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读《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风云变幻论文,不倒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社会主义是不会消灭的,这是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中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位世纪老人,这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面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和马克思主义处处于低潮时的沉重压力,以伟大的革命家的胸怀和高屋建瓴的气势,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战胜、对社会主义最终的必然胜利,怀着充分的信心。小平同志虽然与世长辞,但他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必胜的信仰,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许征帆教授的力作《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很好地体现了邓小平的这种精神。这本书从时代出发,牢牢把握住我们时代的特点和主旋律,对当前面临的围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有价值的深入的阐述。这是征帆同志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硕果,也是一个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执著的信仰和坚定的追求。
首先,作者在《时代话题初议》、《试论我们时代在20世纪发展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在时代风云变幻中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十月革命开辟的新时代在迂回行进》中,以时代问题为主线来展开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古往今来,关于时代的话题常常成为热门的话题,历史转折时期尤其如此。今日世界,东西两半球的学术论坛上,又掀起重新认识时代的浪潮”。作者对从各种视角来考察时代的论点,一一作了剖析,这对澄清人们关于时代的不正确看法很有帮助。作者还强调,考察时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者历来主张用郑重的、科学的态度去考察和识别时代,历来反对滥用时代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者谈时代,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历史大时代。有时论及大时代的某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称之为时代,这实际上是指历史时期。作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时代的原理、原则与本世纪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时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并且指出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并存竞争、联系制约、借鉴扬弃,在交错的运行中,在历史的检验抉择中,漫长艰辛地、迂回曲折地实现社会制度的新旧更迭。作者也充分考虑了二战以后50年来的惊人变化,但认为它并不构成一个时代,而是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大时代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作者多年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论述颇具说服力。
与时代问题密切联系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之点》、《略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章节中,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特征、内容、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都作了阐述,批评了“过时论”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认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作者敏锐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有深远影响的思潮,任何一个与自己时代息息相关的理论体系,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往往发生其本来面目被这样那样地加以扭曲或遮掩的问题”,“这种遭遇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历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也大大加重了按照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方法。
很显然,当前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原则分歧。有些人根本否认存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存在本来面目的马克思主义,即公认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按照西方解释学的方法,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称之为文本,认为各种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个人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的,因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种马克思主义学派都无权自命正统,自命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把另一学派称为非马克思主义或假马克思主义。在一个人看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在另一个人看来可以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反过来亦是如此。这实际上是一笔勾销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按照这些学者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问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征帆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和体系的有关论述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
应该承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弄清楚。这并不是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不知道,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对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不清楚,我们不少人往往以教条主义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之点》和《略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章节中,提出“正确判明马克思主义的根基,是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一再证明,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根基须臾不可离。只要是坚定地站在这个正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不因风云变幻而迷失方向,不因道路坎坷而犹豫彷徨。这样,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威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而理论本身也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的检验、磨炼和培育中,逐步实现更新、充实、完善和发展”。所以作者在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同时,提出要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要以现存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要善于指明如何将这些基本原理应用于本国实际,只有这样,让群众通过亲身实践去运用、检验,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时代面对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者从历史和现实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阐述。
作者对社会主义历史有过深入研究。他在《社会主义论库》一书前言中,对社会主义开创的历史作了有价值的论述。特别是对早期的乌托邦主义和无产阶级先驱的历史关系、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新旧世界相互关系的空想描写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线,有助于反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说成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书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线问题也有许多富于启发性的见解。
作者还着重考察了社会主义的实际运动。其中特别是对十月革命的伟大功绩做了充分肯定。在《十月革命开辟的新时代在迂回行进》中,对多种贬低十月革命意义的观点作了反驳。作者指出,“1917年11月7日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震动了全球,引发了世界规模的不同的反响。从此,七十多年来,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的争论绵延不断,于今尤烈。”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强调“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俄国的新天地,十月革命开拓了人类争取解放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是当前的一大热点。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借此否定十月革命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有人问,苏联解体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如果说这么大的事件是偶然的,令人无法理解。如果说是必然的,这说明十月革命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是完全白费的不必要的。俄国无法通过“卡夫丁峡谷”。这种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的抽象争论背后,包含着对十月革命的否定和领袖人物责任的开脱。
应该说,苏联的解体,既有偶然的方面又有必然的方面。从苏联并不是注定复辟看,它有偶然性,如果领导者坚持正确路线,是完全可避免的。可一旦沿着错误路线走下去,到无可挽回时,它又转变为必然的。
社会必然性,并不是预定的,并不是存在于人的实践之前之外的一种抽象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实践中并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苏联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只是可能性,如果不调整原体制中存在的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有可能激化矛盾而导致政权的丧失,但如果处理得好也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然而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就沿着一条错误的道路前进。开始是大反斯大林,全盘否定苏联的历史,后来的几届继任者,在经济上没有调整已经出现的原有体制的矛盾,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继续放任自流,各种各样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苏联流行。人民的思想已经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推行私有化,在政治上推行多党化,在意识形态上推行多元化,其结果只能是苏联的解体和复辟。可见,苏联解体的必然性是从赫鲁晓夫开始,在苏联的实践中一步步形成的,最后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
不错,俄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在苏东受到严重挫折。可任何人都不能说,社会主义从此就失败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批驳了这种观点,说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征帆教授在《历史再次提醒人民: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中,充分论述了小平同志的思想。他从巴黎公社革命以来的一百多年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中,从苏东事件中,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以高昂的笔调,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未来。
作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在他的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经验,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课程改革问题,都发表了有益的见解。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得到创造性发展。可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各种困惑。有极少数人甚至用种种错误理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可以肯定,征帆同志的著作在当前情况下的出版,对于用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教育我们的青年无疑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标签:十月革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