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临床医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保证力量,我国医学院校多采取院系合一的培养模式,很多临床一线医生充当高校教师,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一线医生承担着繁重的医疗任务,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导致医院院校临床医学院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针对上述情况,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尤其是临床医学院多采取各种方法对在高速发展临床医学教育的青年教师加强培育,提升其课堂教学能力和临床带教能力,发挥其教育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高等医学人才。导师制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对于医学院校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对青年教师培育具有积极作用,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践与面临的问题作一阐述。
【关键词】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34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持续扩招,以及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医学院校需要大量的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医学院校的专任教师相对不足,而医学院校中附属医院的广大职工,这些职工既是医生同时也是老师,承担了一定比例的教育教学任务。青年教师是医学院校教学一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教学角色,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现在我国各医学院校面临的严重任务,但也是保证医学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提高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思维与能力,是当前医院院校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指医学院校按照规定一套标准和程序,在学校内选派具有经验的、有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资深教师,并遴选一批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并与之建立导师性质支持性关系,青年教师导师制是由资深医生或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一对一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着力提升教学能力,不断促进青年教师不断发挥自主性及发展专业性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1]。
教育部统计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由24.7万增长至62.1万,平均每年增加约3.7万。到2013年8月份,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达1440292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634503人,占44.05%[2]。又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总数约占总高校教师人数4成,但是我国青年教师的数量和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高校学生的增长速度,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组成情况与全国高校情况类似,青年教师比例较高。但医学院校又有其制自身特点,医院院校专任教师数量普遍不足,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广大临床一线医生也同时作为医学院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行院系合一的医学院校办学大背景下,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非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乎医学院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重要因素。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与其他一般非医学院校教师相比有这鲜明的自身的特点:
①入职学历较高:随着大学的扩招,研究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加上大学自身水平的上升,各高等院校提高了人才招聘的学历标准。近几年,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院的岗位招聘学历普遍要求较高,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青年专业教师全部是研究生或以上学历,青年教师多由临床一线青年医生充当,这些医生经过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医学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也掌握着医学专业较为前沿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技能力和开放的思维,并掌握信息化的教学理论和技能。青年教师还具有较快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工作强度较大:在院系合一的大背景下,广大临床医学院的老师也是临床一线医生,担负着繁重的临床医疗任务和教学任务,同时还有科研课题及论文压力。他们普遍工作强度大于一般院校专任教师,休息时间不足,自身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临床、科研任务繁重,导致临床医学院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备课以及教学先关研究,这就制约了临床医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提高医学院校广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上,我国各大医学院校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积极的尝试。其中青年教师导师制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
导师制最早在14世纪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由初创办“新学院”的著名教育家威廉·威克姆首先提出。到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几所高校首先在研究生教学中尝试采用导师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青年教师导师制在美国各大院校兴起,导师制已经成为目前青年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3]。青年教师导师制创立当初旨在加快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 类似于“学徒制”,让中老年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为青年教师提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提供平台, 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齐头并进的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4]。青年教师导师制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增强青年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青年教师导师的培养过程中, 既增长了专业技能,又收到导师敬业爱岗的职业操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复杂形势下明辨是非的决断力、勇于开拓的大无畏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的影响。在导师的潜移默化下对青年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意识树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得到提高。在临床医学院中导师制类似于“师带徒”,青年教师在与导师的指导下不仅能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还同时能够提高青年一线医生的临床知识及技能。导师所传授的一些实务性技能、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是一般理论性学习与培训无法获得的,这些都有助于青年教师快速掌握必备的教学、科研技能,并提升专业素质,熟悉教学环境并进入工作状态,促其脱颖而出。
③建立沟通青年教师与导师之间的平台。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与导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专业话语的平台,架构起一条相对稳定的老中青教师教学或医疗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通过青年教师与导师之间对教学与医疗的交流、反思、总结,提炼和升华,使导师优秀的教学与医疗经验传统和经验在青年教师之间代代传承[5]。
④实践共同体许多青年教师因缺乏和同事的交流、协商和研讨以及课堂观察、集体备课等活动而错过了自己专业发展的适应生存期。认知学徒制理念的青年教师导师制由青年教师和导师组成实践共同体,青年教师入职初期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即时便利地在这里得到解决,导师可随时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这种实践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
我国各医学院校中青年教师培训模式一般是入职指导模式、专题培训等传统型指导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医学高等教育。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为我国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能够推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临床专业成长,为青年教师从教和从医之路奠定了更好的道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6]。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强、成本低、方式灵活以及双赢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但是在我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在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规范和相应的配套政策,操作实施状况良莠不齐,具体实施不能保证效果,改进青年教师思想优势并未能真正发挥[7],这些不足尚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理论发展及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邵春艳,周萍.基于认知学徒制理念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践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82-86.
[2]佘远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50-155.
[3]刘鸿,LIUHong.美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有效导师制的文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6):64-70.
[4]佘远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50-155.
[5]乐江,周光礼.“导师制”与“老板制”——中外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17-123.
[6]谢清理.美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5):130-133.
[7]程秀波.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决策探索,2002(1):17-18.
论文作者:闫乾,陈锋,刘建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6
标签:青年教师论文; 医学院校论文; 导师制论文; 我国论文; 能力论文; 导师论文; 教师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