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与跨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伦理论文,跨世纪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该会于1998年6月23日—26日由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国际中国哲学学会、江苏道德建设中心和《群众》杂志社发起,在南京召开。有近60名学者和理论工作者与会,其中有来自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的学者近10名。与会者围绕“经济伦理”的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特性和各种具体的经济伦理问题进行发言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对“经济伦理”的概念内涵和研究对象的探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经济伦理”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进程中提出的一个实践性课题。跨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既要符合当代经济运行的特性,又要符合中国国情,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很好地解决各种“经济伦理”问题。这是当今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和伦理学共同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前沿问题;同时也是我国政府、企业和市场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现实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伦理”?经济伦理的概念内涵和研究对象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与会代表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甚至在“经济伦理”的英文翻译方面,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译法:一种译法是"Economic Ethics",另一种译法是"Business Ethics"。从与会代表对“经济伦理”概念的界定和理解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看法认为,经济伦理的实质性含义是经济行为背后的伦理动因。“经济伦理”是一个专门用来表述经济行为与伦理规范两者关系的边际概念。经济伦理所探讨的是人们如何运用特定的道德原则去指导、规范群体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侧重于从“道德立法”的角度来理解“经济伦理”,将“经济伦理”界定为关于经济行为的价值导向和伦理规范,认为经济伦理“探讨的不是经济行为对伦理规范的深刻影响,而是伦理规范对经济行为的反作用”。
另一种看法与此相反,认为不应单纯由“道德立法”的理念来诠释“经济伦理”概念,而应从“人文力”的理念对这个概念进行诠释。这种观点认为,从一种道德立法的角度来看经济伦理,就会把经济伦理理解为“经济的伦理”,也就是说,把“经济伦理”理解为经济活动的伦理价值与伦理规范。这种光从伦理学的视野来理解复杂的经济伦理是不够的,因为“经济伦理”的本性决不只是外在于经济的“道德立法”,它“更是经济—伦理一体化,实现经济—伦理协调发展的努力与追求”。这种观点主张,从经济—伦理一体化的视野来诠释“经济伦理”概念,这样“经济伦理”便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文化力量”的内涵,这就是一种理解“经济伦理”的“人文力”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经济伦理的本质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文力”。这种观点从文化动力学、社会动力学的角度提出了“人文力”这个概念,认为它是体现伦理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伦理意义的一个核心范畴,并认为“人文力”的运作对跨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它从作用方向、作用点上将推动经济—伦理的互动整合,形成一种新的经济—伦理生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对“经济伦理”概念内涵和研究对象的理解可以区分为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两个层面。它们分别与“经济伦理”的两种英文翻译相对应。一种译法是把“经济伦理”译成"Economic Ethics",这一层面的理解是“形而上的”、“理论的”、“思辩的”“经济伦理”。它的核心是对经济发展与人类存在方式的关系的深入思考和系统审理,“它所关注的是人类如何不以自身异化为代价发展经济,并在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它的研究对象应是经济活动自身存在的人本、公正、责任等价值理念。另一种译法是把“经济伦理”译成"Business Ethics",这一层面的理解是“形而下的”、“实证的”、“应用的”“经济伦理”。它的核心是对具体的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的研究,它关注的是企业或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与伦理的互动整合。这种观点认为,这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伦理的研究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伦理属性的探讨
与会者一致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经济,但决不只是法制经济,它还应当是伦理经济、道德经济。法制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撑与规范秩序,伦理却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价值意义与人文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有着实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所要求的公正、平等、自由、责任、效率等是为协调少数人的利益关系服务的,它对市场经济模式及其社会结构制度的正当性的论证,掩盖了利益分配上的极端不公正和社会地位上的极度不平等。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只是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的虚假道德,它本质上不具备道德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是一个新课题。它从基本制度安排、社会利益分配、个人权利保障和市场社会规范等各个方面都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会代表针对跨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的社会主义特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有的与会者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特性出发,认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的生产、流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蕴含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或“亚洲资本主义”以集团为本位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它的主体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有的与会者还提出,应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基础上的为每一个市场行为主体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出发,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行为主体的基本伦理原则。它包括四大原则:公平竞争,信守契约,互利互惠,遵纪守法。
有代表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健全、伦理完善的现代型经济,注重人的现代伦理精神和伦理意识的培养是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关键。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应包括:“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劳动观和财富观”,“理性、平等、公正、诚信和集体主义的市场主体行为法则”,“竞争—协作的市场规范体系”,“正当权限的政府宏观调控的公正秩序”,“公私兼顾、责权利合一的企业伦理理念”、“基本制度安排的合理性”。
有少不同志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提出2了自己的看法。香港学者林洁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仰赖经济伦理的进步和发展,而中国经济伦理的进步和发展则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儒家经济伦理资源。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伦理的传统资源就是所谓的“儒商伦理”,其营商伦理理念是以“创业垂统”为“天职”,其原则是“利以义取”,其规范是“诚信、敬业、勤俭、谦和、廉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能脱离中国文化传统,因此完成儒商伦理的现代转化非常重要。
另有一些与会者以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经济伦理为参照,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伦理的建构进行了分析。美籍华人学者成中英指出,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两个前提,一是自私自利的人性观,一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这两个前提都要具体分析。他认为,从道德与教育开发人性是发展经济的内在规范,而厘定公平的行为准则与法律是发展经济的外在规范。中国文化的经济伦理涵义,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我们应当区分人性自利自保的“本能”与人辨别善恶的“理性”,经济的发展是人的“求利”本能与“为善”理性的彻底开发与配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它本质上是“经济行为与伦理行为的统一”。有的与会者还对西方近代启蒙道德进行了解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是一种现代人类型的道德建构,其实质是一种契约精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同样也属于一种现代人类型的道德建构,所不同的是,它要从文化传统源流上摆脱道德主体的“臣民”角色自我认定,同时还要从“现代性品格”上摆脱道德主体的“市民”角色自我认定,它要完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中国“公民”的经济伦理意识的建构。
三、对各种具体的经济伦理问题的探讨
1.企业伦理问题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使企业伦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与会者一致公认,现代企业既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又是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伦理实体。因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作为市场行为的主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主动担负起它无可逃避的社会责任,应严格恪守市场道德,同时企业自身的管理也必须体现公正与人道。这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形象塑造的根本,它最终是企业市场信誉的保证。
有同志认为,企业伦理的核心问题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在目前企业改革过程中,当人们把企业改革的聚焦点放在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时候,还只是用纯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往往导致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的尖锐冲突。实践表明,企业遇到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其实还有社会伦理问题。企业对效率的理解不能是纯经济学的,还应当提升到社会伦理的高度;同样,企业对公平的理解也不能仅仅是权利的平等,还应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协调与对称。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能够很好地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有的与会者还提出,要大力发展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美德企业。香港学者叶保强主张利用儒家美德的观念资源建构一个美德企业的概念,将儒学美德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因素确立为企业的道德与文化,将“和谐、关怀、信任”确立为企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具备这种伦理特质的企业实际上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美德企业。他认为这种企业最能适应及适合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能在国际经济中为中国企业提供所需的灵活性、适应力和竞争力。
2.个人偏好的伦理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社会主义伦理学的集体主义原则并不敌视个人偏好,它强调对个人偏好的合理选择。因此在个人道德问题上,它既不是听任个人自由在市场中调整,也不是由国家强制性地实施干预。它由文化、教育和社会状况对市场中的个人发生影响。美国学者麦肯邓尼(Deniss P.McCan)认为,市场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它是以尊重个人偏好为前提的,它突出强调的价值理念是“宽容”和“相互尊重”。在市场社会,来自不同文化圈的个人可能抱着彼此相异或相互对立的经济伦理观念,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对多元伦理价值理念的认可。但这绝不意味着是要奉行一种伦理相对主义,重要的是“协调”、“宽容”和“相互尊重”。
3.对市场道德失范的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被看成是“道德滑坡”的市场道德失范,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伦理由无序向有序演进的正常现象,应当积极地看这个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变革时期经济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市场道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造成“失范”的根源。还有一种观点主张用“道德风险”概念来看这个问题,认为市场道德容许“道德风险”的存在,这就使“失范”成为可能,这是符合市场法则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