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学科教育_主体性论文

再论学科教育_主体性论文

再论主体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论主体教育》(载本刊第10期)一文中,我曾就主体、主体教育的内涵与特点作了探讨。意犹未尽。现拟对主体教育的提出、目标与实施等一些问题谈几点想法。

一、主体教育的提出

主体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可以说是经历了古代、近代与现代。但它步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却是在八十年代以后。这是同这么几方面的条件分不开的:(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自觉地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我国形成了一种解放思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局面。(3)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传入并吸收了国外的一些重要教育改革派别的思想与理论。这一时期我国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有学者曾将它具体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于教育过程(或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在八十年代前期的这一讨论中,出现了教学三体论、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复合主体论等多种观点,但“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与赞同。(2)第二阶段,关于“教育与人”的关系的讨论。这一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有: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教育的出发点问题,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经过讨论的共识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题,是正确作出价值取向、科学解决教育问题的出发点,以及提高教育质量与人的素质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3)第三阶段,主体教育思想和教育主体性的明确提出。这主要反映在90年8月召开的“教育·社会·人”学术讨论会与1996年12月举行的“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之中。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1)明确提出了“主体教育”、“主体性教育”及“教育主体性”等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热切关注,并得到较广泛的认可与使用;(2)有关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已上升到初步的理论性概括水平;(3)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密切配合、相互补充;(4)主体教育思想一经提出,便与素质教育思想在相辅相成中同步发展。

二、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上篇文章中说过,主体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很明显,两种教育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即一方面,主体性是具有一定素质水平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素质是具有主体性的素质。就是说,没有无素质的主体,也没有无主体的素质,二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这也就表明,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二者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这五个方面既是素质的表现,也是主体性的反映。兹依次分析如次:

(一)提升人的地位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人贵”论,即确定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人都是自然的主人,也是万物的主宰;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又明确了在社会上人人是平等的、自由的,人人都是社会的主人,不应当有奴隶主与奴隶的等级之分。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上的这种主体地位是确定无疑的,并须受到应有的保护与尊重。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被自身所认识或承认。比如,中外历史上的统治者就不承认被统治者的主体地位,可以恣意地对他们生杀予夺;而不少被统治者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反而认为自己命里注定就是奴隶。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不断地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提升人的主体地位的要求,反映到学校中,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乃客观存在,其主体地位应得到承认和保护。但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表明,并非如此。比如,在学生客体论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一般地说,学生是无主体地位可言的;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论即双主体论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要大打其折扣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与张扬,只有在肯定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即学生主体论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也就是说,主体教育只有唯一的学生主体性,不应当再讲什么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在我们看来,多主体性不是主体教育,主体教育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是唯一的。在学校中,应当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育过程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才能有真正的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

(二)发现人的价值

人是有价值的,不仅人类群体有价值,同时个体也有价值。我国古代“人贵”论的“贵”,据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史学家张岱年的论断,就是“价值”的意思,“人贵”论就是人有价值论。所谓人的价值,即人应有的作用与尊严。归纳而言,它主要反映在这么几个方面:首先,人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机器,人就是人。因此,每一个人就不只是要肯定自己是人,更要把别人当人看。其次,人能主动地适应自然、积极地推进社会。最后,每个人都有其应有的尊严,必须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但所有这些并未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历代统治者只承认自己高贵,把广大被统治者视为卑贱者。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教育等手段,引导人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亦即不断深化对人的价值的认识。

发现人的价值的要求,反映在学校中,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价值,别人也有价值;优秀生有价值,所谓差生也有价值。只有当学生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才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他们才会有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不仅要求别人尊重、信任自己,同时也要求自己尊重、信任他人。可以说,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彻底发现之日,也就是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升之时;果如此,主体教育也就得到了真正的实施与推进。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三)发掘人的潜能

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优秀的潜能。这一点不仅是西方现代人本教育思想的主张,而且,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也已认识到。如孟子的“性善”论,即主张人生来具有优秀的道德潜能;其“良知良能”说,即肯定人生来具有优秀的智能潜能。此外,还有生理潜能,如人与生俱来,耳能听、目能视、鼻知嗅、口知味、脑能思、身体能发育等。所谓潜能并不神秘,它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能够把人培养成为人的前提条件或可能性。道德潜能就是人接受社会道德、养成个人品德的可能性,智能潜能就是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生理潜能更加明显,一个弱小的婴儿可以发育成长为健壮的大人便是明证。但遗憾的是,人们对潜能的认识十分不够,对潜能的开发也缺乏应有的举措。因此,如何发掘人的潜能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如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应当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无误和坚信不疑地认识到:(1)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优秀的潜能。(2)要亟欲发掘自己的潜能。(3)只要积极努力就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如人的智能潜能就很大,西方有学者认为,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这个数据虽不一定完全可信,但也表明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一个学生愿意并积极地发掘它,他就可以成为有知识的智能之士。人接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一个学生只要愿意并积极地予以开发,也就一定能成为有道德的模范人物。推行主体教育,有助于发掘学生潜能,反之亦然;主体教育与潜能发掘就在相互作用之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四)发展人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还愿意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什么是个性?国内外教育界与心理学界存在着种种分歧的看法。其实,在我们看来,个性的概念并不复杂,只须解剖“性”的来源即可。大千世界、茫茫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性”。“性”即属性(特性、特点、特征)或质的规定性。正如古人所说,有物性(水火之性、草木之性、禽兽之性)和人性两个层次。顾名思义,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或表现,它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个性既然反映人性,所以它便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构成个性的特点虽然是稳定的,但它们却并非一成不变,所以个性又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乃是个性发展的两条规律。所谓发展人的个性,就是要遵循此种规律,使每个人养成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如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也要把发展学生的个性视为教育的永恒课题。在实践中,必须自觉地防止两种片面性倾向:一是只看到共同性的一面,而抹杀了其差别性,因而就强调共同要求,集体教育;一是只看到差别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共同性,因而就强调个别对待,因材施教。我们认为,这两种倾向的教育认识与实践,都不是名副其实的主体教育。只有把共同性与差别性统一起来的个性教育,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育。主体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主体的个性,也没有无个性的主体。可见主体教育与个性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离开了主体教育就没有个性发展,离开了个性发展也就没有主体性的提升。将二者结合起来,也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发挥人的力量

人是有力量的。早在近两千年前,东汉思想家王充就在《论衡》中专辟《效力》篇来阐明、论证“人生莫不有力”。今之“人力”一词应当说是滥觞于此。由于人的主体结构分为身体系统与心理系统两大方面,所以人力也就分为体力与心力,前者即王国维所说的“身体之能力”,后者即他所说的“精神之能力”。一般地说,人的体力是有限的,而心力却可能是无限的。体力即身体的能量在心力(如情绪力、意志力)的激励下,它可以得到成倍的增长。如王充说:“有水火之难,惶惑恐惧,举徙器物,精诚至矣,素举一石(120斤)者倍举二石。”(《论衡·儒增》)虽然如此,但体力毕竟是有限的。心力则不然,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无限地发挥出来,人的创造力能创造出无奇不有而又价值连城的崭新之物,便足以说明这一点。可见只有充分地把人的力量(特别是心力)发挥出来,才会使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苟日新,日日新”。

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使学生日日进步、天天向上,也要尽可能地使他们的力量特别是精神的力量发挥出来。应当让学生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充分发挥,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对年轻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只要尽力而为,就一定能把知识学好,养成优良的品德。颜渊曾勉励自己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种催人奋进的话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以人的力量无穷和充分发挥为基础的。当然,也应当让学生知道,在尽力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既要讲究生理卫生,更要讲究心理卫生,以避免因过度疲劳而损害身心健康。主体与力量也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无主体的力量,也没有无力量的主体。据此,要实施主体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同样,要发挥学生的力量,就应当真正实施主体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开展主体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如何开展主体教育?我国教育界经过理论、实证与实践研究,有不少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但在我们看来,依据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性质和要求,从教育观念转变的角度看,最基本的是要抓“三倡”与“三反”。兹分述如后:

(一)倡导主体论,反对客体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古今中外一直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看法,这就是学生主体论与学生客体论。当然,在此两个极端观念之间,还存在着形形色色不同的论点。主体论也有大同而小异的看法。而我们所倡导的主体论有三大特征:(1)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这是就学生应有的地位说的,即要求教育者始终把学生作主体对待。(2)相对应于学生主体,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客体。这也是就教师应处的地位说的,并不否认教师作为人的主体性。(3)学生主体地位要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只有抓住这三大特征,才能在教育中切实贯彻学生主体论,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教育。

要倡导主体论,就必然要反对客体论。在讨论学生地位问题的形形色色的观点之中,对这一观点的危害性最大。如果说,别的一些观点如双主体论(学生客体——主体论)、两个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还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可取的话,那么,学生客体论则是一无是处,毫不足取。这一观点的主要特征是:(1)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客体。这不仅是不把学生当主体看待,而且压根儿不承认他们是人、是主体。(2)教师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始终居于客体的地位,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3)师生关系长期处于矛盾对抗之中。很显然,这三个特征与主体论及主体教育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必须倡导主体论,反对客体论,以推行真正的主体教育。

(二)倡导内化论,反对灌输论

内化论与主体论是紧密相联的。内化是指客体的外部的东西,通过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东西,离开了主体,就谈不到内化。例如,高尚的社会道德只有当学生主体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才能转化为优良的个人品德;科学的知识结构只有当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相应的认知结构。主体也离不开内化,不要或不能内化,也就不会有真正的主体。例如,学生老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与知识传授,那还有什么主体可言呢?这就很明显,要真正实施主体教育,在倡导主体论的同时,还应当倡导内化论。

要倡导内化论,就必须反对灌输论。这两个观点是相互对立而不可调和的。长时期来,在我国教育界流行着灌输论。它与客体论相联系,认为学生是单纯的客体,生来没有什么政治观点、道德意识与思想认识,即在这些方面一无所有,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甚至有人还强调指出,在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灌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科学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灌输”之义与“灌”字之本义同。据《辞海》云:“灌。(1)输水浇土;灌溉。《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2)注入。如:灌肠,灌满一瓶水。《庄子·秋水》:‘百川灌河’。”可见灌输论或灌输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道德说教是完全一致的。在我们看来,说灌输是必要的尚可,因为你要灌输就去灌输好了;但说它具有科学性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意识、有心理、有自己的头脑,而决不是什么北京填鸭,瓶瓶罐罐。你拼命灌输好了,他却紧闭自己心灵的大门,一点也不接受,甚至与教育者思想对立、情绪对抗,那教育教学工作岂不是要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倡导内化论,反对灌输论,即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主体教育。

(三)倡导独立论,反对顺从论

独立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与地位,必须予以尊重和信任。这一观念既与主体论相联系,也与内化论不可分割。只有承认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才会自觉地发挥其独立性;同样,只有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才会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对独立论与内化论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可以说,独立论是内化论的前提,只有肯定学生能独立自主,才会主张内化;内化论是独立论的体现,只有能内化的学生,才能反映出他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要倡导独立论,就要倡导主体论与内化论。

独立论的对立面是顺从论。我国长时期来,最喜欢顺从者。如在教育中,听话的孩子易受教师的尊重甚至宠爱,而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则不大受教师的欢迎。比如,不少小学的小干部,大多数由女孩子担任,这可能就与女孩子的听话有关。现在我国是一个急剧转型、竞争激烈的社会,老是听话、顺从的人,老是把自己作为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生作用的顺从者,又怎么能担当大任并有成就呢?所以,我们要倡导独立论,就必须反对顺从论。顺从论与客体论、灌输论是一个鼻孔出气的。客体论、灌输论热衷于培养学生的顺从性,也相信他们具有顺从的性格,所以才肯定学生只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灌输的客体,也才认为灌输是必要的和科学的。因此,要反对顺从论,也要反对客体论与灌输论。

标签:;  

再论学科教育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