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流通特征分析_经济学论文

生产资料流通特征分析_经济学论文

生产资料流通特点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生产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是再生产中两种基本的实物商品流通。探讨生产资料流通相对于生活资料流通的特殊性,既是一项基础性理论工作,又对促进生产资料流通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以往,学术界已较多地从生产资料流通在社会再生产和资金循环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流通的直达性和计划性等方面揭示了物资流通的特点。本文试从生产资料流通的内容和运行、发展机制方面,探讨生产资料流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一、生产资料流通的内容趋于高度复杂化

这主要是指流通中生产资料的品种、规格远远多于生活资料。相应地,前者价值及实物流通总量也大于后者。从社会再生产的整个过程看,随着生产过程链条的不断延长,即生产层次的不断增加,其产品构成也愈加复杂化。生活资料是再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因而也是多种生产资料消耗的最终体现。任何一件生活资料商品,都是通过对很多种生产资料的消耗和转化而制成的。对一种生活资料的需求会派生出对多种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应地,一种生活资料的流通也要以多种生产资料的流通为前提。例如,我们可以从一台电视机的流通,以及同它所包含的多种电子零件的流通的对比中看到这种数量关系。

从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种类数量对比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消费品档次的不断提高,其技术含量,进而包含的对生产资料的消耗和转化的品种数量会不断增加。一辆汽车比一辆自行车,或一架摄像机比一架照像机,显然包括对更多零配件的消费与需求。因此,生产资料对生活资料品种数量的比值将随技术的发展而呈快速增长趋势。

当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生产资料生产及消费的品种数量与其流通的品种数量是有所区别的,这是由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造成的。生产资料流通数量受企业分工和产业集中程序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会增加生产资料流通的数量;另一方面,生产的不断集中和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又将一部分生产资料的市场交易内部化,进而减少市场商品流通数量。交易的内部化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但它会排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并终究要受到企业生产能力的限制。综合考察上述两方面影响,前一种发展趋势要远远胜过第二种趋势。因而总的来看,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流通的品种量是不断增加的,而且其增加的速度要快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流通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必将导致其流通经济关系、流通形式以及流通组织机构的日益复杂化。同时,这种复杂性也是决定生产资料流通组织及运行高度专业化的主要因素。

二、生产资料的需求弹性小于生活资料

生产资料的价格需求弹性小于生活资料,有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的原因。从技术方面看,生产资料的消费具有周期长,配套性和专用性强,替代性小的特点,这使得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即不能随价格的升降而快速变动。

生产资料需求弹性较小的制度原因,由其购买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资金的约束机制特征所造成。生活资料购买的资金支出,要全部、直接地由购买者个人承担。这种极强的资金约束机制,促使购买者自觉地对价格反复权衡,从而使大部分生活资料有较强的需求弹性。而在生产资料的购买中,由于通过节约采购资金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很难直接量化及转移到采购者个人或集团收入中,这使得采购者节约购买资金的动力和资金的约束远不如在消费品个人采购中那样强。这一点在大型企业,以及产权不能有效代理,资金约束较强的公有企业中尤为突出。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中由于不负责任的采购而造成的库存高、材料资金效益低下等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一制度上的原因,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资料需求弹性远远小于生活资料,从而减弱了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流通的调节作用,这一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价格手段在生产资料营销竞争中的作用。加之生产资料消费在技术上的严格性,使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往往成为生产资料营销中的主要竞争手段。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流通的调节作用,但上述技术和制度上的原因会减弱这一作用,并使这一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方能显现出来。

三、生产资料流通受经济周期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

生产资料的供给,既是社会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又是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尤其是一些投资品,如建材、钢材及工业设备等,其主要部分用于基本建设。这类生产资料的供求及流通,与投资波动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关系尤为密切。根据经验数据,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会有60%转化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40%转化为消费基金。由于居民的个人消费品支出相对稳定,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消费基金中又会有相当一部分以储蓄和个人投资的形式再转化为投资资金。因此,投资波动对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生活资料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发展得较快,经济波动较为剧烈时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已印证了这一点。在已发生的数次经济波动中,随着政府金融及投资政策的调整,生产资料的供求关系及流通状况都相应地发生了明显的变动,其集中表现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一些主要投资品价格变动可以在短期内达到月平均升降大于百分之十的幅度。在某些场合,一些原材料甚至成为投机工具,相比之下,生活资料市场虽然也出现过抢购风潮,但多在短期内迅速平息,其发生也更多地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支配。

生产资料供求关系及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投资膨胀,调整了供求关系,但同时也对宏、微观经济决策及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很大的干扰,并通过助长投机之风而扰乱了流通秩序,造成资源浪费。随着市场机制的更加充分运作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技巧的日趋成熟,我国的经济波动会逐渐趋于平缓,这将为生产资料的平稳、有序流通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

生产资料流通的上述这一特点,为流通企业的经济带来较大的难度,物资经销企业只有加强对经济波动周期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研究和把握,才能较好掌握经营的主动权,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资料流通将超前加速发展

这同样是由于生产资料具有的投资品性质决定的。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工业化前期的经济增长,需要有较高的投资率,而高投资又要由高积累来支撑。投资与积累的实质,在于以牺牲眼前的居民个人消费为代价,集中社会资金及物质资源用于扩大再生产。高积累和高投资在产业发展中体现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和重工业。在商品流通结构中,则表现为生产资料商品流通的超前发展。这些是由重工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以及重工业内部物质消耗的循环所决定的。按照国际经验,重工业超前增长一般要持续15~20年左右,才能基本完成工业化,众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前期,自1979年以来多数年份我国的投资率都在30%以上。尤其是1991年以来,重工业增长开始明显快于轻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我国必然还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的经济发展战略。加之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仍处于短缺状况,人民居住及交通条件仍急待改善,这些都决定了重工业及基本建设业必然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优先发展,同时也决定了在我国商品流通结构中,生产资料尤其是投资品生产资料将长期占较大比重。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发展的另一种趋势,即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将使经济结构不断集约化、轻型化。这种趋势将减少传统投资品在流通结构中的比重。然而,一方面,这一趋势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还不足以抵销上述重工业及基本建设业超前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生产资料的内函将不断扩大,其结构也将逐渐变化,众多具有高附加价值的高新科技产品将加入生产资料的列行。这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大生产资料的品种及价值总量。因此,只要搞扩大再生产,只要有新投资,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流通就必然超前发展。这种优先增长的程度可以随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储蓄倾向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决定了生产资料流通超前加速发展的规律将长久发挥作用。这一规律预示了生产资料流通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

标签:;  ;  ;  ;  

生产资料流通特征分析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