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组织当前“建国”活动及其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地组织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地组织是最为知名的全球性恐怖组织,其恐怖主义活动对全世界都构成了巨大冲击。当前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武装力量攻占重镇费卢杰并宣布在此“建国”的举动再度让世人聚焦该组织,并由此促使国际社会认真审视基地组织渐进式开展的“建国”实践。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开启了21世纪初阿拉伯世界大动荡的序幕,其随后推出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以及顺势介入并鼓励“阿拉伯之春”的系列民主“组合拳”,不仅没有使美式民主在伊拉克等阿拉伯“样板”国家扎根,反而有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沦为美国所定义的“失败国家”:动荡与贫困交织,难民问题、人道主义灾难层出不穷。国家的破碎与权力的真空又为伊斯兰激进势力乃至恐怖组织的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美国的“魔鬼”形象则为这些组织和机构的“圣战”行为提供了绝佳的借口与宗教“合法性”。尤其是基地组织,已不再满足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间歇性暴力恐怖袭击,其攻城略地、接管政权乃至扬出“国号”的连环举动,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总而言之,美国的伊拉克战争,给基地组织的“建国”做了“嫁衣”。 一、基地组织的“国家观” 基地组织正式成立于1988年,但其思想与组织的源头则是在197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的加剧,辽阔的伊斯兰世界成为美苏集团争夺的广阔中间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苏联集团所秉持的共产主义无神论思想,这使得两大阵营的对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宗教与无神论的对抗,这无意间为宗教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复兴打开了一道缺口。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沙特麦加禁寺事件标志着伊斯兰全球复兴的开始;同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并扶植亲苏的无神论政权则是催化剂,以本·拉登为代表的各国伊斯兰圣战士投入阿富汗抗苏战场,所不同的是,本·拉登同时具备伊斯兰与西方丰富学识且拥有巨额财富,这为其日后成立基地组织奠定了思想与物质基础。与美国中情局暗通款曲的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在苏军最终撤出阿富汗之后,因美国主导海湾战争,介入伊斯兰世界内部纷争并驻军伊斯兰圣城所在国沙特,基地组织开始将斗争矛头从无神论背景的苏联转向基督教背景的美国,这也构成了亨廷顿所言的后冷战时代“文明的冲突”。从基地组织对抗两大超级大国的诸多历史与现实案例,可以梳理出该组织现阶段的“国家观”,而这深植于伊斯兰教的原始教义,并在当代国际关系现实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第一,两个世界的划分以及伊斯兰世界的不可侵犯。一般而言,伊斯兰教将全世界的土地分为“伊斯兰疆土”(dar-al-islam)与“哈尔卜疆土”(dar-al-harb)①,后者即非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将伊斯兰疆土定义为和平之地,将非伊斯兰疆土定义为战争之地,其理论依据是:“首先,它缺乏对伊斯兰所遵从的神圣颁布之法律与道德标准的坚持,倾向于内部的纷争”,“其次,哈尔卜疆土被视作正与伊斯兰国家处于永久且固有的冲突之中。这种冲突只有在哈尔卜疆土已被消灭且全世界成为伊斯兰疆土之时才会结束”②。基地组织目前承认世界分为两部分的现状,将全世界彻底伊斯兰化并非其现阶段目标,其目标在于保卫伊斯兰世界不被非伊斯兰势力侵犯,以及确保伊斯兰世界的纯洁性。基地组织认为,非伊斯兰世界不得干涉伊斯兰世界的内部事务,否则就是对伊斯兰的挑战;伊斯兰世界的内部事务也不得寻求非伊斯兰世界力量的介入,否则就是对伊斯兰的背叛;基地组织有权对其认为的伊斯兰的挑战者与背叛者实施制裁,因此,苏联、美国以及沙特等东西方和阿拉伯大国的政权和民众都成为基地组织实施暴力恐怖袭击的“合法”目标,基地组织不能容忍苏联干涉阿富汗、美国介入海湾与整个中东、沙特允许美军进驻等事件的发生。不仅如此,基地组织并不区分非伊斯兰世界的政权行为及其公民的行为,往往采取“连坐式”的恐怖袭击活动,如丹麦漫画事件以后,基地组织就将丹麦作为其恐怖袭击的对象,而不仅仅针对该漫画作家本人。 第二,伊斯兰世界边界的确定基于群体或个体的信徒,即“信仰伊斯兰”而非主权国家,以中东地区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在基地组织看来,穆斯林为主体居民的国家、地方乃至穆斯林个人都是伊斯兰世界的组成部分,非伊斯兰的主权国家对本国穆斯林聚集区和穆斯林个人实施的国家治理行为一旦出现基地组织所认为的“偏差”,也会被视作是对伊斯兰世界的挑衅,如基地组织支持其盟友“东突”对中国政府和新疆各族民众所实施的系列恐怖活动。由于20世纪科技的发展、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全球人口流动的加速,中东穆斯林向非伊斯兰国家的移民迅速增长,“作为传统伊斯兰世界‘边缘’的亚太地区,其穆斯林人数已达全球穆斯林人口的62.1%(约10亿),而作为伊斯兰世界‘中心’的中东—北非地区则仅占19.9%(约3.2亿)。这种伊斯兰世界人口分布迅速‘非中东化’的最新进展,无疑引起更多关注”③。基地组织的组织和对外交往框架带有鲜明的中东中心论,其主要分支遍及西亚北非,其盟友遍布亚太及其他地区,其斗争矛头现阶段主要以对抗西方为主,尽量避免全面出击。 第三,支持分支机构在当前主权国家政治边界或地区地理边界框架内的“建国”实践。基地组织勾画了从物色根据地建立恐怖大本营,到依托并参与部落或地方政权,再到多地建立“国中国”的建营、建政、建国的“路线图”。抗苏战争结束后,基地组织以混乱的阿富汗为根据地向伊斯兰世界的“敌人”开战。塔利班“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政权建立之后,基地组织更是采取“借壳下蛋”的方式合法建立大批训练营。随着美国在“9·11”之后中东战略的失衡以及开展的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基地组织开始以阿富汗—巴基斯坦边界地区和伊拉克作为其根据地,加之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基地组织以现有国家或地区来命名的分支机构纷纷出现。它们要么介入有关国家传统的部落酋长自治政权,要么与地方军阀政权合作,但在大举攻城略地之后宣布“建国”确属其组织建设的新动向,其分支机构之一“也门伊斯兰圣战组织”曾于2011年5月在该国阿比扬省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伊拉克分支则在2014年初于费卢杰宣布“建国”。由于此前并未有“建国”的经验,基地组织对于其分支机构所建立“国家”的心理边界、各“国”之间关系及其“外交”准则尚未有明确纲领,即使是最终推翻现有伊斯兰世界国家政权取而代之,还是在某国部分领土上建立新的国家,或是在跨越多国国界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未来基地组织的“国家”是各自发展,还是走向某种形式的联合,是否愿意在接受现有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的基础上参与国际社会等。 二、基地组织在也门、伊叙边界地区的“建国”实践 基地组织的“建国”实践最先出现在也门和伊拉克—叙利亚交界地区并非偶然,这与这些国家或所处地区长期的内战或政治冲突极有关联,基地组织在此有着相对较早的经营。也门地处阿拉伯半岛边缘地区,其土地资源贫瘠,油气资源也十分有限,与半岛上的海湾君主国和伊拉克相比长期以来经济极为落后。不仅如此,也门还隔红海与索马里和苏丹相对,索马里1993年以来便陷入军阀割据与混战状态,苏丹南北冲突不断,2011年7月南苏丹最终独立。也门与索马里、苏丹一起被称为“红海恐怖三角”④,基地组织利用地理优势在这三国活动频繁。也门也因此成为基地组织贯通阿拉伯半岛与东非阿拉伯国家进行恐怖活动的中心据点。早就对北也门统治不满的南也门部族地区成为基地组织的天堂。伊拉克2003年开始便因萨达姆政权被美军推翻而陷入持久动荡,基地组织在内的恐怖组织趁机在伊拉克扩充武装或与军阀、部落长老联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加上叙利亚因“阿拉伯之春”而陷入惨烈内战,实力雄厚的伊拉克基地组织顺势挺进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总而言之,基地组织在也门与伊拉克经营的时间都有10多年,已经有了参与或建立地方政权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的“建国”也顺理成章地最早出现在这两国。 (一)基地组织也门“建国”实践 2011年5月,时值也门国内各界反对时任总统萨利赫呼声高涨,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国家陷入党派部族势力拉锯、社会乱象丛生之际,隶属于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AQAP)的伊斯兰军事集团“安萨尔伊斯兰教义组织”(Ansar al-Sharia)在相继占领南部阿比扬省津吉巴尔市、贾尔市以及沙克尔市等城镇之后,实际控制了该省绝大部地区并宣布建立以津吉巴尔市为首都的“伊斯兰酋长国”。⑤直至2011年9月,经过数月交战也门政府军收复津吉巴尔市后,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武装分子转移阵地至邻近各省,此次“建国”实践才暂告一段落。尽管此次实践以失败告终,然而基地组织的“建国”行动并未停止脚步,2012年1月,该组织又故伎重演在南部拉达地区宣布“建国”,类似“建国”活动接二连三。⑥除上述地区外,覆盖地域还包括阿比扬省洛德尔、舍卜瓦省亚赞等多个城市及地区。⑦ 基地组织在也门“建国”活动的发生具有深刻的背景条件:一方面,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该一系列活动都发生在也门国内政局不稳,萨利赫政权将全国重兵集结于首都萨那一带,为维系统治作最后博弈,以致中央政府对南部政治、军事控制均处于半真空状态的情况下。不仅如此,萨利赫政权对基地组织在阿比扬省“建国”初期的不作为更是被外界普遍视为其政治博弈的一招棋,即借此多次向国际社会施压,以试图警告外界如若其中央政府垮台,许多也门省份或将落入恐怖组织手中;另一方面,一直以来也门都处于部落众多、政府虚弱、人民生活及教育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极其缓慢等所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中,加之南北也门之间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以及南方特殊地理结构,所有这一切都使之成为基地组织滋生并扩张的温床。 此次行动的主角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是2009年1月由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境内的基地组织分支合并而成的武装组织,该组织宣称信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极力与西方国家及叛离传统伊斯兰教法的现政权抗争,力图以伊斯兰教法建国治国,其初期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在阿富汗境内抗击苏军后返回也门、沙特等国的伊斯兰圣战武装集团。基地组织该分支自成立迄今已至少在中东、非洲以及南亚等多地区直接参与或资助数十余起恐怖活动,并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危险的恐怖组织之一,被视作基地组织根据地由巴基斯坦西迁的新恐怖主义大本营。据美国国务院《2012年全球恐怖主义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组织由2009年成立初期的200~300人已迅速壮大至逾千人规模。⑧ 关于基地组织“建国”对当地影响以及其施政效果,外界一直众说纷纭,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与部分当地部落势力合作以及利用南部居民对也门政府的不满情绪,2011年“安萨尔伊斯兰教义组织”在阿比扬“建国”虽是靠武力夺取地区控制权,但其施行一系列伊斯兰教法、开垦田亩以及修复当地基础设施、免费提供水电等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确实收获了部分当地民心。然而,由于伊斯兰武装组织并无法获得当地不同部落、居民的一致支持,加之当地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不是习惯扛枪打仗的武装分子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并解决的;此外,基地组织对当地青少年“洗脑”式的反西方、反政府、宣扬圣战的教育被国际社会视为恐怖主义的发源地。更重要的是,基地组织等伊斯兰极端势力带来的更多是长期不断与世俗政府、国际反恐联合力量的战争而导致大量当地平民伤亡⑨,历史证明其整体后果对当地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民生状态总体来说都是弊大于利。 (二)基地组织伊拉克—叙利亚交界地区“建国”实践 基地组织从未停止“建国”的脚步,2014年新年伊始,动作频繁的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及叙利亚分支“伊拉克和黎凡特⑩伊斯兰国”(ISIL/ISIS/DAASH)更是占据了世界各大媒体中东版面的头条并受到持续关注。2014年1月3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组织在武装夺取伊拉克南部安巴尔省重镇拉马迪以及费卢杰后,在各处升起黑色标志性旗帜宣布建国。(11)同时,关于该组织在叙利亚境内阿勒颇等城市同当地政府军及反对派的激烈武装冲突也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12)。 从该组织的名字不难看出其跨国宗教合作、全球圣战(Global Jihad)的属性以及其明确的“建国”目标,该组织长期活跃于伊拉克及叙利亚地区,与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十分相似的是,本质上属于武装叛乱组织并隶属于基地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前身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Al Qaeda in Iraq),于2004年10月由约旦人阿布·穆萨卜·阿勒·扎卡维(Abu Musab al Zarqawi)领导的武装叛乱组织与其他在伊拉克一带活动的伊斯兰教逊尼派组织机构集体并入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后形成。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丧生后,其领导人几经更迭,现任领导为阿布·伯克尔·阿勒·巴格达迪。据国际反恐机构估计,该组织最初成员由数千名伊拉克人组成,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极端伊斯兰教信徒(平均月增加外国圣战武装分子逾百人)(13),该组织成立至今频繁发动针对什叶派穆斯林、西方国家及其他政权的恐怖袭击,已造成至少数千名伊拉克及叙利亚当地平民身亡。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旨在在伊斯兰律法上建立一个正统逊尼派伊斯兰国家,其宣称巴格达、费卢杰等地均为圣地,并且未将国家范围限定于伊拉克境内,而是划定至叙利亚反对派实际控制的东部沙漠地区。(14)在其发布的各种宣传圣战的音频材料中,该组织明确宣称其终极目标为建立主权独立、有明确领土的伊斯兰哈里发国,以伊斯兰律法治国并以该“国”为基地输出全球圣战反抗什叶派穆斯林、西方、犹太人以及所谓受西方实际控制的阿拉伯国家政权。自叙利亚内战以来,该组织在叙利亚境内活动愈加频繁,并将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建国”作为其“全球圣战”运动的第一步。(15) 然而从实际行动与效果来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不仅受到世界范围内反恐呼声的强烈谴责,在其宣称“建国”的所在地费卢杰当地也并不受民众欢迎(16),在该组织攻占费卢杰“建国”并对外放出一系列极端信号之后,大批当地居民外逃出城,伊拉克政府也强硬表态将不惜一切代价将恐怖组织赶出安巴尔省,当地部落亦纷纷与中央政府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美国白宫2014年1月8日发表声明称,美国副总统拜登当日与马利基就安巴尔省的战事进行电话交流。拜登鼓励马利基继续与部落领导人合作,以击败盘踞当地的激进分子。同日,美国国务卿克里也与伊拉克外长兹巴里通话,表达对伊局势的关注。 在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与叙利亚反对派关系急剧紧张并已开战,其在叙北部主要城市阿勒颇的总部被叙反对派攻下,叙反对派在对外公告中明确声明其立场,强烈谴责基地组织在叙利亚境内利用其国内局势向当地渗透并输出恐怖主义的行为以及对当地造成的巨大破坏。(17)如此境地之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建国努力势必“付诸东流”,但其对当地原本就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三、基地组织“建国”对美国和基地组织的影响 基地组织在也门和伊拉克的“建国”行为无一例外均受美国因素的影响。也门前总统萨利赫执掌该国30余年,长期以来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和南也门分离主义势力进行严厉打击,但美国因萨利赫长期的威权统治而对其早有不满,2011年“阿拉伯之春”波及也门以后,美国加大对萨利赫的打压力度,这极大影响到双方在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方面的合作。基地组织很早就在本·拉登的故乡也门活动,“9·11”之前便在也门开展过针对美军驱逐舰的恐怖袭击,“9·11”事件也有也门籍恐怖分子的参与。由于担心美国危及其统治,萨利赫对基地组织也门分支采取姑息政策,利用其存在牵制美国,以使美国“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2011年5月,在萨利赫去留未卜的特殊时期,基地组织在阿比扬宣布“建国”,反对派指责萨利赫乃“幕后推手”,目的是逼迫美国支持其继续执政。伊拉克战争后,饱受萨达姆政权压迫的伊拉克什叶派因其人数比例而毫无悬念地掌握国家权力,但这也拉开了伊拉克新一轮的教派压迫,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在失去特权的逊尼派聚集区活动频繁;叙利亚爆发内战以后,该组织将“业务”扩展至受美国支持的叙自由军活动的阿勒颇等要地,并与对阿拉维派巴沙尔政权不满的叙利亚逊尼派合流。可见,美国在中东战略上的失衡与自相矛盾,战术上错误发动伊拉克战争又从混乱的伊拉克大举撤军、对“阿拉伯之春”大肆推波助澜等,为基地组织的壮大乃至“建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最终只能自食恶果,陷入“越反越恐”的泥潭。 基地组织的“建国”活动,反映其组织的分散化与战术的多元化趋势,对治下民众的影响也利弊兼具。如何协调好以下三组关系,是基地组织未来将面临的重大挑战: 首先,组织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伊拉克战争和“阿拉伯之春”的爆发使得基地组织的战线不断扩大,建立分支机构或授权其他恐怖组织“加盟”成为其最佳选择。各分支机构在战火中“建国”或迈向“建国”的活动,都会因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而滋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推辞,这就产生机构的扩大化与组织的分散化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对以伊拉克分支为代表的、介于盟友和直属分支之间的组织的活动,基地组织难以有效掌控。不仅如此,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向叙利亚渗透,这与基地组织叙利亚直属分支“黎凡特人民支持阵线”(Al-Nusra Front)(18)之间产生了冲突,这两个组织的名称都暗含着向地中海东岸阿拉伯国家扩展的长远目标。分支机构之间的冲突说明基地组织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正是在此种情形下,2014年2月初,基地组织基于“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拒绝服从其命令且进攻其直属分支“黎凡特人民支持阵线”而断绝与半独立的伊拉克分支之间的联系。 其次,战术上暴力恐怖与和平民生的关系。基地组织以暴力恐怖活动起家,军政民人员及设施皆为其袭击对象,尤其是袭击无辜民事目标饱受国际社会诟病。该组织在也门和伊拉克出现的“建国”事例说明,和平方式的民生建设成为其另一种对抗西方及其“傀儡”政权的方式,民事目标逐渐从其恐怖活动中剥离,如基地组织也门分支领导人2013年12月为导致52人丧生的误袭医院行为公开致歉并宣布赔款,在电视声明中称“现在我们承认自己的错误与罪恶”,“我们将继续开展我们的吉哈德”(19)(20)。也门政府也对其境内的“国中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产生了恐怖袭击目标的全面化与有限化之间的矛盾。 最后,思想上超国家、超民族的伊斯兰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的关系。极端伊斯兰主义思想是基地组织全球暴力恐怖活动的理论基础,而该机构主要分支名称则为马格里布、埃及、索马里、伊拉克与黎凡特、黎凡特、阿拉伯半岛(沙特、也门)等,这来自相关国家或地区名称,涵盖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如伊拉克分支的“建国”就有着深厚的对失去原有特权而不满的伊拉克逊尼派以及一些对阿拉维派巴沙尔政权不满的叙利亚逊尼派的“群众基础”,这就产生了极端伊斯兰全球“革命”理想与建立伊斯兰主义民族国家实践之间的矛盾。 基地组织在也门、伊拉克—叙利亚边界地区的初步“建国”实践,反映了该组织战术上开始有所突破,不再是单纯地对中东伊斯兰国家亲美政权和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政权进行持续恐怖袭击。不过,其当前有限的成效乃至负面效应也使得基地组织最高层在此问题上态度暧昧。基地组织的极端伊斯兰思想受到多数中东伊斯兰国家温和伊斯兰思想以及国际社会崇尚和平的主流价值观的双重牵制,尤其是“9·11”之后,基地组织因其滥杀无辜的恶劣行径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恐怖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让其建立“国家”的合法性存在着先天的缺失。 另一方面,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存在着宗教合法性的缺失,为基地组织将极端伊斯兰主义思想与恐怖主义手段的结合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而国际体系的转型以及国际行为体的多元化为基地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时代的契机,基地组织长期以来侧重穆斯林个体对国际关系的参与,其开展的全球恐怖主义活动主要通过极端主义穆斯林分子个体来实施,具有机构的跨国性与成员的个体性的双重特点。但是,基地组织规模的扩大与分支机构的建立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甚至为“建国”中的攻城略地而出现内耗。不仅如此,基地组织当前的“建国”活动并非以取代现有的主权国家政权为目标,而是在某些国家的部分领土或跨越数个国家的领土建立新的国家,这更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基地组织若继续坚持恐怖主义道路和建立激进的哈里发国家为目标,即便其能够在某些地区建立起“国家”,也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主权承认。总而言之,后本·拉登时代基地组织的“建国”走向最终取决于其自身定位,当前的“建国”活动事实上也会促使基地组织对其思想和组织建设进行一定调整。 (感谢美国乔治城大学沙特籍Abdulrahman Alzeraigi同学对本文的贡献。) 注释: ①阿拉伯语原意分别为“和平之地”与“战争之地”。 ②James Johnson,The Holy War Idea in Western and Islamic Traditions,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p.51. ③徐以骅、邹磊:《地缘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④Shaul Shay,The Red Sea Terror Triangle:Sudan,Somalia,Yemen,and Islamic Terror,Piscataway: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p.x. ⑤尹炣、王秋韵:《“基地”组织宣称占领也门南部城市为建国首都》,2011年5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29/c_121470904.htm ⑥Al Jazeera Center for Studies,"Al-Qaeda in Yemen:A Return to Hit-and-Run Tactics," July 4,2012,http://studies.aljazeera.net/ResourceGallery/media//Documents/2012/7/9/201274125522973734al-qaeda%20in%20yemen.pdf ⑦也门新闻网:《“基地”组织宣布舍卜瓦省为也门第二个伊斯兰国》(阿拉伯语),http://yemen-press.com/news7115.html ⑧US Department of State,"Chapter 6: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May 30,2013,http://www.state.gov/j/ct/rls/crt/2012/209989.htm ⑨Jeremy M.Sharp,"Yemen:Background and U.S.Relation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November 2012. ⑩阿拉伯语为“沙姆”地区,英文翻译为“黎凡特”,沙姆与黎凡特的地理范围基本吻合,即地中海东岸阿拉伯国家,当今阿拉伯人所指的沙姆地区包括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等国。 (11)Liz Sly,"Al-Qaeda-linked Force Captures Fallujah Amid Rise in Violence in Iraq," Washington Post,January 3,2014. (12)Anne Barnard,"Syria rebels turn against most radical group tied to Al Qaeda," New York Times,January 12,2014. (13)Peter Bergen,Katherine Tiedemann,"The Almanac of Al Qaeda," Foreign Policy,No.179,May/June 2010,pp.68-71. (14)Barak Barfi,"Al Qaeda's Syrian Strategy," Foreign Policy,October 10,2013. (15)“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组织发言人2014年1月7日发布的宣传演讲音频:http://www.youtube.com/watch?v=Y05fhuOBI0A#t=428 (16)Azhar Shallal,"Many Residents of Fallujah Flee,Fearing Major Battle," AFP News,January 4,2014. (17)王菁:《叙利亚反对派与基地组织分支混战9天近700人丧生》,2014年1月13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4-01/13/content_17233029.htm (18)该组织2013年11月更名为“黎凡特国圣战基地组织”。 (19)"Al-Qaeda in Yemen 'Sorry' for Hospital Attack," Al Jazeera,December 22,2013. (20)吉哈德是伊斯兰宗教学概念。语出《古兰》启示,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中文有时又译“杰哈德”。其字面意思是:努力奋斗,尽心尽力,克服困难,努力多做好事。在伊斯兰语境中,吉哈德可以是个人的行为和责任,也可以是社会集体的行为和责任。因此其词义的解释一般包含两层含义:同个人私欲作斗争属于重大吉哈德,反抗侵略和暴政属于微小吉哈德。吉哈德的法学定义是:以言语,财产和生命为主道奋斗;为捍卫宗教信仰、生命财产、抵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消除暴力和迫害而努力奋斗。标签:叙利亚总统论文; 叙利亚政府军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伊拉克战争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武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