造率、承担国家级、省级及市级以上课题比率、国家级、省级、市级业务骨干比率、研究成果获奖等次率等多个不同单位的单项指标合成起来,得到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第三步:计算教育绩效指数。
从上文可知,成本指标是个负向指标,指标越小越好;质量指标是个正向指标,指标越高越好。设B为教育绩效指数,Q为质量指数,C为成本指数,那么B=Q/C。B越大,说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效益越高,反之,就越低。效益指数可以纵比,也可以横比,通过比较发挥指标的导向性,引导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开展继续教育的综合效益。
继续教育绩效不仅是继续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而且也是继续教育工作走向更高层次的推动力。通过分析继续教育绩效,促使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