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二十一世纪地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一世纪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可持续发展:21世纪地理教育发挥优势的舞台
(一)地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21世纪议程》体现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民战略,要靠全社会、各民族的广泛参与。全社会参与的程度取决于全体公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直接决定着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可持续发展意识要靠全社会教育、宣传去努力完成。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21世纪的地理教育在全面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但其实质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协调“人与地”、“人与人”的关系,为当代和后代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经济文化环境。作为以地球表层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协调人地关系为重要内容的地理科学,无疑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发挥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以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地理素质为目的的地理教育,必将为全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做出突出的贡献,并随着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渗透,广泛拓宽自身的领域和职能。
第二、可持续发展强调整体性。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地球表层巨系统和区域子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及其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即综合的自然与综合的人文因素,也就是说要坚持“着眼于全球,从区域着手”这样一条重要原则。一切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系统中,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也正是地理科学的传统思路、方法和地理教育的哲学思想。
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地理教育中涉及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基础,不论从系统性还是丰富度,都是其它任何学科无可比拟的。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与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1996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理学大会指出:“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地理学是了解关于自然界对人类的供给能力和限制性的最佳课程,这也应当成为地理课程内容的重点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1世纪的地理学,将以如何辩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系充分和谐与协同进化;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为内涵,在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地理人才培养的地理教育,除了少数“基础型”人才外,要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学地理不再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的一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培养能力和渗透德育的学科,其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
通过对现行地理教材分析和未来地理教育的预测研究,将建立21世纪如下空间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框架:
二、21世纪地理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
1992年第27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部门,即地理科学”。然而,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几经坎坷,一直没有摆在重要的位置,也必将制约地理学科在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发挥应有职能。作为从事地理教育的每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认真、严肃、积极地对待当今的地理教学。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强化地理教育的功能
地理教育跌入低谷的一个很大因素,是对地理教育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对此,地理教育者要加强学科的再认识,既要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困难,又要看到新的机遇与前景;既要看到地理教育在国情、审美、智能方面的应有作用,又要看到在全球意识、人口观、生态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等现代素质教育方面的特有功能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的新的使命;既要审视、剖析国内地理教育不景气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搞好自身建设,重建21世纪的地理教育框架结构,又要加强国际协作,努力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抓住机遇,全方位、多渠道辐射宣传,帮助他人(尤其是决策者)更新观念,提高全社会认识水平,升华地理学科的地位,彻底扭转来自社会和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地理教育的错误认识。高考取消地理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反思。经过一段时期的心理修整后,地理教师要重振信心,以崇高的敬业精神,积极投身于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教学改革的大潮,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参与竞争意识和迎接挑战的潜在能力的人才。
(二)深化地理教育改革,推进21世纪地理教育的健康发展
1、地理教材改革 第28届地理学大会指出:“(地理)课程内容必须优先考虑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而现行地理教材表现出内容和形式上很大程度的滞后性和无为性。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密切关系,又要求其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地理现象、知识等感性认识不再是地理教育的主导方向,地理学科更重要的目标应是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和认识客观世界的理性思维与地理能力的培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和下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须选择。地理教育要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以“人——自然(资源与环境)——发展”这样一条主线去组织教学。据悉,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新《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1997年秋季将在部分省市试用,2000年在全国推行。“可持续发展”、“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的编写切忌知识的堆砌、压缩。应在“变”字上下功夫,在继承和吸收中求创新、求发展。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图、文、作三者有机结合,为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奠定必要充分的教材基础。
2、地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21世纪地理教学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比能力培养更重要。而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又依赖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受封闭式传统地理教学过程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习惯于“师讲生听”、“从师到生”的单一教学流向,教学环境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更注重运用现代化多种教学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即多采用“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展开联想——组织讨论、启发思维——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练习检测,获取反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激活学生的大脑和各种感官,达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
3、中学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逐步走出单一的课堂和书本。地理教育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其只能加强,不能消弱。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教学品质,道德规范,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中学校园的局限性、封闭性和经费、资料的不足又限制了地理教师对开放空间系统中新教学理论、教学研究成果、现代教学手段的可容性和承载力。一些新的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新的方法,用之甚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目前国内仅有几家地理教育期刊的办刊力度和导向,成为教师学习、交流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园地;一方面,要走出校园,通过走进大学课堂,接受继续教育和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层面,以振兴地理教育和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