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目标的变化与财务报告的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财务报告论文,目标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会计目标的变化: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
从中世纪以来,由于资金的拥有者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管理层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需要运用合适的方式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而这种报告主要运用财务报表为手段。“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因此应以提供历史的、客观的会计信息为主,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是直接地沟通、交流,使得委托—代理关系变得模糊。所有者所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某一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而是整个资本市场的风险和报酬。在决策方式上,如果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不能令所有者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也不是按传统的方式去更换经营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其拥有的股权,并重新购入其认为合适的股权。正是如此使得对经营者的受托责任的关注逐渐弱化,而将重点集中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不同决策上。“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和资源流动的信息。所以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决策有用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 T.Anthony)、E·S·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等,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是“决策有用观”的积极倡导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73年10月发表的《财务报表的目标》(又名Trueblood committee Report)中指出:“财务报表的基本目的在于提供有助于作出经营决策的信息。”1973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后,对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于1978年发表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指出:“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有类似的观点。由此可见,西方各国会计准则指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倾向于将“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作为会计的首要目标[1]。
二、财务报告发展的历史演进
19世纪产业革命的兴起,出现了大量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为了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1844年英国颁布了《公司法》,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
20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会计的发展中心也转移至美国。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损益表成为正式的对外报表。但其主要目的是作为连接前后两期资产负债表的纽带。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对收益概念的重视,收益表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报表之一。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指出:“收益表才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主题……所有利益集团在大多数情况下最需要的信息只能由系列的收益表来提供。”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持续的通货膨胀,使用者存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原因及其相关影响的更全面报告的需求。而收益表无法说明企业的全部财务状况的变动。196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公布了由佩里·梅森(P.Mason)主笔的第3号会计研究报告《现金流动分析和资金报表》,其中建议财务报告中应当增加一张资金报表。两年之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公布第3号意见书,向企业推荐“资金来源和运用表”。随后,由于美国会计学会和其他一些会计职业组织都极力赞成这一报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1971年再次发表了19号意见书《财务状况变动的报告》,指出:“本委员会认为,关于企业理财和投资活动以及在一定期间内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非常有用的。由于现行的财务报表旨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所以总括反映财务状况变动的报表也必须作为每个期间的基本财务报表。”从此,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正式对外财务报表。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发表的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财务报告的编制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还包括其他传输信息的手段,其内容直接地或间接地与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有关。” 至此,财务信息的传输方式由财务报表扩展为财务报告[2](P206—306)。
三、财务报告的固有缺陷
传统财务报告的编制遵循的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传统会计理论产生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它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故财务报告的产生要经过严格的确认、计量程序。确认标准都是以某一主体过去所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所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计量方面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知识经济的涌现,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难题。现行的财务报告实质上是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将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予以标准化。这一模式是基于如下假设: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但实际并非如此。对待任何事物,人们的观点都不会相同。在会计信息的需求方面,人们的偏好差异尤其明显。不同的使用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作出评价,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各有侧重。在信息披露能力一定的情况下,重视一类用户的需求意味着对另一类用户需求的忽视。
四、对财务报告的尖锐批评:主要观点综合
由于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日益重视,作为会计信息主要传输方式的会计报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们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含量很不满意,财务报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早在1975年,英格兰和北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下属的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ASSC)发表的“公司报告”中指出现行财务报告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各方需求。199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ICAC)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进一步指出了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缺点。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中也指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也引起了众多会计学者的关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德尼·戴维森(Sideny Davidson)在其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中,斯蒂文 M.H·沃尔曼(Steven M.H.Wallman)在其论文《会计和财务报告的未来》中都对现行财务报告提出了批评。概括有关机构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①现行财务报告关于企业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计量,基本上是根据各企业所使用资源的历史成本,这与未来业绩的预测和充分计量并不相关。
②现行财务报告过于重视盈利的单一计量。而单一数据不可能反映企业每一报告期内影响财富变化的各个侧面。
③现行财务报告过于重视利润的计量,而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长期以来,现行财务报告缺乏对现金流动应有的关注。
④会计信息严重地不完整。
⑤以交易为基础的确认计量原则,忽略了非交易性的资产价值变化。
⑥对无形资产确认不够。
⑦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⑧现行报告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其及时性也相当不够。
⑨现行报告未能考虑不断出现的非常复杂的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⑩现行报告未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虽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资产的计量大部分采用历史成本,这样,资产的质的规定性和它的量的规定性之间产生了脱节[3](P108—109)。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巴鲁·列弗(Baruch Lev)在安然事件爆发后美国国会召开的听证会上也对现行财务报告提出的批评。认为,目前的财务报表缺乏的重要资料主要有以下四种:
1.交叉结盟。公司通过策略联盟、合资经营、合伙与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从事广泛的商业活动,已成为典型的经营模式。这些被广泛使用的活动多半在财务报表上被忽略,或是以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呈现,因而对提供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产生不良影响。
2.未实现的义务。目前的会计制度基本上忽略了大部分尚未实现的义务和合约,而这类义务和合约往往在未来形成负债。而公司所承担的这些未实现的义务和风险,经常难以计数,这导致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扭曲。
3.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这20年来金融工具的急速创新(如投机和避险用的衍生性商品,债务与资产的证券化等)使企业与股东面临巨大却难以量化的风险。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证监会要求在公开说明书和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风险的信息,但实际上对特定风险却缺乏足够的阐述。
4.无形资产。目前经济上所确认的无形资产与金融资产大多是商品。然而公司和国家的价值和成长,主要来自于其持有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特定组织结构(如供应链)与组织管理系统。而现行的会计制度却将大部分无形资产假定为缺乏未来效益,将其列为当期费用[4](P37—39)。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保罗B·W·米勒在其著作《高质量财务报告》中指出财务报告的7宗罪:(1)低估证券市场;(2)模糊的表述;(3)假设和虚构;(4)利润平滑;(5)最少限度的报告;(6)最少限度的审计;(7)编制报告成本上的缺乏远见[5](P9)。
五、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典型观点及简单评价
针对财务报告的缺陷,西方会计理论界、学术界做出了许多不懈的努力。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总结起来有两类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观点倾向于维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只在原有基础上作相应改进,使财务报告能提供更多使用者需要的未来预测信息。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于1991年4月成立了企业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3年的努力,该委员会于1994年完成了题为《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er focus)》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肯定了现行的财务报表,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财务报表是捕捉并组织财务信息的一种卓越的模式”。“财务报表一般提供使用者的主要信息,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使用者建议财务报表应当予以放弃,而由一种基本不同的组织财务信息的手段来取代它”[6]。该报告在肯定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对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类型和改进现行报告的建议等作了全面的阐述,认为信息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5类:(1)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即主要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2)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主要说明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3)前瞻性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企业管理当局的计划等。(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主要说明大股东、董事、管理人员酬金及关联方交易等情况。(5)企业的背景信息,包括企业长远目标和战略,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范围和内容、企业竞争对手、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其中,使用者尤其希望财务报告更多地披露以下信息:(1)企业分部信息;(2)创新金融工具信息;(3)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协议信息;(4)核心和非核心业务信息;(5)一些特定资产和负债(如已扣除预计坏账损失后的应收账款,按摊余成本和估计可实现价值孰低报告的资本化的电影开发成本、按估计支付额报告的或有负债等)计量的不确定性信息;(6)季度报告信息(包括第四季度报告和季度分部报告)[7]。
第二类观点认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已完全不适应目前的经济环境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需要重新设置一个新的模式。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如下几种:
1.彩色报告模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委员史蒂文·M·沃尔曼(Steven M.H.Wallman)于1993~1997年在《会计了望》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中提出的彩色财务报告模式。文章认为,现行的财务报告存在很多问题,未来的财务报告可分为5个层次:
第一层,核心层,完全符合传统的会计模式,即同时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
第二层,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缺乏可靠性。如研究与开发费等支出的计量。
第三层,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缺乏可定义性和可靠性。如顾客的满意程度的计量。
第四层,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缺乏可定义性。如公司经营风险的计量。
第五层,只符合相关性,其余都不符合。如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
Wallman 把确认财务报告的标准进行逐层分解,具有极大的创造性,打破了传统财务报表以确认和不确认作为基本标准(Wallman 称之为黑白模式)。但这一系列文章对如何形成彩色报告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因而缺乏可操作性。
2.经济事项报告模式。美国会计学家索特(Sorter)1969年提出“事项会计理论”。该理论认为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是一种“价值法”,其目的在于确定资本价值和最佳价值。但价值法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分类、汇总、确认、计量,正是这种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方式让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一些信息遗失了。索特指出,在不了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目标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8]。这种模式它将计价和对信息及会计方法的选择留给用户,有对用户的期望过高之嫌(因为大多用户毕竟不是专业的会计人员),而且未能提出如何确认和报告经济事项。
3.数据库会计模式。数据库会计模式旨在提供一个数据库以便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它是在数据库环境中对“经济事项报告模式”的拓展,着重于最原始数据的储存和维护。但这种报告模式未提出保护商业秘密的可行办法,将企业最原始的数据提供给用户会不利于企业与商业对手之间的竞争。
4.按需报告模式。这种模式目的是将报告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进行“量体裁衣”,满足其不同的信息需求。基本做法是:将公司财务报告中三种组成部分模块化:(1)财务报表要素;(2)不同的计量系统和会计方法;(3)非财务信息项目。这些模块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组成不同财务报告[9]。这种模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受信息可比性、商业秘密和成本的限制,同时也给监管和审计带来很大的难题。
六、财务报告发展中的主要创新点
上述两类财务报告的改进观点中,第二类观点普遍存在信息可比性、容易泄露商业秘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不利于监管、不具有可操作性等问题,所以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对所有的财务报表内的信息进行重组整改,并增加一些有用的报表,而且通过扩大其它财务报告的内容,达到信息的充分揭示,以改进财务报告的不足。这种观点也是西方改进财务问题上的主流观点。在改进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准则制定机构的主要举措有以下内容:
第一,增加报表种类
(1)从最早期的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到20世纪20年代基本财务报表变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种,再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又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到1987年美国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95号,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至此现金流量表正式成为第三财务报表)。1997年,美国又发布“报告综合收益”的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企业可增加“综合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在此以前,英国已在ASB《会计准则公报》的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中提出“全部已实现利得和损失表”作为第四报表)。从内容上看,第四报表较好弥补了传统报表违反“总括收益观”的缺陷。回顾历史,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对编制收益表声称坚持“总括收益观”而不是按照“当期营业观”,但在FASB 准则第52号《外币折算》、第80号《期货合约的会计处理》、第87号《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第115号《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中,却将相应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予以披露,而不在损益表中报告[10](P1966—2002)。第四财务报表即综合收益表,所报告的企业财务业绩包括了所有当期确认的所有的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不论是否实现)。这种业绩报告,才真正体现为以“总括收益观”为基础的收益表。
(2)由于控股企业的出现,原先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变化的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同时,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很大,分部很多,各分部之间具有不同机遇和风险。而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都能向投资人补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1970年8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颁布第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要求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1976年12月美国颁布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企业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编制分部报告。
第二,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传统的财务报告是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1973年5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颁布第28号意见书《中期财务报告》,要求提供中期财务报告。
第三,扩大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
FASB于1978年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客观地讲,由于财务报表受制于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很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已发现的矿产价值、公司的自创商誉、职工的养老金、人力资源等因难以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中进行确认和计量,因而不能在传统的报表中反映。将信息的披露方式由会计报表扩展为会计报告,则非常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信息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主要有:1979年8月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30号《披露主要客户信息》、1979年9月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33号《财务报告和物价变动》、1980年5月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36号《养老金信息的披露》、1982年3月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57号《关联方披露》、1990年3月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105号《具有表外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信用风险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1991年12月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107号《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1997年2月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129号《资本结构信息的披露》、1997年6月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131号《企业分部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等。可以说,扩大信息的披露内容是近20年来改进财务报告的主要手段。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的信息量自1972年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财务报表的附注增长达7.5%。
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 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与技术飞跃发展的新时代,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作为立足企业、面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当然也要迎接并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变革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表述形式。西方上述财务报告的变革是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财务报告在不停的变革和发展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财务报告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实际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量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由于无法在财务报表内加以确认,而涌入表外进行披露。这种做法一方面增加了会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利的后果:使财务报表的核心作用有所降低;由于表外披露的信息无需遵守公认会计原则,也不需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所以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所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到底相关度有多大,更是个未知数。特别是安然事件爆发以后,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了财务报告的不足,对财务报告的批评举目可见。美国证监会主席L.Pitt曾尖锐地指出,美国的定期披露系统已经过时了,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大部分财务信息披露很繁杂,难以为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司披露系统更多的是在被动地履行义务而不是主动地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看来财务报告发展问题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标签:财务报告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 会计目标论文; 会计确认论文; 财务报表审计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财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