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1]2008年在《现代汉语词根的词缀化倾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缀尤其是类词缀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对词缀、类词缀的性质和范围的判定上。词缀以及类词缀范围的判定关系到汉语构词法体系的确立,也关系到现代汉语类别的确定。目前,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内部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原本认为相对封闭的词缀系统开始活跃,一批新的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逐渐具备词缀或类词缀的特性。因此,结合汉语自身特点,构建真正适合汉语词缀、类词缀特点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沈孟璎先生(1986)提出词缀化倾向,认为汉语词根词缀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词根、类词缀、词缀分别是这一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词根词缀化的提出使得学术界对汉语词缀存在的争议问题得到了相应的解释。本文以学界知名的十部着作中所提到的词缀、类词缀的实例为语料,运用语法化理论、构词法理论,采取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词缀和类词缀做定性定量的分析。并结合《新华新词语词典》、《新词·新语·新义》、《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87—2000)》、《汉语新词新语(2001—2002)》等词典及CNKI搜索到的学界相关论文所提到的新产生的词缀,分析词根词缀化倾向产生的原因、词缀化新词语的特点以及词缀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对汉语词根的词缀化倾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汉语词缀的形成过程、自身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汉语构词法的特点,从而深入认识汉语的类型。
邹晓玲[2]2006年在《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探析》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新词新语大量涌现,其中一部分类似于词缀,但又没有那么典型的词语,我们称之为类词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类词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汉语词缀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对汉语类词缀的性质、范围、界定标准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词缀以及新时期汉语面貌的认识。鉴于汉语类词缀的存在现状,本文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确立了类词缀的界定标准,即意义的虚化性、定位性、类化性和能产性等标准。在考察汉语新的词缀化现象时,组合形式上的定位性、词性上的类化性、构词的能产性必须同语义上的虚化性相结合,互相影响,而不可偏废。运用以上标准,本文确定了现代汉语中的新兴类词缀,并着重探讨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几个比较常用、能产性比较强的新兴类词缀,如“软-、高-、多-、零-”等新兴类前缀,以及“-热、-族、-感、-吧”等新兴类后缀。最后,面对新兴类词缀的迅速发展,笔者从语言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兴类词缀产生发展的原因,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预测。
李进玉[3]2009年在《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个世纪叁十年代提出类词缀的说法以来,语法界对类词缀的研究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前辈学者的艰苦努力,类词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此同时,新兴类词缀也不断涌现。但是由于汉语词缀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对汉语类词缀的性质、范围、判定标准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词缀以及新时期汉语面貌的认识。鉴于汉语类词缀的存在现状,本文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确立了类词缀的界定标准,即意义的虚化性、定位性、类化性和能产性等标准。我们认为,在考察汉语新的词缀化现象时,组合形式上的定位性、词性上的类化性、构词的能产性必须同语义上的虚化性相结合,互相影响,而不可偏废。运用以上标准,本文确定了现代汉语中的类词缀,并从多维视角下对类词缀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从语言发展的历时角度探讨了类词缀的发端、形成,以及各时期学者对它的研究和争论,得出类词缀的产生是语言内部句法、语义、语音、认知机制等诸多机制和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使类词缀的判定标准更加明晰、准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类词缀的表现状态及对将来的影响作出了科学预测;共时状态下的类词缀研究主要从静态角度探讨了类词缀的性质和特点,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按照类词缀的粘附位置、音节的多少、产生的途径、衍生能力、使用频度等方面对之进行了分类,这就全面而科学的揭示了类词缀的类型、特点及存在状态。不仅如此,本文还分析了现代汉语中一些比较常用、能产性比较强的类词缀,如“软~、高~、看~、走~”等类前缀,以及“~热、~族、~感、~吧、~门”等类后缀。最后,笔者分析了类词缀的迅速发展对汉语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及它的走向问题。
赵艳平[4]2014年在《现代汉语词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语言类型看,汉语属于孤立语,形态变化不丰富,构词以复合法为主,由词根与词缀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占词语总数的比例小。但词缀可以说是汉语中最小而争议最大的语法单位,从术语名称、判定标准到范围界定,各家认识颇有分歧。本文以现代汉语词缀为研究对象,探讨关于现代汉语词缀的一些具体问题。全文分五章,第二到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1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2章,对现代汉语词缀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探讨。一是术语名称。我们通过对6个系列的术语名称从逻辑学、术语学两个角度进行比较,认为语缀(前缀、中缀、后缀)和词缀(前缀、中缀、后缀)两个系列比较科学。语缀和词缀的外延不同,应该有清晰界定,二者不宜作为同义概念使用;二是判定标准。我们认为:判定词缀应从位置固定、不成词语素、语义虚化、标示词性、构词能产、语音弱化六个方面综合考虑。其中前叁条是必要标准,后叁条是参考标准;第叁个问题是现代汉语词缀的分类、范围和特点。关于分类,我们重点探讨了两类:真词缀、类词缀;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语用化词缀。关于范围,我们比较了各家的不同并列举了本文认定的词缀。现代汉语词缀的特点有四个:数量少;前缀少、后缀多;类词缀多、真词缀少;构词能力有个体差异。第3章,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缀。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缀有两类:一是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缀;二是句法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缀。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缀主要有“于”“乎”“然”“其”“为”,它们都是从独立使用的词演变为位置固定、语义虚化的构词语素—词缀。其词缀化的动因主要有叁个:汉语双音节的韵律因素、与其前加词语线性相邻的高频共现、语义的虚化。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是指由词汇性成分和语法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句法单位。我们认为:句法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缀主要有“着”“了”“的”“地”“得”。与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缀不同的是,“着”“了”的语法化路径分为两个阶段:词→虚词→词缀。语法化动因与跨层结构大致相同。本章还探讨了包括“V得C”“V不C”的“得”“不”等是否为中缀的问题。第4章,探讨状态词词缀。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第一,状态词词缀的种类。从语音角度看,有单音节词缀、迭音的双音节词缀BB、非迭音的双音节词缀和多音节词缀。其中迭音的双音节词缀BB最多,也最为复杂,只有意义虚化、位置固定、不成词语素BB才是词缀。第二,状态词词缀的来源。词缀BB来源于ABB结构,伴随着ABB短语的词汇化和BB语义的虚化,BB词缀形成。另外,ABB附加式词语模式形成后,有一些虚义的B直接重迭构成ABB词语。ABC和AxBC式词语由ABB语音变化而来。第叁,状态词词缀的语用功能。具体说有四点:表达生动的形象色彩,表达程度的量级变化,表达褒贬的感情色彩,表达口语的语体色彩。第四,ABB词语的读音。以前,不论BB本调是否为阴平,BB多倾向于读作阴平,现在,BB则趋向于读作本调。第5章,探讨语言接触对汉语词缀和派生构词方式的影响。具体包括影响的方式、程度、结果和原因。语言接触对汉语词缀影响的方式主要有叁种:一是某语素的词缀用法从罕见偶发到频繁使用;二是词缀的使用范围扩大;叁是词根语素新增词缀用法;语言接触对汉语构词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了汉语派生构词法的发展;二是促使汉语新增了一批构词活跃的词语模。由于语言发展有自身规律,汉语吸收的外来词缀,一般要经过汉语的改造,因此语言接触对汉语派生构词的影响是局部的、细节的,不是伤筋动骨的。其他语言的派生构词词缀之所以被汉语改造并吸收,除了社会的发展、国际间密切交流的客观因素外,还有几个因素值得关注:语用心理、传媒方式的转变以及语言的类推机制。在本文的结语部分,简要归纳了语法化形成词缀的动因与机制。语法化形成词缀的动因有两方面:一是语言因素。具体说,包括音节的韵律制约,语义的虚化,语法功能的转变以及语用心理;二是社会因素。语言接触也是导致语法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语法化形成词缀的机制主要是重新分析、类推和借用。这部分还总结了本文的重要结论,反思了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的创新点:一、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比如:我们认为判定词缀要区分必要标准和参考标准。词缀应具备的叁个必要特征是:位置固定、语义虚化、不成词。其中不成词是词缀与词最主要的区别特征。再如:我们主张应明确词缀与语缀概念间的种属关系,明晰二者的外延。二、从来源角度对词缀进行分类。对人们以前关注较少的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缀、状态词词缀、语言接触影响下的词缀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从而揭示造成词缀复杂、与相关语言单位边界不清的根本原因。叁、研究过程中除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外,还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逻辑学、术语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
郄远春[5]2006年在《现代汉语构词法中的词缀化倾向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汉语是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构词方式主要以复合为主,派生构词并不占优势。学术界对派生构词的重视也远远不及复合构词。近几十年来,随着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许多词根语素出现了词缀化倾向。学者们早已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词缀化倾向的研究是随着现代汉语词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词缀化倾向研究,大多是与新词语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类词缀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类词缀是一种词根向词缀过渡的状态,具有很大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导致类词缀的特点非常模糊,不易为人所掌握,因而很难找到合适的标准来界定它。 本文采用描写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词缀的性质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词缀具有如下性质:定位性;黏附性;语义虚化;能标示词性;具有不成词性。依据这些性质,我们界定出现代汉语典型词缀的范围,并详细分析“老”缀的叁个层次。这是我们对词缀认识的一点新的见解。 对现代汉语典型词缀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开始探讨类词缀的问题。从当今学术界关于类词缀的研究入手,提出界定类词缀的标准,并总结出我们所发现的类词缀。 词缀化倾向的具体表现是类词缀。在论文的第叁部分,我们对词
王小曼[6]2013年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类词缀研究》文中提出类词缀是一种介于汉语词根与词缀之间的中间过渡状态,它们的意义虽然发生虚化,但仍保留有一部分词根义。近年来随着新兴类词缀的蓬勃发展,其“词根+词缀”的构词方式成为汉语新词语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如果将类词缀的概念和构词规则等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利用类词缀强大的类推机制来掌握汉语词汇构词法,派生和学习生词,从而对丰富学生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裨益,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先简单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然后探讨类词缀及其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说明类词缀教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汉语类词缀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列出类词缀研究存在的主要认识分歧,总结类词缀的界定标准。第叁部分考察外汉语教学中的类词缀。笔者对《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和叁套较为权威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分析总结其中类词缀的归类情况、出现频率和数量等,发现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分别提出改进建议。第四部分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7名在华留学生进行调查,初步了解留学生对汉语类词缀学习的掌握和使用情况。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留学生在类词缀的习得和使用时主要的偏误类型有:不能正确区分词缀义与非词缀义,不能正确理解类词缀的意义及由类词缀构成的词的词义,不能正确掌握类词缀的构词模式,不能正确把握类词缀构成的词的整体词性。导致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类词缀本身的复杂性、语内干扰、对汉语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缺乏足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类词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五部分中,笔者根据对留学生在类词缀学习情况的偏误类型和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类词缀教学方法和策略,从教学准备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外扩展叁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讨论,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面向对外汉语的类词缀教学法。第六部分为结语,笔者对全文的重要结论和主要观点的进行了归纳总结。
莲美英[7]2017年在《汉泰词缀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汉语与泰语的词缀在词性、语义和语用方面是非常有特点的,因而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泰国人越来越多,但由于语言文化和社会历史等原因造成的差异,学习者在使用汉语词缀时,经常出现因词义不对等而造成的使用偏误等问题。与此同时,学习泰语的中国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学界在针对汉语和泰语的词汇研究中,尚未有人关注到两种语言的词缀差异。为此,本课题拟以汉泰语词缀为研究对象。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文献综述、内容、意义、方法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词缀概论,主要阐述汉语与泰语学界关于词缀的术语、种类、界定;第叁章汉泰语词缀对比分析,主要针对两种语言词缀的词性、语义和功能进行比较;第四章针对泰汉语派生词之教学分析,整理泰国学生关于汉语派生词的使用偏误现象,分析偏误成因,提出对泰汉语教学策略与方法;第五章结语,综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本课题对汉语与泰语词缀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期盼通过研究成果,能为汉语与泰语词汇研究带来些许启示,为正确理解汉语与泰语词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和汉语与泰语教学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汉语与泰语词缀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提供部分参考资料。
陈盼盼[8]2016年在《“头”缀的演变及其能产性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汉语中公认的名词词缀“头”为研究对象,分阶段历时描写“头”的词缀化过程,并讨论不同时期“头”的相关结构能产性变化。研究重点是揭示“头”由单音词到复合词词内成分,再由复合词词内成分到派生词词缀的演变过程,讨论“头”词缀化过程中的词义演变,并综合运用多种能产性计量方法,多角度探讨“头”的词缀化问题。本文主要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汉语词缀的研究现状和词法能产性计量的新进展,交待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等问题;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二章描写和分析“头”从自由词到复合词词内成分的演变;第叁章讨论“头”从复合词词内成分到派生词词缀的演变;第四章探讨“头”缀的成熟与发展过程;第五章论述“头”缀的能产性变化,同时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第叁部分为结论,主要对前文研究进行总结。通过对“头”缀形成过程及能产性的定量统计,我们认为,“头”缀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衰退时间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头”缀历时能产性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在变化过程中虽然有小波动,但并不影响总体变化趋势;“头”由单音词演变为黏着性词缀是词汇化的结果。
郑梅霞[9]2017年在《表抽象事理义的名词性(类)词缀及其派生词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缀、类词缀与词根结合后能使表具体事物义的词根意义抽象化,派生产生意义所指为抽象事理概念的抽象名词。且结构上的能产性和类化性及语义上的类义性特征使其派生的抽象名词在现代汉语抽象名词系统中形成了一种特征独立的词群系统。而也正因结构及语义上的类化和类义性特征,派生式抽象名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本文从语义角度对表抽象事理义的名词性词缀、类词缀进行归类研究,并从词缀角度切入探讨派生式抽象名词的教学规律、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改变派生式抽象名词释义难、理解难的教学现状,以提高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探讨研究现状,说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对表抽象事理义的名词性(类)词缀的定义、范围和特点,构词框架对词根的选择以及派生词的整体特征进行综合概述。再次,对表抽象事理义的(类)词缀及其派生抽象名词在《语法大纲》、《词汇大纲》和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收录、标注和释义情况进行静态考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己见。接着,笔者进一步对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派生式抽象名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归纳总结其偏误的类型,并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然后,结合大纲、教材及偏误考察的结果探讨派生式抽象名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简要的概括,并提出论文研究工作展望。
耿彦秋[10]2013年在《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常认为,类词缀是由词根向词缀演化的中间状态.本文在对国内相关着作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意义完全虚化”为根本标准,辅以粘着性、能产性等对现代汉语的类词缀和词缀进行了区分,并对类词缀的性质、范围做了详细的研究。对新兴类词缀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我们通过对2003-2012年产生的新词中的附缀式新词进行分析,整理出了类词缀69个,其中包括新兴类词缀33个,分别为:被、裸、闪、微、冷、硬、潜、客、友、党、军、控、漂、领、奴、托、帝、二代、男、女、姐、妹、哥、爷、嫂、霸、粉、体、症、超市、门、吧、秀、。新兴类词缀的特点除了语义部分虚化、定位性、粘附性、能产性之外,还具有一些新特点,包括:与典型的类词缀相比,新兴类词缀语义更为实在;“表人”的新兴类词缀占多数;在音节结构上,新兴类词缀以单音节为主,构词则是叁音节占优势等。新兴类词缀产生的原因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发展、语言接触、独特的传播模式(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受众心理),内部原因包括:隐喻类推机制、经济机制、变异机制、汉语的意合性特点等。对类词缀发展方向的预测包括:发展成为典型的词缀、停滞在类词缀阶段以及回归到词根状态等。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根的词缀化倾向研究[D]. 陈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探析[D]. 邹晓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 李进玉.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 现代汉语词缀研究[D]. 赵艳平. 河北大学. 2014
[5]. 现代汉语构词法中的词缀化倾向研究[D]. 郄远春.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6].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类词缀研究[D]. 王小曼. 安徽大学. 2013
[7]. 汉泰词缀对比研究[D]. 莲美英. 天津大学. 2017
[8]. “头”缀的演变及其能产性的变化研究[D]. 陈盼盼.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9]. 表抽象事理义的名词性(类)词缀及其派生词的教学研究[D]. 郑梅霞. 广西民族大学. 2017
[10].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D]. 耿彦秋. 吉林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