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琴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梧塘中心幼儿园 351100
绘画活动是开发幼儿观察、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措施,对幼儿非智力的开发和情绪情感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涂鸦期的幼儿由于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之中,他们的思想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完全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和特征,只是满足于绘画过程中涂鸦所带来的愉悦。面对涂鸦期的幼儿,应采取怎样的形式和手段去引导他们的绘画活动呢?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幼儿进行指导,具体策略是:
策略之一:创设可感情境,萌发绘画热情。
涂鸦期幼儿绘画活动很多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他们常常受眼前的物品和情景刺激而产生绘画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利用涂鸦期幼儿最能感知、最能理解和易于接受的直观实物、语言、图片及影视等多种形式的环境刺激,萌发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进而产生对绘画的兴趣,然后从事物的形状和色彩等的初步认识中,激起涂鸦期幼儿的审美动机,产生通过色块、线条及色彩来表现生活经验的期盼。如:为了激发幼儿感知曲线和直线的兴趣,我让幼儿感受妈妈的头发,让幼儿观看录像,烫头发前的妈妈和烫头发后的妈妈,孩子看到直发的妈妈经过理发师的处理,马上便成卷头发的妈妈,幼儿在看录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线条的变化,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画线条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画线条,也不是单纯的用一种颜色,而是把色块涂进去,把多种颜色都溶进去,在幼儿看来这样的图案显得漂亮。幼儿对故事、儿歌较感兴趣,情景化的语言能唤起幼儿的记忆表象,激发幼儿的想像及绘画愿望。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小朋友家的鱼缸里养了许多金鱼,这些金鱼在水里冒泡泡,卜卜卜、卜卜卜……泡泡越来越多。”孩子们对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从泡泡充满整个鱼缸想到充满整个屋子,还想到泡泡飘到窗外、跑到阳台上等等。最后,他们饶有兴趣地在整张纸上画满了泡泡,嘴里还"卜卜卜"地念个不停。在想像和涂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策略之二:依据幼儿爱好,择取绘画内容。
幼儿的爱好,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那些能够让幼儿掌握、理解并且熟悉的东西,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东西。所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是涂鸦期幼儿熟悉的和生活化的内容,这些内容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新奇。孩子最喜欢动物,也喜欢画动物,如小鱼、小鸟、小鸡或是小猫、小狗、小兔。孩子更喜欢画色彩鲜艳的东西,如星星、月亮、花朵、彩旗等,这些都是孩子爱画的。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动物角和观察角,为幼儿绘画埋下伏笔。
孩子的绘画应选择以线条为主,因为孩子的绘画基本是经过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和命名线四个阶段,以线条为主,画一些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如宝宝的手帕、小熊家的电话线、春天的柳树、好吃的面条等形象生动的物体。而且选择绘画的图形不要有封口的,先是半封口的,逐步过渡到全封口。
策略之三:顺乎心理特征,组织绘画活动。
长久以来,我们已习惯了让幼儿欣赏范画作画。活动形式多以上课形式进行,过程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似无纰漏。幼儿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无人理会,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教师的欣慰感、成就感就溢于言表。其实,这样的模式忽视了幼儿的心理感受,给幼儿自由表现设置了障碍。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尤其是涂鸦期幼儿,这与其生理、心理特点有密切关系。教师应借助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学画的兴趣。为了让幼儿学画线条,告诉幼儿今天要为老奶奶“围”篱笆,小朋友就在老奶奶家门前“围”起篱笆了。他们分别用上了竖线、横线和斜线把篱笆“围”起来,“围”得非常认真,生怕老奶奶家的小鸡跑掉了。孩子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
策略之四:运用欣赏眼光,解读绘画作品。
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因为每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在幼儿画的时候,我们要俯下身来,与幼儿平起平坐,聆听宝宝们用雅致的口吻、可爱的话语向我们津津有味地说起他们所能理解的故事。现实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映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教师只是以布局是否合理、比例是否恰当、颜色搭配是否合适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这简直是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
涂鸦期幼儿只对绘画时能用上彩笔胡乱涂鸦而感兴趣,而对绘画的内容兴趣不大,绘画对他来说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娱乐的过程。我们经常看到涂鸦期幼儿涂画时较随意,无法长时间画同一事物,也不能专心画一样老师指定的内容,那就是幼儿的自由想象画。如:老师让幼儿开始画“好吃的蛋蛋”,幼儿也画得津津有味,画得满满的一页。幼儿心里感觉很满意,老师看了却很纳闷。当问幼儿,你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道: “我画的是呼啦圈、鸡蛋和小白兔。”幼儿显得开心和快乐,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每一幅作品都是孩子们的一个神奇世界。对于优秀的作品不能简单敷衍了事,而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作品,否则就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于看不懂的作品,更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加倍地去引导和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年龄小,不会独自分享个人的成果,他们希望找一个认为最为信赖的人把自己的独特见解说给你听,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而这个人往往是他最亲近的人——老师,老师的接纳、赞许、分享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通过教师的鼓励和肯定,绘画的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和发挥。
论文作者:陈丽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幼儿论文; 涂鸦论文; 孩子论文; 孩子们论文; 兴趣论文; 线条论文; 策略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