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辩论简介_胡鞍钢论文

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辩论简介_胡鞍钢论文

关于特区问题争论的情况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情况论文,简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有关特区问题的一场争论,现将有关情况简介

一、有关特区问题争论的简单情况

7月2日至6日, 《经济日报》连续刊发了由该报记者采写的一组题

为“特区怎样‘特’下去”的报道,这组报道以全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

区深圳为“麻雀”,深入地进行了解剖。这组报道,在深圳各界引起了

广泛反响。经济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如何“特”下去?再次成为

深圳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金融早

报》等在显著位置陆续转载了《经济日报》的系列报道。《深圳商报》

还开设了“特区怎样‘特’下去大家谈”专栏。

8月23日, 胡鞍钢在香港《明报》上发表了《我为什么主张“特区

不特”》一文,阐述了其“特区不特”的观点。《深圳特区报》随之发

表了多篇评论文章,对胡鞍钢的观点加以反驳。其焦点大致集中在五个

方面:一是如何看待特区优惠政策的作用?二是特区是否培养了一个特

殊利益集团?三是特区的贡献有多大?四是特区政策与其他地区发展的

关系?五是关于特区应特在何处?文章在言词上颇为激烈。连“学风差

,品德低”的典型“学棍”等说法也见诸报端。

伴随着这次特区问题的争论,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多次撰文和发

表讲话,阐述中央的特区政策;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重申了

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朱镕基同志在会见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

时再次强调了中央的特区经济政策,为特区问题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二、争论各方的观点摘录

1、《经济日报》的系列报道:

第一篇是《深圳特区还能“特”下去吗?》(7月2日)。文章说:

特区人今天普遍存在着一种失落感和焦灼感,这种感受来自特区位势的

微妙变化和特区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考验。特区目前面临着优惠政策弱化

、投资成本增大、办事效率降低、增长速度减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特区人在思索:特区还能不能继续“特”下去?特区究竟怎样“特”

第二篇是《深圳的贡献究竟是什么》(7月3日)。文章认为,可将

特区主要的功能和贡献归纳为两条:“窗口”效应和“试验田”效应。

“窗口”效应包括“技术窗口”、“外贸窗口”、“信息窗口”和“人

才窗口”。“试验田”效应是深圳对全国的最大贡献。文章说,深圳在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先行一步的“试验”,多达

200余项,几乎每一项都在全国引起反响, 为试验的大面积推广积累了

可贵经验。

第三篇是《深圳的优势究竟在哪里》(7月4日)。文章在分析了深

圳现有优势——实力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体制优势、观念优势

后指出:“‘以己之长,击人之短,必能致胜也’,这正是深圳得以‘

特’下去,有可能在全国再领风骚的立身之本。”

《深圳的前景究竟怎样样》(7月6日)是这组报道的最后一篇。文

章说,深圳人认为今后深圳所需要的不再是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而是“

先行一步”的政策。这个政策,可概括为三先:即我国将要实行的符合

国情的国际惯例,在深圳先试办;我国复关需要调整的政策,在深圳先

试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改革措施,在深圳先试

行。这组报道最后指出:“我们可否再‘试验’又一茬庄稼呢,为了共

和国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人们有理由这样呼唤和企盼”。

2、《深圳商报》开设“特区怎样‘特’下去大家谈”专栏:

7月11日发表的《增创十大优势,实现两大转变》一文认为, 特区

要“特”,必经实现两大转变。第一转变是要把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优

惠政策转到在必要的特殊政策基础上主要依靠自身的创造和整体素质的

提高上来;第二个转变是从增创经济优势向增创综合优势转变,改变过

去那种片面追求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的做法。

7月13日发表的《要“特”在改革先行》一文认为, 没有特殊政策

就不成其为特区,我们需要中央给予改革的超前试验权。只有有了改革

的超前试验权,特区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继续进行大

胆的超前的试验,才能更好地发挥“试验场”和“窗口”的作用,才能

增创经济体制上的新优势。

7月26日发表的《走向国际化是“特”之所在》一文指出, 深圳应

按国际性城市要求,在城市综合管理、产业政策、人力资源配置和科学

、教育、文化等方面营造一个有别于国内其它地方的特殊环境,吸引更

多国际资本来此聚散,为多种国际活动提供舞台,使城市功能国际化。

利用对外辐射的优势强化对内的生产要素转移,并以对内辐射作为对外

开拓的后盾,从内外两方面取得动力。这才是深圳今后优势之所在,“

特”之所在。

7月29日发表的《要正确理解经济特区的“特”》一文认为, 国家

赋予特区的特殊政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诸如“减二免三”、“地价优惠

”等在对外招商引资中提供的优惠政策,它还包括诸如特区的法律地位

、经济管理权力、财政收支、外汇收支、对外贸易、金融信贷等方面的

政策,其中许多政策至今仍是其它地区所不具有的。同时,我们应看到

在国际经济交往和合作中,一国向外国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本质上

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具有市场交易性质的行为,严格来讲,这是“优惠”

而不是“特殊”。

7月30日发表的《要有改革的试验权》一文认为, 应赋予深圳经济

特区改革试验权。随着“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临近,为适应深港衔接要

求,深圳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相当繁重。中央应当明确

赋予深圳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应该让深圳真正跳出内地现行体制,更好

地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深圳市政协负责人8月4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时则认为

,“特”体现在敢闯敢试。他说,我们有些同志还想保留原有的优惠政

策或再给特区新的优惠政策,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深圳经过15年的

改革开放,创造了许多优势,如经济实力较强,运行机制灵活,人才多

,信息灵等等。当务之急是充分发挥先行一步这个最大的优势,再上一

层楼。特区人不应该仅仅考虑自身如何发展,而要放眼于神州大地,考

虑全国最需要什么,怎样更好地为全国服务。做到这一点,继续坚持敢

闯敢试,特区就能“特”下去。

8月11日, 在《深圳商报》组织的“深圳特区怎样特下去专题座谈

会”上,与会者阐述了如下观点:

有同志提出,特区要特下去,不仅要增创物质文明方面的新优势,

还必须建立起坚实、独特、高品位的文化基础,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氛

围。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已经成为深圳能否

继续特下去的重要因素。

有同志提出,正确理解特区的“特”,不能仅盯在特殊政策上面,

应该围绕特区的功能和作用做文章。深圳特区处于改革开放的最高层次

,又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应担当起改革“排头兵”的当然重任。从当

前改革看,许多问题我们还远未突破,例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

,怎样走中国式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等都是改革的难点,深圳必须进行

还有同志提出,应充分利用政策的势能差。政策普惠不等于政策优

势丧失,伴随某些政策的淡化,又孕育着某些政策的升华。特区政策的

“特——普——再特——再普”和“淡化——升华——再淡化——再升

华”是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具体说,第一,从开放层次看,经济特区处

于全国开放的最高层次,并比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开放政策与成

果,这是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不能代替的。第二,从政策

普惠面看,特区仍然保持基本政策不变。某些政策也不是百分之百已在

内地普惠,特区与内地在政策上仍存在着“时间差”和“势能差”。第

三,从政策形成和制定过程看,任何一项改革的政策都要经过典型试验

,总结提高,逐步推广,这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第四,从

政策效应看,一个成功的决策,需要有一批成熟的政策规划者和执行者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在15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特区能用

好政策、出好政策,使政策成为经济改革的推动力和实现宏观调控的有

3、《深圳特区报》对“特区不特”观点的反驳:

“特区不特”的观点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国情小组研究员胡鞍钢提

出的。1994年初,胡鞍钢在一份国情报告中建议: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

市场环境,应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取消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优惠于某些地区的经济特权。他认为,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

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不应带头

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除自由贸易区外,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律实行统一税制,其中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分享税

为统一税种、统一税率,任何地方无权减免中央税收,任何地方不得享

有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经济特权,即使是经济特区也不能享有和保留经济

特权。今后不应再批准任何新的特区和开发区。半年以后,胡鞍钢又在

中央党校省长班讲课时强调了上述观点。

在此前后也出现了另一家之言。1994年10月7 日《光明日报》发表

文章,提出要“特区更特”,主张在特区建自由港,应给特区某些和内

地不同的特殊进出口和外汇管理政策。针对这一观点,胡鞍钢于同年12

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进行反驳。他认为,伴随着分权化过

程,在国家机器内部组合成各种特殊的独立的经济利益集团和政治利益

集团,尽管他们是共产党人,但是以寻求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

经济寻租和政治寻租寻求垄断权和特权。在1995年7 月底厦门召开的特

区研讨会上,胡鞍钢又提交了《特区还能再“特”吗?》的论文,进一

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8月7日,《深圳特区报》刊出了市委负责人的专访文章,一方面正

面介绍深圳15年的贡献,另一方面不点名地批评有人反对邓小平的特区

政策,主张取消特区。对此,胡鞍钢于8月23 日在香港《明报》上发表

《我为什么主张“特区不特”》一文进行反驳。文章说:1993年11月中

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制度创新”时代,

将要建立一整套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这是一次极其复杂

而又极其困难的利益调整,势必伴随着社会进步与社会冲突,也势必遇

到许多特殊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和反对。中国改革的难点就

在于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特殊利益集团。文章还说:我们既要充分肯定

兴办特区和开发区对中国改革初期探索市场经济新路的积极作用,同时

又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作法的局限性,以及与实现真正市场化改革目标

的冲突性。在日益深入而广泛的市场经济发展中,特区的特字实质上是

一种特权或垄断权,具有破坏公平竞争的消极作用。因此,让特区不特,

与大家一样,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是结束“放权让利”时代,走

向“制度创新”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特区应选择“技术创新”作为

今后经济调整增长的动因和源泉。因此,“我既主张“特区不‘特’,

又主张特区还要‘特’”,这就是不能特在优惠政策和减免税上,而应

当特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上。

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数篇反驳胡鞍钢观点的文章便在《深圳特区报

》上陆续刊出。

9月6日发表的《办特区是搞特权吗?》一文对胡鞍钢的观点逐项予

以批驳。文章认为,首先,特殊政策不是特权,特区与特区政策是不可

分割的,没有特区政策就称不上特区。不顾特区超前试验、改革探索的

实质,把特区享有的特殊政策一概指为搞“特权”,其目的显然是要从

根本上否定特区的存在。其次,办特区无碍公平竞争。坚持公平竞争的

原则,并不意味着任何时期、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实行完全相同的准

则。纯粹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规则

都是产生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

资源禀赋各异,在政策上不能搞一刀切。离开中国国情,离开生动的变

化无穷的经济实际,侈谈公平,看似公允,实际上是误国误民的“现代

平均主义”。再次,应正确看待贫富差距。特区的继续发展对其他地区

是有利还是有弊,不应看它的经济实力与其他地区拉了多远,而应看它

是否有助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是否有助于最终消灭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特区的发展并不妨碍其他地区。特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是只能互

相促进,而不是此消彼长。

9月8日发表的《浅议学者与学棍》一文则不点名的指胡鞍钢为“学

风差、品德低”的典型“学棍”,文章在引述了胡文的观点之后说,关

于经济特区的性质、功能、作用,都是中央明确规定了的,写进了法律

,应当是明白无误的。而特区的实践也已向全世界昭示了邓小平同志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作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学者”

,为什么会无视这些事实呢?我们只能说他不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

事求是的方法来看问题,而是用主观主义那一套,用自己头脑中现成的

所谓“市场经济理论”来套深刻的社会实践,套鲜活的社会生活。

9月26 日发表的《地区差距不能简单归咎于特区政策》一文论证了

特区政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说: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从不平衡

(地区差距扩大)到平衡(地区差距缩小)的动态过程,只有符合这种

区域长期发展规律的地区差距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从不平衡到平衡

的动态转化。通过取消特区政策,从而实现地区平衡发展的观点,并不

符合区域长期发展规律。因为,其一,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建立阶段,区域发展仍应通过趋异过程或加大极化效应,进而逐

渐转向趋同过程或加快扩散效应。其二,在区域趋异或极化过程中,如

果不平衡发展进度和力度人为中断,那么从趋异到趋同,从极化效应到

扩散效应,地区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转化过程可能受到人为干扰,相

关的政策效应难以实现,从而出现政策投放及长期发展机遇等方面的巨

大损失。其三,在趋异(不平衡发展)到趋同(平衡发展)的转折阶段

,地区差距的消除,不应通过对原有包括特区在内的领先地区及经济增

长带动政策的削弱来实现,而应一方面加快领先发展地区经济增长的带

动政策在落后地区普惠,另一方面则应继续给予这些领先地区和经济增

长带以特殊政策,特别是现有特区在改革方面的优先试验权,从而为不

同区域在更高形态上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只有如此,

地区差距才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消减,并在地区差距的动态调整中

实现地区动态平衡和更高级发展。

三、中央及有关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

9月12日, 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题为《

特区还要继续“特”》的文章说:经济特区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还远远没

有完成,经济特区所处的历史地位还远远不能结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深入全面发展还需要经济特区在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上

进行更大胆地试验和探索。特区还要继续“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办好经济特区

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这个“三不变”明确表达了党中央国务

院在新形势下一如既往地办好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也对经济特区在新

形势下一如既往地发挥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区的作用提出了肯定的要求

。一切关于削弱甚至取消经济特区固有地位的想法,一切关于经济特区

前景的悲观泄气情绪,都是与“三不变”的精神不相一致的,都应该加

以消除。无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试验探索任务,还是

实现我国各地共同富裕的目标,都要求经济特区继续保持窗口、排头兵

和试验区的地位和作用,并把这种地位和作用发挥得更加出色。

9月21日,胡平又在《人民日报》上撰文, 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

把特区办好,越办越好。他指出:特区还是要特下去,还是要快发展,

还是要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走一步,特别是要率先按国际惯例办事。

10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朱róng@①基在会见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

时也谈到了中国的特区政策,朱róng@①基说:江泽民总书记在刚刚

闭幕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重申“中央对五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

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具体办法

要有所调整和完善。要把五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办得更好”。他强调

说,中央的这一方针,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

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朱涛整理)

标签:;  ;  ;  ;  ;  ;  ;  

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辩论简介_胡鞍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