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集团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众多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化经营的决策显得特别重要。作者根据我国企业集团的特点,指出了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模式选择。
关键词 企业集团 无形资产 国际市场
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是指“以一定实力的工业企业集团为基础,以谋取全球范围内最大利润和建立跨国公司为发展目标,利用全球资源、资金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料供应、生产、销售和利润分配,实现人才、资金、原料、利润的最佳配置和分配的一种经营方式。”国际化经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核:1、在海外有一定数目(例如6个)企业,并能对这些海外企业实行有效控制;2、海外企业经营业绩须达到一定标准,资产额、销售额、效益额、从业人员应占企业各项总额的一定比重(例如25%);3、企业集团经营应实行全球战略,综合运筹,寻求资源配置最优化,全球利润最大化;4、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应达到一定标准(例如一亿美元)。依此定义和条件,我国目前真正算得上“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还不多,与世界大的企业集团相比,我国的企业集团无论是在规模、技术、资金,还是在人员素质、信息、产品上都相距甚远,大多数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仍处于“以国内生产为主,兼营与自身产品有关的进口贸易,少量的海外投资”的阶段,只有少数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目前我国企业集团海外投资总额,仅仅占全世界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左右,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很不协调。
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使自己的经营范围超越国界,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众多的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显得特别重要。企业集团须对自己的经营实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并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本集团所要进入的那部分国际市场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计划,甚至重新设计进入模式。因此,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是一个动态决策过程。
(一)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战略模式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有两条道路:其一,在本国生产产品然后向既定目标市场出口;其二,向目标市场输送技术、资金、工艺及管理,直接地或采取联合方式运用当地资金生产产品。对于那些以“服务”为最终产品的企业集团,则必须走第二条道路。在实践中,进入方式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
1、出口进入模式。
出口进入模式是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最常见、也是最早使用的模式,是指企业集团在国内生产产品,然后出口到国外市场。这种模式又有直接出口、非直接出口之分。直接出口是通过目标市场地区的中间商来出口产品,这些中间商包括代理商或经销商和企业集团在外国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非直接出口,则是企业集团通过本国中间商来出口产品。各种出口类型的结构如下:
图一 通过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示意图
非直接出口由于要通过国内的中间商,不能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因而无法直接感受国际市场对集团产品的反应,信息不灵,产品的成本增加,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获得,企业集团很容易受本国中间商的控制……,因而弊端较多。内地一些企业或企业集团依旧沿袭着这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它们不熟悉国际市场行情,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国际市场信息,缺乏通晓国际贸易的人才,外贸权限受限制等。直接出口则为制造业企业集团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部分或全部地控制出口产品的价格、销售、服务等,更多更快地了解国际市场对产品的反应,使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开发出口产品系列,增加了企业集团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更好地保护了集团的商标、专利、信誉和其他无形资产。因此直接出口更受企业集团的偏爱。
2、合同进入模式。
合同进入模式,是一个企业集团与目标市场地区的企业之间,在转让技术、工艺等方面订立的长期、非投资性的合作合同。它与出口进入模式的区别是,它输出的是技术和工艺;它与投资进入模式的区别是,它不对目标市场地区投资。合同进入模式包括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建筑工程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生产协议等。其中许可证贸易是合同进入模式的主要形式。
国际许可证贸易,是国内企业集团(许可者)将它们的无形资产(专利、贸易机密、技术诀窍、注册商标、信誉)出售,向外国企业(许可证持证人)换取特许权或其它形式的支付。许可证贸易的优点十分明显:可以克服目标市场的进口壁垒,诸如增加关税或减少配额等,较之资本投入减少了政治、经济上的风险,用已落后的技术去换回经济增长的效益,保护了集团在目标市场地区的专利和注册商标。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许可证贸易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主要方式。
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作为许可证的持证人,在许可证贸易中获取了大量的国际先进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通过补偿又带动了相关产品的出口。虽然企业集团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但大部分企业集团在某些领域或项目上的技术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有能力作为许可者参与国际许可证贸易,即便是一般技术水平的项目,也可以鼓起勇气大胆地作为许可者参与国际许可贸易。
国际间技术产品一般诞生在技术先进国家,然后依次向技术次先进国家、技术落后国家转移。因此,一般国际技术水平的企业集团,仍可能作为许可者同技术落后国家的企业开展国际许可证贸易。
3、投资进入模式
投资进入模式,是反映企业集团通过在国外的投资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在目标市场地区独资新建、兼并企业。另一种在目标市场地区与其它企业合资新建、兼并企业。投资进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生产低成本的制成品,向当地市场渗透。投资进入模式可以减少企业集团在目标市场地区在“关税”、“进出口配额”等方面的麻烦,利用当地资源,扩大产品在当地的供应能力,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更及时的售后服务,直接感受当地市场对产品的反映。同时,投资进入的启动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而且直接受国际间政治关系的影响。它要求企业集团拥有大量的资金、技术及其它各项资源,并且对市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对手等有充分的调查和论证。这种集“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于一身的投资进入模式,在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决策与实施
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要比国内发展战略复杂得多。当企业集团克服了对国际市场的畏惧心理,并在最初的国际化经营中获取了满意的收益后,进一步的国际化经营就成为无法抑制的冲动,即使早期的国际化经营失败,也会促使集团开辟新的途径去征服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努力实现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与实施的基本步骤我们认为应当是:
1、确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项目
企业集团通过对国际市场的筛分,确定一部分作为适合本集团发展的国际市场,然后再依据这部分国际市场结构部分需求的变化、集团本身的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和各种资源供给情况,从众多的候选项目中确定少数几个能开辟并能占领这部分国际市场结构部分的项目。一般来说多数企业集团的主导产品或项目都应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和市场占有率,那就应以这部分项目为“先导”,带动集团其它项目全面“走向国际市场”,这是集团国际化经营可供选择的一条捷径。
2、确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模式
对于不同的企业集团、不同的国际市场、不同的项目而言,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许可证)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各有所长。如何寻找一个“风险小、收益高”的模式是每个企业集团都面临的问题。“风险”除了来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外,主要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这包括政治风险(如国际关系变化、合作方的政局动荡等)、经理风险(如国际税收、进出口限制、价格、劳资关系等)、转移风险(如汇率、技术转移费、国际间利息水平差异、资本返回限制等)。“国际市场打入模式比较矩阵”为企业集团确定模式提供了一个简单方法:
通过对各种模式的投资、销售额、成本、售价、利润、市场占有率、可控性、风险及其他有关方面进行逐项评定,依次给出评分,再求得各种模式的综合评分,综合评分高的模式即为首先应当考虑的选择模式。需要提出:有些模式的综合平分较低,但有利于推动集团相关项目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集团的长远目标的实现,这类模式也是值得考虑的。
3、进入战略的实施
依据我国企业集团的实际经验和国际贸易贯例,企业集团在实施进入战略的阶段,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出口进入模式要求企业集团提供详尽的出口交易单据(证明文件),单据已被看作一种非关税壁垒。这些单据主要包括:购货订单、信用证、保险单、装箱单、提单等。依《1990年国际贸易条件解释通例》确定结算安排。最后,依合同要求组织出口。
合同进入模式要求,在取得“专利保护”的基础上,正确地分析预期内的成本和收益状况,在确认有满意的收益之后,选择被许可人通过谈判签订“许可证贸易合同”。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被许可的工业产权定义、使用条件、补偿和争议的解决,以及有关合同实施的具体条款。
投资进入模式,首先要求评估投资地区的政治风险,确保投资不因其投资地区的政治状况和政府政策延续的不确定性而失败。其次是评估投资项目的获利能力,包括分析市场因素、生产因素、劳动力及劳资关系因素、税收因素等。在确认投资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后,选择满意的投资形式——新建、兼并或合资办企业,最后落实投资资金到位。
标签:国际市场论文; 技术合同论文; 进入国际市场模式论文; 合同管理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