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_台海时事论文

海峡两岸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_台海时事论文

海峡两岸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人口论文,现状分析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海峡两岸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历史源流与发展

大陆与台湾,一水相接,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骨肉相连。自古以来,海峡两岸就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从远古时代起,大陆已经开始有古人类东渡入台,成为台湾岛的先民。台湾的土著居民比较复杂,有尼格利佗种的矮黑人,琉球人种的郎侨人,但绝大部分是南亚蒙古人,他们是直接或间接从大陆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发源于亚洲大陆,有一支从东部沿海南下,散居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古称百越。另一支从西北南下,散处于我国西南山地,则称百濮。百越又分东瓯、闽越、南越,其中闽越族中的一部分就东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迁移。翦伯赞在“台湾番族考”中就曾经指出:“台湾番族是百越族的支裔,这种番族之占领台湾不在宋元之际,而是遥远的太古时代。”另外还有一部分台湾土著居民是从南洋群岛移居的马来人,但多数人类学家认为,南洋马来人是从中国大陆南迁的南亚蒙古人,这部分人口也是从大陆间接移民台湾的。〔1〕

大陆汉族人民从宋元开始已不断移居台湾、澎湖。自汉末至五代时期,中原人口多次南迁,使福建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地少人多,沿海的贫穷农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海谋生。有的从事海上贸易活动,有的东渡台湾海峡,迁移到台澎等地。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和宋末的动乱迫使一部分大陆人民遁逃台湾。因此,大约于北宋末年,最迟于南宋时期已有大陆汉族人民迁移台澎。明万历32年《闽海赠言》载陈学尹的《渝西夷记》云:“闻之,澎湖在宋时,编户甚蕃”,此为宋代台湾岛上已有汉族移民的有力证据。这之后,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人口继续增多,在元代达到了一个高潮,盛清新在《宋元两代本省开辟资料之探讨》中认为元末澎湖鼎盛时期人口应在五六千人以上。

在明代,台湾整整有38年(1624—1662年)被荷兰所统治,但其间福建沿海居民继续向台湾迁移。据《闽台六亲》中记载,荷兰殖民者占领我台湾的后期,台湾汉族人口约2.5万人(不算妇女,儿童)。 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大批汉族移民来到台地。郑成功东渡台湾时带去的军队约2.5万人,再加上一部分家属,约3万人左右。〔2〕 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台湾为荒服之地,当明中叶,漳、泉之至者已数千人,及荷兰来,赋课丁税,每丁四盾,领台之初,税收三千一百盾,后增至三万七千盾。盖移殖者众,而入款亦巨也;郑氏依之,每丁改为六钱,熟蕃如之,其时航海而至者十万数人,是皆赴忠蹈义之徒,而不忍为满洲臣妾也,故其奔走疏附者为主户,而商旅为客户。永历三十四年,嗣王经弃金厦,来者尤众。”福建军民的大量东移,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在清代,大陆向台湾移民进入一个新阶段。起初,清政府限制大陆移民到台湾,但台湾土地肥沃、地产丰富,对沿海贫苦人民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不顾清政府严禁缉捕,偷渡台湾,掀起移民高潮。雍正10年,朝廷允许携眷入台。“于是至者日多,皆有辟四庐,长子孙之志矣。”〔3〕从此出现了人口流动的新高潮。到18世纪,台湾人口激增, 从1683年清治台湾时约20万人,增至1811年的194.4 万人(不包括原土著居民),增加近9倍。随着开放遍及全岛,19 世纪(嘉庆年间)以后,移民增加缓慢,到1875年清政府完全废除渡台禁令,清廷招募大陆移民,开发台湾东部,汉族移民又出现一次高潮。1893年,台湾人口达254.5万人。〔4〕大陆人口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1895年6月以后,根据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强占我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台湾建立起日本殖民统治。日军占领台湾后,清政府命令驻台巡府唐景崧等官员离台,由此带动一部分人口从台湾迁入大陆。〔5〕在其后半个世纪的漫长时间内, 日本大量向台湾移民,把台湾变成其投资的场所和原料的供给地。据统计,1934年台湾全岛人口总数为5194980人,其中汉族4676359人,高山族207245人,外籍华人48193人,外国人219人,日本人262964人, 其中警察就有18000人以上。〔6〕

抗战胜利以后(1946—1949年)台湾发生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日据时期的统治者及日本战俘和侨民47.2万人被遣送回日本。据最新的研究表明,1946年初至1949年底,由大陆迁入台湾的人口数达200万左右。〔7〕

1949—1987年,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采取与大陆隔绝的政策。除了1955年大陈、二陈岛解放时,岛上有1.8万居民被迫迁入台湾以外,〔8〕海峡两岸的人口流迁基本上终止。1987 年以后两岸人口流动和迁移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海峡两岸人口与社会交流现状分析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后,制定了各类开放政策,鼓励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旅游和探亲,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台湾当局也自1987年11月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自此,两岸关系才开始和缓,两岸的社会交流开始趋于稳定增长。

1.大陆去台人口交流的规模和构成分析

从1987年到1995年,大陆去台湾人数累积已达125056人次。〔9〕但由于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中国大陆人员去台主要是参加文教交流和社会交流。从事文教活动的情况见表1。

表1

项目合计 留学生 学术人士 演艺人士 体育人士 学生

单团 单团

开放至

801 233 553

2

1991年底

1992 团数20

14 5

统年 人数 2666 132 895

525

814 11

118

1993 团数27

18 3

3

年 人数 3812 3911762

114

708 5875 110

计 1994 团数31

22 1

5

年 人数 4039 3891781

101 1127 61 6 111

1995 团数61

32 8 11

年 人数 6655 360321073 1505 60

233 306

数合 团数

139

8612 24

计 人数 17937 15058201

813 4154 192

314 645

各项目所

100 8.37

45.63 4.52 23.11 1.07 1.75 3.59

占百分比

项目 随文物去 延揽去台 民族艺术 宗教人士 大众传播

科技人员 传习人士 人士

开放至

1

12

1991年底

1992 团数1

统年 人数5

6 160

1993 团数3

年 人数

33 12

278469

计 1994 团数3

年 人数

24 11

2

109317

1995 团数

10

年 人数 209 18

180501

数合 团数

17

计 人数 217 48

4

367

1459

各项目所

1.510.27 0.02 2.04

8.12

占百分比

资料来源:《台湾年鉴》(1995—1996年),李登辉主编,1413页

从1987年到1995年,去台参加文教活动的大陆人士当中,学术人士与演艺人士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45.63%和23.11%,是文教交流的主流。各项交流人次均呈稳步增加的现象,尤其在学生交流、随文物展览去台人士及大众传播人士等去台方面,有相当显著的增长。

中国大陆人员去台参加社会交流的情况见表2。

表2

项人数1984年与1983年同期之比较

目1983年 1984年人数 比例%

探亲奔丧10194 139213727

36.6

公务员大 7321 23036

15715 214.7

陆亲属

大陆台胞

去 494 357-137 -27.7

去台探亲

台 定居 44674468

1

0.02

合计 22476

41782

19306

85.9

1950年

大陆 前结婚91

58 -33 -36.3

配偶 1950年

去台 后结婚

580 608 284.8

定居 合计671 667 -4

-0.6

项人数 1984年与1983年同期之比较

目 1983年 1984年 人数 比例%

政治原因0 1

1

去 经济原因0 1

1

台 社会原因

15 15

0

专 教育原因1 3

2 200

案 科技原因0 0

0

居 文化原因0 0

0

留合计 16 20

4 25

缉获3216

2248-968-30.1

非法 人数

去台 遣返4710

1427

-3283-69.7

人数

资料来源:《台湾年鉴》(1995—1996年),李登辉主编,1417页

据统计,自台湾当局开放两岸人员往来至1995年年底以来,两岸间人员往来已达862万人次,其中台胞赴祖国大陆达850万人次,占98.6%,祖国大陆去台湾的大约有12万人次,只占1.4%。〔10〕 这主要是由于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开放有其选择原则,即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攻势”,在经济方面采取“守势”。正如台湾新闻局长邵玉铭解释的:在用政治文化“出击”之前,不可以经济“壮大其身体”,“否则对我方很危险”。〔10〕故台湾当局只允许大陆人士去台湾从事公益性、示范性、观摩性的活动,而禁止其从事商业性活动,且不得从事需用执照之专业行为。这是造成大陆去台人员大大少于台湾来大陆人员的主要原因。从表1我们同时也能看到,海峡两岸的文教交流的广、 深度也逐渐扩大。文教类交流的项目已由最初的学术、体育、科技、大众传播交流,扩大到几乎所有文教类别。两岸交流正逐渐向组织化、规范化和正常化方向迈进。

2.台湾的探亲热潮推动了两岸的社会交流与发展

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 当天办理赴大陆探亲登记的就达1334人,到1988年2月底, 到台湾红十字总会登记探亲的人数已超过10万人,而且“每天平均还有800 人次前往登记”。〔11〕此后探亲民众人数一直持续上升。自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至1995年12月止,台湾地区计有835万人次进入大陆地区, 参考香港中国旅行社统计人数为:1994年为423660人次,1995年为1265000 人次,1995年与1994年同期相比增加10%。

台胞来大陆主要是进行寻根访祖、经商贸易、旅游考察,学术交流等,台胞来大陆的人口构成很有特点。台湾“国家政策资料研究中心”〔12〕以1987年11月2日至次年8月27日于台湾人出境管理局申请,并核准出境回大陆的157431位台湾人为团体,依随机等距抽样方法抽取1982位回大陆探亲民众,作为受访对象,成功样本有467份。从制成的探亲民众基本资料中可以了解到,在开放探亲的头一年中,回大陆的台胞多为探亲民众,并且大多数是去台大陆籍老兵。在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随蒋介石退到台湾的大陆籍官兵约70万人,40年过去了,当年的70万官兵已有60万成为退伍的大陆籍老兵。目前除死亡和侨居国外者外,还有40万老兵在台。〔13〕大陆籍老兵都是过了半百的老人,在大陆多有父母双亲,妻室儿女和兄弟姐妹,因此倍加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盼望骨肉团圆。1987年11月后,大陆籍老兵遂成为回大陆探亲人士的主要构成部分。资料显示回大陆的台湾探亲民众在结构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性别构成比例严重失调。男性为335人,占71.1%;女性为132人,占28.3%。这主要是因为大陆籍老兵在退到台湾时,有1/3是未婚的。而去台老兵的绝大多数是来自大陆贫苦农家,一无文化,二无专业技能,很多人语言与生活习俗和当地人迥异。随着台湾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老兵的处境愈加艰难。由于贫穷、社会地位低下,许多老兵无法成家立业,至今还有20万老兵未结婚,〔14〕过着凄苦的独身生活。有的勉强成家,也无安宁日子,妻子往往因为年轻不耐贫穷而出走。而与大陆有亲缘关系的女性也多是由携眷迁台或举家迁移,真正单独迁台很少,与男子相比探亲比例固然小得多。由此造成了比例的失衡。②年龄构成上的“老龄化”现象。50—79岁的老人为385人,占总人数的82.4%。 因为几十年过去了,大陆去台老兵现在已是风烛残年,当年的“国军精英”当中,老者八十颇有余,小者也六十开外了。③省籍分布方面为外省人居多。原住民中没有回大陆的,因为他们与大陆几乎没有亲缘关系。而台湾本省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回大陆的有57人,占12.2%。这些人是早年迁入台湾的,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与大陆民众的亲缘关系比较淡薄。但是他们的归属感很强,许多老人很看重叶落归根,故仍有一部分台湾本省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回大陆寻根访祖。在这里外省人共有407人,占总人数的87.2%,比重最大。 这些大陆籍台湾人由于多是1949年迁入,绝大多数是抓壮丁、拉夫逼迫到台湾的,其中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人居多。〔15〕他们急盼回大陆与家人团聚,故探亲热潮多为这部分外省人掀起。④受教育程度低。探亲民众的33.2%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这更进一步证明了台湾开放探亲后的头一年,回大陆探亲的多为大陆籍老兵及家属。由此可以看出,回大陆探亲的人员中,早年被迫去台湾的大陆籍老兵人数最多,这也是来大陆台胞人口构成的一大特点。老兵返乡探亲是促使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的催化剂。多年来,返乡探亲呼声最高的是台湾大陆籍老兵。没有老兵的尽力争取,探亲之日不会来得这么快。老兵回大陆后,看到了大陆翻天覆地的巨变,体会到我党政策的温暖,对台湾广大同胞作宣传,这对国民党放弃“三不”,实现“三通”是有巨大影响的。

3.两岸人员交流的总体规模及其分析

表3 两岸人员往来比较概况

年 份 去台人数 来大陆人数 往来合计

198728-28

1988

381 430766 431147

1989 4838 530534 535372

1990 7520 925768 933288

1991 11074 9957141006788

1992 13134 11519901525124

1993 18343 15416281559971

1994 23562 11500001173562

1995 47176 12650001311176

资料来源:大陆地区人次是根据香港旅行社资料,大陆地区去台人次则来自台湾入出境管理局资料。

从表中可以看出,去台人数(y)与来大陆人数(x)线性相关, y=-10001.47363+4779.31689x,r[2]=0.8249,明两岸人员流动的数量的相关性比较强。同时两岸人员交往量逐年增加,y=99089.14844+168547.85938x, 由此预测:如果不出现大的政策性改变或其他大的外在因素的影响,2000年两岸人口往来数将达2458759人次。 目前两岸人口交往持续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海峡两岸亲缘关系是促进人口流迁的动因之一。截至1989年5月底,台湾地区人口已超过2000万人,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7%, 高山族占2%,余为回、蒙、满、维吾尔等民族。〔16〕 台湾汉族同胞多是从大陆迁入台湾,并且主要是来自福建。据统计,1985年台湾人口总数已达1900多万,其中汉族人口为1860万,汉族人口祖籍福建的达1500万,占80%左右。〔17〕闽南人是移居台湾的主体部分,生产、生活、文化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这些在台湾的“大陆人”,特别是老年人,大多有很强的归属感,希望回大陆寻根访祖,因此两岸人口的探亲往来成为目前海峡两岸人口交流的主体部分。

其次,台湾和大陆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大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并且有广阔的市场。而台湾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目前大批台商被吸引到大陆投资,使两岸的经济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掘,优化了资源的配置,这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据统计,至1995年底,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达3.3万家,合同台资336亿美元。以每家台资企业有三个台商估算,在祖国大陆的台商人数近10万。〔18〕

再次,祖国大陆的美好河山也吸引了大批台湾旅游者。30年的努力,不只台湾的经济成长迅速,人民也蓄积了一股富裕的经济能力,而亟欲往境外一新耳目。而祖国大陆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有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目前虽然台湾当局尚未开放民众到大陆旅游,但借探亲考察名义旅游者比比皆是。如《福建统计年鉴》(1990)中记载,1988年福建省接待台湾同胞人数为20.9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43.7 %,在1988年,接待台胞的人数就已经达到福建省国际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2.6%。

最后,两岸政策的放松也是两岸人口交往增多的原因之一。1979年中美建交,中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两岸关系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开始由过去的冷战对立向缓和松动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为了促进两岸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措施,鼓励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贸易、投资、考察等,并积极开展两岸的接触与对话,多次呼吁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以“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甚至还为民间私下交往提供方便。大陆沿海各省,尤其是在福建沿海所设的台胞渔民接待站和对台贸易公司,已成了福建与台湾中小商人进行小量贸易的基地。这当中,福建开放的三沙、平潭、莆田、惠安、同安、东山以及泉州的后渚、漳浦的旧镇等,为对台贸易港口,一直吸引着台湾大批商人。据统计,单1984 年, 从台湾到福建的船只达900多艘,人数有4000多,此后一直有增无减。〔19〕 台湾当局方面在促进两岸交流上虽然有所保留,但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1990年5月终止动员战乱,1992年9月通过施行“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及施行细则”,并据以拟定和采取各类开放措施,推进两岸交流。因此,海峡两岸人口的流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现阶段海峡两岸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海峡两岸人口流迁的发展,为台湾和大陆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据香港海关统计,1994 年两岸经香港转口贸易已达9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9%。1995年1月至11月累计已达104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6.8%。大陆已成为台湾仅次于美日之第三大贸易对象,而台湾则成为大陆的第四大贸易对象。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也从1987年的9.37亿美元激增到1995年的75.54亿美元。〔20〕 对台湾的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台湾对香港和大陆出口比重不断增加,与其对美国出口比重差距进一步下降,香港和大陆已连续四年成为台湾最大出超区。同时,由于大陆的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低廉,台湾在大陆生产产品的成本较低,还增强了其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对大陆而言,向台湾进口上升速度趋于平稳,对台出口增加速度加快,贸易商品结构继续得到改善。大陆对台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原料仍占重要地位,但工业原料与半成品增长较快。其中台资企业的产品返销约占一半,祖国大陆向台湾进口产品机电类属第一位,化纤原料和化工原料分属第二、第三。其中相当部分为台资企业的原材料进口,不过其所占比例与增长下降,显示台资企业就地采购原材料上升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整厂转移趋势。随着大量台资进入大陆的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也为大陆的经济腾飞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在学术交流方面,随着两岸交流的持续增加,文教交流的深广度也逐渐扩大。特点之一是,交流领域不断加宽。两岸在开展教育、体育、社科、科技、影视、卫生领域交流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展到新闻出版、宗教、旅游、金融、档案、税务、财会、航空、核能、法学等领域的交流。特点之二是,交流层次向纵深发展。许多领域里过去属于联谊或初探性的交流活动趋向经济、科技和一些专业领域较深的探讨与合作。文化方面则由文教交流之初的单纯文艺演出走向民族文化。文物展览、美术展览、作家互访、专家讲学等交流。特点之三,交流方式活泼多样。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赴台演出络绎不绝,祖国大陆图书展览首次在台举行,几万册图书吸引了广大的台湾民众;徐悲鸿画展更是在岛内受到普遍重视,无论参展人数或票房收入都开创了台湾历史博物馆建馆以来“最高记录”。〔21〕以上这些均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另外台湾两岸人口交流的增加也促进了两岸信件和电话量的增长。两岸信件的交流情况见表4,两岸电话的交流情况见表5。以1989、1993年的两岸人口交流总量(y),电话量(x[,1])、信件量(x[,2])作相关分析,得出y=-23374624+39.99874x[,1],r[2]=0.87622;y=6285715+1815498.5x[,2],r[2]=0.7733。由此可以看出两岸人口流量、电话量和信件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两岸人口交流规模的扩大,两岸的信件与电话交往量也逐步扩大。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两岸的人口交流目前已经使“三通”中的“通邮”基本实现,它将对“通航”和“通商”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海峡两岸人口交流的持续发展将为两岸的和平统一推波助澜。

表4

年份 198819891990 19911992

总件数 1982655 4683529 5663116 6127753 6561311

湾 成长率% - 136.2 20.9 8.2 7.2

寄 挂号信件--

- - -

往比重 --

- - -

总件数 2034984 6127164 7586429 9042374 11661303

陆 成长率% - 201.1 23.8 19.2 17.9

寄 挂号信件--

- - -

往比重% --

- - -

合 计 4017639 10810693 13249575 15170127 18223114

年份 199319941995

总件数 7104266 6887026 6714489

湾 成长率% 8.3 3.1 3.5

寄 挂号信件 188229 287080

326254

往比重 -

4.17 4.86

总件数 10298221 12224631 10943909

陆 成长率% 3.4 18.7 10.5

寄 挂号信件 176868

322234

297270

往比重% -2.63 2.72

合 计17402487 19111657 17658398

资料来源:《台湾年鉴》(1995—1996年),李登辉主编,1419页

表5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大 次数(a)767606 4408508 8025953 14305592 21168576

电 分钟(b)

2938639 16397167 26257083 47070841 67246664

台 平均(b/a) 3.8 3.7 3.3

3.3

3.2

台 次数(c) 72035 4421585 8719209

1620107 26790107

电 分钟(d)

3074102 13998565 26989763 50272151 81144874

大 平均(d/c) 4.2 3.2 3.1

3.1

3.1

资料来源:《台湾年鉴》(1995—1996年),李登辉主编,1419页

四、结论

本文从海峡两岸人口迁移与流动的源流与现状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台湾与大陆自远古时期就开始往来,海峡两岸人口迁移和流动渊源流长,尤其是自宋代以后,大陆向台湾的迁移大规模增加;

2.海峡两岸人口流迁在抗战胜利以后的1946—1949年,达到最高潮。由大陆迁往台湾的移民规模达200万人,约占当时台湾人口的1/4。这一时期的人口流迁对现阶段(1987年以来)人口流迁的规模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现阶段海峡两岸人口相互交流数量稳定,并呈较强的正相关,为今后的海峡两岸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通过对现阶段海峡两岸人口交流量与来往信件量以及电话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认为海峡两岸人口流迁数量的增加对两岸“通邮”乃至“三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标签:;  ;  ;  ;  ;  ;  ;  

海峡两岸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_台海时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