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政治课学生主体意识的调动与培养论文_兰 红

谈高中政治课学生主体意识的调动与培养论文_兰 红

兰 红 河北青县第一中学 062650

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个丰盈的生命!这个比喻充分地说明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即把课堂上的“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教学成效的关键取决于学生主体认知的增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唯如此,才能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仍旧举步维艰。如何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一言以蔽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向生活要效率,创设情境

枯燥乏味,满堂灌的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学生需求。为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银行的产生》时:

我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再现了黄宏的小品《杨白劳与黄世仁》,指出民间借贷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进而围绕“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货币经营业——兼营放贷业务”归纳出银行产生的三个阶段。这样不仅使学生直观地掌握了“银行的产生”,更激发了兴趣加深了记忆。实践表明,表演的学生积极性高,其他的学生也感到新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主体意识得到发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向其他学科要效率,联系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有一个感觉:高二哲学课不如高一经济学课好上。原因是经济学与生活、时事联系密切,知识点多易挖掘,学生积极性也易调动。而哲学,原理乏味,答题模式固定,与生活相距甚远。再加上深奥抽象的特点,总让学生感到似是而非,于是许多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哲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当然,这是哲学与经济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如何使得哲学课既能让学生掌握原理,又生趣盎然呢?

1.“鸟鸣蝉噪”——组织讨论,开展师生互动

矛盾,是整个辩证法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在以往的哲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理解诸如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等。在上《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一课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首诗:《钟山即事》(王安石·宋)和《入若耶溪》(王籍·六朝)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然后组织学生就其中的“一鸟不鸣山更幽”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感悟哪句诗更优美,为什么?最后一致得出结论:王籍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比王安石的“一鸟不鸣山更幽”更好。

这是因为:唯夏日蝉噪,方知松涛风声俱息,愈显山林静寂;唯鸟鸣宛啭,方知人迹不至,更显山林清幽,以“蝉躁”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黄庭坚的评价:王安石是“点金成铁”——从文学的角度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躁和静、鸣和幽是什么关系?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即哲学上所讲:矛盾。在此基础上,矛盾的两个基础属性的内涵,学生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

2.“横岭侧峰”——设置“陷阱”,促进师生共鸣

古诗词往往用朴实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使人增长智慧,通晓事理。讲授唯物论中“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时,必须讲清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应的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是一种主动创造的过程。正因如此,不同的人观察同一客观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知识点,在第六课“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中,表述得十分清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显然这个“立场”的角度不是唯一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从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此言一出,班上立即有同学朗读了李约的《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是从不同的阶级立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钻研的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效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这两首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形象感悟到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内涵,还能够主动生成关于“意识不是镜子的印象,不是直观等同”的观念,同时能够受到文学美的熏陶,提升自己的情感。

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马克思也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该把哲学的教学等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我们应该还哲学的“本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哲学,能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看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当然,学生主体意识的调动与培养还有很多方式、方法,在此我举一隅,相信诸君可以反三隅,仅希望拙作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论文作者:兰 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9

标签:;  ;  ;  ;  ;  ;  ;  ;  

谈高中政治课学生主体意识的调动与培养论文_兰 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