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就要给学生打好坚实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同时,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强化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提高能力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就要给学生打好坚实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同时,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强化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使学生爱上数学课,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对数学的兴趣,当学生同学习内容处于难舍难离的状态时,就可以说“激发了兴趣”,因此,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态及相互位置关系在脑海中留下的表象,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创造条件,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教具,动手动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学习过程中有具体形象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获得学习的成功。例如:在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首先提出“你能用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的学具,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体积吗?”这一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探究,他们马上动手操作。几分钟后,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纷纷提出自己的推导方法,有的说,把圆柱体平均分成12份,可以得到一个近似于长方体,有的说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可以得到一个近似于长方体……在学生获得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抽象概括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学生动手,大胆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自己推导,小组合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学号数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于内容简单的教材,采用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引导的方法,要求学生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理出头绪,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分数大小的比较”为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归纳三点:1、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2、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小。3、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同样大。由于学生阅读、小组合作,从而理解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是涉猎知识的重要途径,注意培养阅读有关数学教学方面的人物传记和疑难问题的思维方式等,统一布置,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又积累了资料,了解了信息,对启迪智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教学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综合学科,光依靠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是很难在小学生心底引起共鸣,是难以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只有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实现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和谐发展。趣味性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⑴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本身是一门融逻辑、推理、概括和综合等为一体的以数理为主线的自然学科。⑵提出挑战问题,开拓创新思维。⑶教师辅助引导,学生主体发挥。⑷组织合作学习,共同进步。⑸结合现实教学,渗透德育教育。(6)趣味性课堂活动。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研究数学对象,调动情感因素。感兴趣的内容学得认真,肯动恼,效果明显,不感兴趣的内容学得被动,学习时好开小差,而且情绪表现非常具体而现实,这些是小学生的突出特点。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的这些特点研究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研究吸引他们学习的方法等等。在研究认识序列的同时,还逐步形成了情感系列;让学生感到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具体的讲就是对教学内容首先感到兴趣,想了解,进而产生心理矛盾,觉得不平衡,想试着解决它,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努力动脑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学到新知识,心理无比快乐,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要完成这样的课堂设计,教师的脑海里不但要经常装着学生,还要唤起自己的“童心”,亲身体验学生的真情实感。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为了解决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渡,让学生体会到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不同,可让学生学生用6根火柴棒,摆4个三角形,可能绝大多数学生摆不出来,老师这时可提醒不在一个平面里摆,像扎一个三角形的笼子,此时学生茅塞顿开、由少数到多数、由部分到全班学生都摆出了四个三角形——三棱锥,教师再问这个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由此引入立体图形,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后来认识图形也肯动脑筋。
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确实是兴趣;对教师来说,已不是完成任务而上课,而是一种甜的追求。
综上所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再创造作用。
论文作者:彭先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兴趣论文; 小学生论文; 圆柱体论文; 分数论文; 知识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