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媚 孙桂英 钮志林 赵刚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苏州 215200)
摘要:目的:观察垂体后叶素持续小剂量静滴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56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静脉滴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给予垂体后叶素12~18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24小时连续维持,再次出现大咯血时可调节滴速至40ml/l,无咯血时以30ml/h的滴速维持,当咯血量少于每日20ml,予逐渐减慢滴速,咯血停止3天即予停药。每日垂体后叶素用量36~54u。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咯血的停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持小剂量垂体后叶素静滴对治疗大咯血的效果确切。
关键词: 咯血; 肺结核; 垂体后叶素
[中图分类号] 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咯血是肺结核常见并发症状之一,咯血量大可堵塞支气管而导致窒息,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收集2013.06~2014.05在我科住院的咯血患者,从中筛选出56例日咯血量>100ml的患者,均无垂体后叶素应用禁忌,均经胸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痰找抗酸杆菌检查确诊为肺结核或伴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垂体后叶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后,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所选的56例研究对象均为住院患者,且符合在24小时内咯血量>100ml。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12岁。经胸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56例,均无垂体后叶素的使用禁忌症。将上述患者根据使用垂体后叶素与否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1.
见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常规治疗如下:1.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取患侧卧位;予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有频繁咳嗽的患者则予复方甲氧那明或镇咳宁胶囊对症治疗;2.治疗原发病:肺结核患者根据标准抗痨方案正规抗结核治疗。3.对照组使用以下药物作为常规治疗:静滴卡洛磺钠、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口服肾上腺色宗片、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治疗组在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12~18u垂体后叶素持续静脉滴注,具体方法如下:单独开通一条静脉通路,接静脉泵,给予垂体后叶素12~18u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溶液250ml中持续静滴,滴速维持在30ml/h,24小时连续维持,若24小时内1次咯血量>100ml,则适当加快滴速,若3日内咯血量<100ml,则适当减慢滴速;大量咯血停止后观察72h无再发咯血则停药;每日垂体后叶素用量36~54u。疗效评定标准:5天内大咯血停止视为有效;5天后仍有大咯血者视为治疗失败。
2.结果
治疗后两组大咯血停止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有效 (例)无效(例)
治疗组 28 2
对照组 16 10
x ²=8.363,P值=0.004
3.讨论
大咯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结核并发症之一,原因有三,其一由患者的肺结核病灶扩散,引起部分支气管扩张,导致肺部毛细血管扩张,或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的终末支气管相吻合,形成团状血管瘤,咳嗽牵拉支气管运动导致血管破裂,可诱发反复咯血。其二,肺结核的肺部渗出性病灶累及肺部支气管血管瘤亦可引起咯血量多,且出血容易发生反复,较为顽固。其三,肺结核形成的空洞或支气管内膜结核或钙化淋巴结侵蚀支气管血管壁导致出血,肺动脉破溃或动脉瘤破裂导致大咯血。综上所述,肺结核大咯血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血管性出血,垂体后叶素对小动静脉均有收缩作用,因此,垂体后叶素对治疗肺结核咯血疗效显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垂体后叶素常见的副反应有:电解质紊乱、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血压偏高、头痛等,在使用垂体后叶素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副反应的发生,定期复查电解质,预防电解质紊乱,大部分患者经对症处理大多能好转。
参考文献:
[1]严碧涯主编.结核病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238,1258.
[2]翟洁卿,殷思纯,何松美,. 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咯血105例临床观察. 当代医学 , 2012, (17) .
[3]周衍慧,张磊,刘桂英.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咯血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临床肺科杂志 , 2010, (06).
[4]中华医学会主编,结核病诊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6.01.
收稿日期:2015-11-10
论文作者:黄媚 孙桂英 钮志林 赵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垂体论文; 肺结核论文; 患者论文; 支气管论文; 两组论文; 静脉论文; 常规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