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0年粮食供求状况的粗略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状况论文,我国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郎先生1994年发表他对世界,特别是对中国未来粮食供求问题的预测性看法以后,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和政府决策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粮食供求矛盾将突出地表现在居民对粮食间接消费(即对由粮食转化成的肉禽蛋、酒类等的消费)的快速增长;放慢对粮食间接消费的增长速度,对解决或缓解我国未来的粮食供求矛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迫切性。
一 2000—2010年可能的粮食产量
粮食总产增长取决于两因素: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二是单产的增长。
1.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减少的趋势。1978年我国有耕地面积99389.5千公顷,1995年为94970.9千公顷(本文中的数据除注明出处的外,其余均引自《中国统计年鉴》或按其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1979—1995年间年均减少0.27%;其中1990年和1995年耕地面积都比上年有所回升,但1991—1995年间仍年均减少0.15%。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得更快,1980—1996年间年均减少0.36%,1991—1996年间年均减少0.19%。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
2.在不发生重大农业科技革命的条件下,粮食单产的增长也有限度。粮食单产的变化是一个复合变量。改革土地经营制度(如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增加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增加国家财政、信贷对农业的投入(以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加灌溉面积,减少成灾面积),推广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正确处理工农业产品比价和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来维护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等,都能提高粮食的单产。但是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使粮食单产获得持续的增长,则主要依靠重大农业科技革命的发生。
农业科技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现有的常规科技和以后逐渐发明和应用、增产效应较小(相对于重大科技而言)的一般性科技。另一类是周期相当长的、使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可被称为“绿色革命”的农业重大科技革命。可能发生新的重大农业科技革命就是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或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不过,基因工程当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它的实验产品费用太高,农业在近期内从改变基因的动物和农作物身上很难得到利益(参看《参考消息》1997年3月11 日第四版:《基因工程开辟农牧业新天地》)。以培养新作物品种来实现粮食高产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是从60年代中期起到70年代扩展到全世界(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开始使用现代科学实验室来培育新品种(参看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3页)。对我国来说,当前, “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水平”(湖南日报1996年3月28日第五版)。据此推测当前还处于实验阶段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2010年以前扩展到全世界的可能性不大,未必是一种妄测。而且基因工程也可能对人类有害。“没有一个科学家敢担保这种实验基因对人类健康无害”(《参考消息》1997年1月22 日第七版:《基因工程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基因工程的前景还不是很确定。因而我们也就不宜于把我国2010年时的粮食问题的预测建立在展望农业基因工程前景的基础之上。
3.2000—2010年可能的粮食产量。1996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193.3千公顷,粮食产量为48000万吨。假设到2010 年粮食播种面积按1991—1996年间的速度减少(年均速度减少0.19%),那么到2000、2005、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大约分别为111343千公顷、110289.3千公顷和109245.5千公顷;排除单产的增长,粮食总产分别约为47636.2万吨、 47185.4万吨和46738.8万吨。1996年按播种面积计算的粮食单产每亩约为285.2公斤;1985—1995 年间按播种面积计算的粮食单产增长率年均为1.48%,我们假定1997—2010年单产也按这一速度增长,那么,到2000、2005、2010年,粮食单产将分别约为302.5公斤、325.5公斤和350.3公斤。将播种面积的变化和单产的增长综合起来计算,到2000、2005 和2010年,粮食总产将分别约为50521.9万吨、53848.8万吨和57403 万吨。这里,对总产量的估算排除了影响单产因素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趋势;如果考虑到这种趋势的必然性,那么至少2005年和2010年能够达到的总产量比上面估算的产量还会要少一些。
二 2000—2010年可能的人口规模
在人均需求量不变的条件下,对粮食需求增长的预测就变成对人口增长的预测。现在我们来粗略预测一下我国到2010年时可能达到的人口数量。
从1977年起,我国的人口死亡率持续滞留在千分之六点几,所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取决于人口出生率。我国1991—1995年间的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1991年的19.68‰,最低的是1995年的17.12‰,这样就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12.98‰(1991年)—10.55‰(1995年)的区间。“八五”期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是70年代上半期人口出生率比前期降低的结果(1971—1975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在30.65‰—23.01‰的区间;而在这以前,我国人口出生率则在30‰以上)。70年代下半期,我国人口出生率又降低到19.91‰(1976年)—17.82‰(1979年;1980年略升到18.21‰)的区间,这将决定“九五” 期间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会比“八五”期间回升。但是如果计划生育工作有所放松,那末,在2001—2010年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回升。这是因为整个80年代(1984年除外)人口出生率比70年代下半期回升,回升到了20‰以上(其中1987年回升到了23.33‰); 这使得同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回升,除1983年、1984年在14‰以下以外,其余年份(1981—1982、1985—1990)在14‰以上和17‰以下。
“八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1.16%(1990、1995年年末人口分别为114333万和121121万)。我们假定1997—2010年间人口也按一定速度增长(这一假定对“九五”期间来说是可以实现的,其根据已如上述,而且199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10.42‰,但对于2001—2010 年期间来说,要实现这一假定,则要以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为前提)。1996年的年平均人口为121752万人。按上述假定的增长速度,到2000、2005和2010年,年平均人口将分别约为127500.4万人、135068.9万人和143086.8万人。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粮食高产的1979、1984、1990、1993、1995年,各年粮食供应总量(国内产量+净进口)分别为34282.45万吨、41453万吨、45413万吨、44865.8万吨和48528.8万吨;年平均人口分别为96900.5万人、103682.5万人、113518.5万人、117844万人和120485.5 万人;各年人均占有粮食为353.8公斤、399.8公斤、400公斤、380.7公斤和402.8公斤。我们取1984年和1990年的人均400公斤为标准,按上面估测的2000、2005、2010年各年的年平均人口来计算,该三年各年所需粮食总量分别约为51000.2万吨、54027.6万吨和57234.7万吨。 将该三年的粮食需求量与前面粗测的相同三年的国内粮食产量对比,产量少于需求量的数额分别约为478.3万吨、178.8万吨和-168.3万吨。这表明: 到2010年为止,如果我国能够达到我们前面粗测的产量,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6%或其以下,人均粮食需求量保持400公斤不增长, 那么,我国在粮食供求方面不会发生多大的困难(上面粗测的2000、2005年对粮食的净进口需要量478.3万吨和178.8万吨,同我国过去许多年份的粮食净进口量比起来,数额微不足道;我国1978—1984年、1987—1990年、1995年的各年粮食净进口量都远远超过478.3万吨;其中,1979—1983年、1989、1995年各年的粮食净进口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1981、1982、1995年净进口量分别为1355.14万吨、1486.57万吨和1867 万吨)。即使今后的粮食实际产量达不到前面粗测的产量(由于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的作用,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也不会造成粮食需求对粮食产量的很大差额(超过额)。
三 居民对粮食人均直接消费减少的趋势
居民对粮食的消费包括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两部分。直接消费部分是指城乡居民家庭生活用粮和饮食业用粮。间接消费主要是指畜牧业用粮和食品深加工用粮(如白酒、啤酒、饼干制造业用粮);在这一部分消费里,居民直接消费的是肉禽蛋、白酒、啤酒、饼干等,但最终消费的是粮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居民的食物结构会发生变化。在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之下的阶段,居民对粮食的人均直接消费量是上升的;达到一定人均收入水平之后,居民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就开始减少。如从1978年到198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包括饮食业用粮,下同)从195.46公斤逐年上升到252.67公斤;但从1987年起就开始无反复地下降,1987年下降到248.88公斤,到1992年下降到235.91公斤(农村居民直接消费粮食的下降要晚一些,他们人均消费的原粮从1978年的247.83公斤上升到1993年的266.02公斤;但从1994年起开始下降,1994年、1995年分别下降到260.56公斤和258.29公斤)。1987—1992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年均递减1.14%。假设能按这一递减速度来估测我国居民今后的直接用粮(这一推测的不可靠性在于1987—1992年这一时间序列太短),那么,到2000、2005和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直接用粮量将分别下降到215.23公斤、203.24公斤和191.92公斤。按前面估算的年平均人口计算,到2000、2005、2010年,我国人口直接消费的粮食总量约分别为27441.9万吨、27451.4万吨和27461.2万吨。
四 居民对粮食间接消费的快速增长及其可能造成的粮食供应缺口
确定居民对粮食的间接消费数量,不一定要根据居民消费的肉食数量、禽蛋数量、酒类数量、其他粮食深加工食品数量和每单位肉食、每单位禽蛋、每单位酒类、每单位其他深加工食品的粮食消耗系数来进行计算。而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即把一年的粮食总供应量(国内产量+净进口)减去居民直接消费的数量,剩下的部分就可被看成居民间接消费的粮食数量(虽然粮食总供应量中有一部分会用于储备,但这主要是对原有储备的更新;即使有储备增量,从其必要性这个角度来看,也可把它包含在“间接消费”之中)。
居民对粮食的间接消费,其变化趋势与直接消费相反,是一个增长的趋势。1986和1992年年平均人口分别为106679万人和116497万人;两年粮食总供应量分别为38982万吨和44076.8万吨;据此计算,两年人均占有粮食分别为365.41公斤和378.35公斤。将人均占有的粮食减去人均直接消费量(1986、1992年分别为252.67公斤和235.91公斤),1986、1992年人均间接消费的粮食分别为112.74公斤和142.44公斤。两年人均间接消费占直接、间接消费合计的比重分别为30.9%和37.6%。间接消费比重在1987—1992年间年均增长3.3%。同期内, 人均间接消费量年均增长4.0%。如果我们假定1993—2010年人均间接消费粮食也按年均4.0%的速度增长(这一假定的不可靠性也在于1987—1992年这一时间序列太短),那么,到2000、2005、2010年,我国居民对粮食的人均间接消费量分别约为194.94公斤、237.17公斤和288.56公斤。前面计算到2000、2005、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将为215.23公斤、203.24公斤、191.92公斤。上述三年,居民人均直接、间接消费的粮食合计量将分别为410.17公斤、440.41公斤和480.48公斤。该三年居民间接消费比重依次上升到47.5%、53.9%和60.1%。
将上面推算的该三年对粮食的人均直接、间接消费需求量乘上总人口数,得出三年的粮食需求总量约分别为52296.8万吨、59485.7万吨和68750.3万吨。将包含了直接、间接消费在内的可能的粮食需求总量同本文估算的2000、2005、2010年的国内粮食可能产量对比,三年的供求差额(需求超过供给的数额)分别为1774.9万吨、5636.9万吨和11347.3万吨。这些差额也就是在本文假定的居民对粮食的间接消费增长速度下,我国到2000、2005、2010年对粮食的净进口需要量。
如果本文的估算与未来的实际情况不是不着边际,那么我国的粮食供求情况到2000年还不会出现紧张的形势。因为估算的2000年的净进口额1774.9万吨并不是很大。在这之前,1995 年, 我国就净进口了粮食1867万吨;在更早的1981、1982年,我国也分别净进口了粮食1355.14万吨和1486.57万吨。
但是到2005和2010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到2005和2010年,世界粮食市场能否满足我国巨大的粮食净进口额,取决于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情况。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粮食生产数据是:1989年,全世界谷物总产188069.3万吨,1965—1989年间年均增长2.5%; 根茎植物为59682.9万吨(根茎植物主要是薯类,按每5公斤鲜薯折合1 公斤谷物,为11936.6万吨谷物—引者),1965—1989年间的年均增长 率为0.5%(见该报告第204页)。根据这些数据推算,1964年的谷物产量为79253.8万吨,根茎植物产量为50111.6万吨(折合为谷物为10022.3万吨),谷物加折合为谷物的根茎植物共为89276.1万吨;1989年谷物加折合为谷物的根茎植物为200005.9万吨;这样,1965—1989年间粮食总产年均增长率为2.33%。假设从1990到2010年世界粮食产量仍能维持年均增长2.33%的速度,那么到2005和2010年,世界粮食产量分别为289128.2万吨和324418.2万吨;扣除前面估算的我国产量(53848.8万吨 和57403万吨)后,分别为235279.4万吨和267015.2万吨。那时我国考 虑到居民对粮食间接消费需求所需要的粮食净进口量占扣除我国产量后的世界粮食产量的比例将分别为2.40%和4.25%。我国历史上粮食净进口占世界粮食产量的比例曾达到多大呢?1995年我国净进口粮食最多,为1867万吨;该年世界谷物加大豆产量(不包含薯类)共为201059.7万吨,扣除我国该年产量46661.8万吨后为154397.9万吨; 我国该年粮食净进口占扣除我国产量后的世界粮食产量的比例为1.21%(如果把薯类产量包含在世界粮食总产之内,这一比例还要小一些)。参照我国1995年粮食净进口占世界粮食产量的比例,2005年和2010年我国粮食净进口占扣除我国产量后的世界粮食产量的比例要达到2.40%和4.25%,恐怕是世界粮食市场所满足不了的。这样,如果我国居民对粮食的间接消费需求按1987—1992年间年均4%的速度增长,那末,到2005年左右, 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的满足就会遇到困难。
五 缓解我国未来粮食供求矛盾的对策
解决或缓解我国到2005年左右及其以后粮食总供求矛盾的措施不外乎以下四种:
1.千方百计扼制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居民建房要从保护耕地的要求出发做好规划,严格禁止乱占土地;乡镇企业要尽可能地集中在有发展前景的小城镇兴办和发展;要重新培植被工业建设、矿山建设、油田建设废弃了的土地;要大力开垦尚未开垦的宜农荒地;要严格禁止撂荒耕地。
2.努力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单产。这些措施包括: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增加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财政、信贷对农业投入占GDP 的比重,以增加灌溉面积、减少成灾面积;大力推广各种适用的农业科技;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综合治理和森林植被发展;切实通过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完善粮食购销体制和通过立法执法减轻农民负担来增加粮食和整个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
3.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切实控制人口增长。
4.抑制对粮食间接消费的快速增长。放慢或减少耗粮饲养业、耗粮饮料业的发展;大力开发草原资源,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渔业;加强对改变饮食习惯、食物结构意义的宣传,以期切实放慢居民对粮食间接消费的增长速度。
假设我们在1993—2010年间能将居民人均间接消费粮食的年均增长速度控制在3%及其以下,我国居民到2005和2010 年的人均间接粮食消费量将分别约为209.18公斤和242.49公斤;居民人均直接、间接消费粮食合计为412.43公斤和434.41公斤;按前面预测的人口计算,该两年我国粮食总需求将分别为55706.5万吨和62158.3万吨;按前面预测的粮食产量,该两年需求超过产量(也就是净进口需求量)分别为1857.7万吨和4755.3万吨。1857.7万吨的净进口量(2005年)还略少于1995年的净进口量,可以说不会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增加的影响。2010年虽然净进口可能增加到4755.3万吨,但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比净进口1亿吨以上所造成的的影响就要小多了。如果我们能将居民在1993—2010年间人均间接消费粮食的增长速度再下降到年均增长2.5%,那末到2010年,人均间接消费量只有222.16公斤;加上预测的人均直接消费量,合计为414.08公斤;再按预测的人口计算,粮食需求总量约为59249.4万吨;该需求总量只超过预测的产量1846.4万吨,比1995年的净进口 量还少,这对2010年的世界粮食市场将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了。所以,抑制对粮食间接消费的增长速度,对于解决我国今后的粮食供求矛盾,具有特殊重要和急迫的意义。
* 收稿日期:199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