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1000大企业区域分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区域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我们对2004年中国10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区域分布进行了首次分析(赵晓、张文卿,2005)。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中国1000家最大工业企业(简称1000大)的数据。根据这一最新数据及此前两年中国最大1000家工业企业数据,基于我们在《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的区域分布分析》提出的分析框架,我们对2005年中国1000大的分省市、区域及部分行业的分布特征,尤其是变动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入围1000大企业的各省(市、自治区)分布情况
在各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为“省”)进入1000大企业数量的排名中,前四名与2004年相同。其中,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以138家继续名列榜首;位列第二的仍然是环渤海地区的山东省,有120家企业进入1000大;珠三角地区的广东省也以较为接近的109家企业排名第三;排名第四的浙江省与去年相比在数量上有所减少,由原来的71家减为65家。随后的五名分别是河北(54家)、上海(53家)、河南(52家)、辽宁(48家)、山西(28家)、湖北(26家)。
按入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排名,冠军仍然落入江苏省之手,其入围企业主营业收入总和达到 10563.9亿人民币;亚军为去年的第一名山东省,达到10280.8亿元人民币;季军为广东省,达到9931.5亿元人民币。
以入围1000大的企业数量为标准,我们将全国各省市划分为五个梯队。第一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100家以上的。有江苏、山东和广东等3省,分别代表了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这三个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第二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50-100之间的。有浙江、河北、上海、河南等4省。第三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20-50家的。有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北京、黑龙江、天津、安徽、湖南等9省。第四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10-20家的。有陕西、福建、重庆、吉林、内蒙、江西、新疆、云南、甘肃、广西等10省。第五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下的。有贵州、青海、宁夏、海南、西藏等5省。
表1 2005年1000大企业入围排名、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和资产周转率(%)排名
在资产运作的效率上,沿海省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在企业资产周转率排名上,位列前五名的分别是浙江(157.24%)、广东(156.56%)、海南(148.68%)、福建(146.78%)、江苏(128.07%)。沿海省份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更加重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比。西部地区的入围企业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排名最后的五个省份全部为西部地区省份。
从主营业务收入分布来看,2005年1000大企业在各省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水平为28978866万元,在平均线以上的省份有11个。其中较大幅度高于平均水平的省份有江苏、山东、广东、上海、辽宁、北京、浙江等7省。这些省份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和达到525944576万元,占到全国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58.5%。
此外,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前5个省(TOP5)占全部1000大企业数量的42%、营业收入的47.9%、资产总量的41.7%、从业人数的38%,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前10个省占全部1000大企业数量的68.9%、营业收入的69.8%、资产的65%、从业人数的65%。上述数据表明,1000大企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省份。
二、入围1000大企业按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情况
入围1000大企业按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有入围企业656家,占全部入围企业数的65.6%,企业营业收入占入围企业营业收入的67.26%;中部地区的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有入围企业206家,营业收入占入围企业的20.45%;西部地区有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省区市有入围企业138家,营业收入占入围企业的12.29%。
与2004年相比,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入围企业数量有所增加,西部地区则比2004年减少了13家,但主营业务收入却略有上升。这说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质上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表2 入围企业按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情况
三、入围1000大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三大区域的分布
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三大经济增长极的表现仍然很抢眼。1000大企业中,长三角地区企业占了 25.6%,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广东一省就有10.9%的企业入围,而京津两地入围企业则稍显稀少,仅有50家,且营业收入也仅占全国入围企业主营收入的8.5%,而这一比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分别为24.9%和 11.1%。这些数据说明京津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动机的作用仍未显现。
表3 入围企业按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三大区域的分布
四、入围1000大企业按八大区域的划分
我们沿用2005年的划分,分析八大经区域的1000大企业分布特征。八大经济区域(李善同,2005)分别是: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我们计算了1000大在八大区域的分布情况。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以256家入围企业名列第一,北部沿海地区以224家入围企业名列第二,南部沿海地区以128入围企业名列第三。上述三个沿海地区共计入围企业达608家,占全部入围企业的60.8%。第四至第八依次是黄河中游地区(112家)、东北地区(89家)、西南地区(85家)、西北地区(33家)。
在营业收入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在去年屈居第二后,今年以22390亿元(人民币)的入围总额超过去年的冠军北部沿海地区名列第一,而南部沿海地区以1154-8亿元名列第三。上述三大沿海地区占全部营业收入的62%。其他依次是东北地区(12%)、黄河中游地区(9%)、长江中游地区(8%)、西南地区(6%)、西北地区(3%)。
表4 入围企业按八大区域的划分
五、1000大企业的区域分布与各地区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确定1000大相关指标与地区性经济指标的关系,我们对1000大企业中部分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第一,我们分析了各省GDP总量与入围1000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性。
从回归结果来看,R平方值比较大(0.853),同时,显著性水平也较高(F的显著性为1.32E-13),这说明各省市区的GDP总量同该省入围1000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性较高,即在各省份中,入围1000大企业所创造的产值越大,则该省的GDP也越大,从而印证了1000大在各地区扮演国民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第二,我们还分析了各省GDP总量与入围1000大企业数量的相关情况。
从回归结果来看,R平方值很大(0.917),同时,显著性水平也很高(F的显著性为3.05E-17),这说明各省市区的GDP总量同该省市区入围1000大企业数量的相关性比较高,也即在各省份中,入围1000大企业的个数越多,则该省的GDP总量也越大,进一步证明了1000大在全国各地区扮演国民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六、1000大企业的行业分布及特点
我们对入围1000大企业的行业背景进行了分析。1000大企业来源于包括钢铁、文教等30个行业。结果显示,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名的行业分别为钢铁、石油、电子、电力、汽车、化工、金属、通信、电气、煤炭。这十个行业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占全部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83%。不难发现,钢铁、能源、汽车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确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别入围企业个数较多的行业未能进入收入前十名,比如设备行业。一方面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化程度较高,业内企业的规模较均匀,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类企业仍有很大的收入提升空间。
与2004年相比,有些行业发展的动态值得关注。例如物流运输业。2005年1000大企业中,有36家企业属于物流运输业,从企业个数来看,仅次于电气行业,位于第11位。而物流运输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目前也达到所有入围行业收入总和的2%。在物流运输业竞争渐趋白热化以及中国大力发展物流运输业的今天,我们预计这一行业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拓展空间。
表5 2005年1000大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最高的十大行业
由于我国各省市的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状况不同,各省在发展经济时都带有明显的省情特点。例如,我们通过对1000大企业中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化工业的分布进行分析后发现,资源大省以及西部落后地区资源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其他省份更高。而那些老牌及新兴工业基地的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持续走强。另外,由于资源型企业与重化工业在行为分类上有交集,所以西部企业的重化工业比例也相对较高。
在资源型企业对所有入围企业占比最高的五个省份中,除了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外,其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皆为西部省份。其中,宁夏、甘肃、青海以及海南省的所有入围企业皆为重化工业。
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企业个数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总数的百分比和资源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百分比(分别为47.57%和43.48%)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19.82)。这说明,越是发达的地区,资源企业的比重越小,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多倚靠资源型企业来发展经济。
相对而言,三大经济增长极的资源型企业比重较小,最高的为京津地区(26%),长三角为11.72%,珠三角则只有7.34%,而且这三个地区的重化工业比重也不是很明显,都低于1000大企业中重化工业主营收入 82.6%的水平。最接近的为长三角地区,这一比例为81.13%。
八大区域中,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无论在营业收入和企业个数上,资源型企业的比重较其他地区都显得较低。而在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经济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北地区资源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百分比更是达到了84.85%。
表6 东、中、西三大区域资源型企业和重化工业个数及主营业务收入统计数据
八大区域的重化工业分布比例也差别很大。西南地区以及较发达的南部、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重化工业的营业收入份额仍是最小的,仅为73.14%、79.67%、80.13%和81.13%。而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百分比均超过80%。这四个区域里面除了东北地区外,均为欠发达地区。而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效能作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振兴东北的重要性。
表7 八大经济区域资源型企业和重化工业个数及主营业务收入统计数据
七、入围企业地区分布差异的时间波动
与2004年相比,2005年很多省份入围1000大企业的情况发生了变动。其中,江苏、福建、河北、湖北、湖南、黑龙江、青海、上海、吉林、山西在数量上有了增加。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来看,福建、贵州、重庆、黑龙江、青海、江苏分别位列前六名,且增长幅度都超过了50%。但是宁夏和海南呈现出负增长。其中,海南的跌幅更是达到了40.08%。
表8 入围企业各省分布差异的时间波动
八、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各省入围1000大企业的数量及主营收入排名来看,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地区仍然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以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为代表的发达省份的大企业在数量和营业收入上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充分反映出这些省份内企业的经济运作能力。
2、中西部省份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机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型企业的培育能力上稍显落后。在数量及主营业务收入排名最后五名中,除海南因其省辖面积较小及其他因素使得未能有较好表现外,其余皆为西部省份。特别是西藏自治区,连续多年未出现入围1000大的企业。可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规模仍需较大提高。
3、微观经济运行能力按东中西依次减弱的格局仍未打破。一方面由于东西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得较早,观念更新较快,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原因使然;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进行中西部开发仍面临较大压力。
4、各省份入围1000大企业的数量与本省的GDP呈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大型企业不仅以自身的力量为各省的经济繁荣带来了较大的活力,还为当地的就业、经济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对于当地或本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资源型企业的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排名呈反向关系。越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越可能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区更倾向于向自然资源要效益,由此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这应该给我国的中西部开发政策有所警示。
6、1000大企业中,重化工业企业占据绝大多数。企业比例则按东中西依次增加的趋势分布。除东北因老工业基地的原因外,西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重化工业企业比例都超过了80%。钢铁行业无论从入围企业数还是主营收入上,都表现出了“钢老大”很强的实力,其后入围的行业依次为石油、电子、电力、汽车等。此外,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势头不可小视。
本文的建议如下:
1.当前中国大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仍然很不均衡,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将东中西各地区同等对待,统一布局。如果没有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互补,东部地区的发展会失去战略支持,东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将是短暂、不稳定的。因此,国家的中西部开发策略应该继续并加大实施力度。
2.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仍然很大,由此可能对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如果放任对落后地区生态环境的掠夺和污染,即便由此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也是短视并且是短期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它的开发必将对后代甚至眼前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对于资源大省,应转变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3.重化工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钢铁、石油、电子、汽车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巨大。然而,国家在进行政策扶持和指导的方向上还应该着眼于当前以及将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上,如本文提及的物流运输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由于我国的物流企业在规模和服务质量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各省市在重点扶持特定行业时应该将眼光放远。
局部的繁荣不是国家意义上的繁荣。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因而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放在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上。只有认清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地进行全国经济的布局并从行业发展上给予统筹兼顾,我国和谐社会才会更快地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