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从人口老龄化验趋势看我国老年消费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龄论文,看我论文,不可忽视论文,消费市场论文,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市场规模=人口+购买力+购买意愿。市场规模的这三个要素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决定市场的规模和容量。
从市场规模的三要素出发来观察与分析我国老年消费市场,不难看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容量相当可观。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来说,老年消费市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分市场。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年消费市场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的人口状况。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05亿,占总人口的8.85%,1994年底已达到1.1697亿,占9.76%。从1990年到1994年的四年中,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7%,不仅远远超过我国同期总人口的1.19%的年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世界老年人口的年均2.4%的平均增长速度。199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跃居1.2亿,占总人口比重达9.8%。预计,到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至1.32亿,占总人口10%,而到2050年,将达到4亿,届时,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一个家庭有12位老人的现象将比比皆是。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老龄化状况,那么, 这一状况显得更为突出。到1993年底,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辽宁、山东、广东、四川、河北等十个省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据统计,到1995年底,上海市的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17.4%,北京市达12.56%,江苏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8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9%。由此看来,就我国整体而言,老龄化社会虽然还未到来,但就局部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状况已相当突出。我国目前人口已自东向西老化,且速度越来越快,不久将席卷全国。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表明,一个基数庞大的老年消费人群正在形成,它必然使老年消费需求量绝对地增加,使老年消费市场潜在规模急剧扩大。我国的企业应该密切注意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消费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影响,研究开发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
二、老年人口购买力与老年消费市场
首先,就老年人口的购买力现状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4.5%,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大多依靠退休金生活,农村老年人大多依靠家庭成员(包括子女)提供经济保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的生活收入也会较稳定地提高。据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课题项目——1992—1994年北京市老年人生活变化的调查,以1992年与1994年两次调查的前一年的实际月平均收入为指标,67.3%的老年人收入较前次调查增加,16.4%无变化,16.3%下降,其中,城市老年人的年收入由1991年的2783元增加到1994年的4445元,农村老年人的年收入由1991年的760元增加到1993年的1046元。
其次,就老年人口购买力的发展趋势看。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建立起适应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并对基本养老金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预计2000年,基本养老保险将覆盖全国城镇各类企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将在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中普遍建立,一个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通过改革而走向完善。在农村,我国正在积极发展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在发扬家庭养老传统的同时,将老年人生活费来源从主要由子女分担变为主要由本人承担,由政府制定政策,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引导农村劳动者将其一部分收入积累起来用于老年的消费。经过几年的试点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建立起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从空间与时间上较好地调节各个经济群体与各代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状况,使得老年人的购买力保持稳定并有所增长。
再次,与在职的中青年人口相比,我国老年人口由于子女的成年与自立,抚养下一代的负担较轻,虽然其经济收入较低,但其中较大一部分能够用于消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提高了老年人口消费市场的购买力水平,相对缩小了老年人口消费市场与中青年人口消费市场的购买力差距。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虽然购买力水平不高,但它是一个购买力能保持稳定,并随经济的发展稳中有升的消费市场。
三、老年人口购买意愿与老年消费市场
1、许多老年消费者的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不断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如许多老年人不再象前辈那样,只管填饱肚子,而是更多地按照营养要求安排饮食,甚至追求饮食文化;不再身着多年不改的灰、黑、蓝色调,而是追求面料新、款式新、色调明快的服装;不再过多地被繁重的家务与子孙拖累,而是购置现代化家庭设施,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各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活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些无疑都增强了他们的购买意愿。
2、许多老年消费者具有强烈的补偿性消费愿望。有许多老年消费者在自己退出工作岗位与子女成家立业后,没有过多的工作负担与家庭、经济负担,产生了强烈的补偿性消费愿望,希望在人生的后一阶段弥补以前由于工作、经济负担重而未满足的消费愿望,他们在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等方面与中青年消费者有同样强烈的消费愿望。
3、老年消费者的消费惯性强。老年消费者对各类商品的消费一般都有比较稳定的消费兴趣和消费习惯,一旦消费某种商品,一般不愿轻易改变其消费习惯。由于这种消费惯性,使老年消费者能够保持对许多商品的强烈的消费愿望。
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特征,一是在老年人口的全部商品消费中,食品、医疗、保健用品的消费占有较大的比例,且各类商品的需求结构也均有其特点;二是在老年人口的商品消费中,经济实惠、便利性强、销售服务良好的商品更受欢迎;三是在老年人口的全部消费中,对各类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
我国目前市场上的商品结构不符合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不符合目前老年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与儿童、中青年消费市场相比,老年消费市场产品总供给量不足,更表现在已提供给老年消费市场的产品不符合老年市场需求结构特征。例如:符合老年人需求特点的食品、服装及其它用品极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比他们所希望的相差甚远,城市老年人口活动场所太少,完全不能适合老年人口增多的需要。
我国目前市场上的商品结构不符合老年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特征,还集中表现在老年人口迫切需要的各类服务不足。据北京市老年学会调查,目前老年人对各类服务的需求情况如下表:
服务类型 已接受服务 需要服务
入户家务料理 3.2% 18.7%
志愿者服务1.8% 26.2%
老年应急服务 4.0% 45.1%
传授保健知识 9.3% 36.8%
热线咨询电话 0.8% 17.4%
老年人饭桌(盒饭)0.7% 13.9%
家庭病床 14.6%42.4%
老龄优待证39.7%46.5%
托老所0.5% 18.9%
定期检查 27.6%57.8%
由上表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上述各项服务的需求程度很高,但实际上仅有很少的人得到此类服务。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老年服务行业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对老年人口的服务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老年人的大量需求无法满足,不仅影响到老年人安度晚年,也难解一线生产与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发展老年各类服务行业势在必行。企业应该看到这种状况,根据老年市场需求结构特征来调整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开发出潜在规模巨大的老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