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初级指挥院校装备运用类课程建设浅探论文

军队初级指挥院校装备运用类课程建设浅探论文

军队初级指挥院校装备运用类课程建设浅探

陆军装甲兵学院兵器与控制系 宋 超 王 磊

摘要: 军队初级指挥院校应明确装备运用类课程的基本要求,科学设置和动态更新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小班化”为主要模式,依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创新装备运用类课程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搭建装备运用类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平台,深入探索提升装备运用类课程信息化水平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初级指挥院校 装备运用类 课程建设

近年来,军队初级指挥院校在装备运用类课程中坚持“着眼需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教学思路,以装备的操作使用为重点,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员队伍结构,突出教学保障能力建设,学员装备运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但也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于部队装备发展、“教员教、学员听、上大课”的组织形式没有彻底改变、教学条件水平低、考核评价落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装备运用类课程的相关建设。

按照“山东客栈”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从建筑样式、空间布局、装饰风格、庭院绿化、休闲功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农村庭院建设,建成一批主题鲜明、生态良好、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葫芦文化主题客栈,为游客提供新颖别致、温馨舒适的旅游住宿体验。

一、构建完善的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内容必须适应部队装备发展需求。

1.明确装备运用类课程的基本要求。一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课程内容应当把一般科技知识与高新科技知识相结合,把传统的装备技能训练与信息化装备技能训练相结合。二要围绕学员的能力生成设置课程内容。必须充分体现装备的操作性,不能将装备教材编成装备说明书。三要扩展课程的实战应用。装备运用类课程不能就装备讲装备,要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发挥装备的最大效能。

2.科学设置装备运用类课程内容。按照“五个贴近”要求,科学设置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内容。一是突出针对性。各院校应突出自身专业特色,避免出现与通用课程重复的现象。二是突出需求性。应系统考虑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岗位和拟晋升岗位的任职需求,科学确定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操作性。应以装备的操作使用为重点,使学员能够熟练操作第一任职岗位的各种装备、指挥信息系统及其他装备的综合应用。

1.理论学习阶段应采用“精讲、串讲相结合”的方式讲授。采取教员“包班”的形式,合理利用实物、多媒体和模拟器材等多种教学手段和设备。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综合使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内容精讲,非重点内容串讲,使学员始终围绕教学重点进行学习和钻研。

二、创新装备运用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当ρp>ρt,且冲击速度足够高时,在销蚀侵彻过程中,弹体形成的销蚀碎片将沿中轴线向前运动并且继续侵彻靶体。图2给出了弹体以冲击速度v0撞击靶体时,弹体向后抛射的销蚀碎片形成的圆管二次侵彻靶体的示意图。此时,弹体已完全销蚀。

3.动态更新装备教学内容。装备的快速更新决定了装备运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持动态更新。一方面,要不断跟踪装备发展前沿,通过到其他院校、部队进行调研等方式,了解掌握部队装备的新信息、新动态。另一方面,要紧跟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及时将新装备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做到因时、因装、因地、因人制宜,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动态更新。

2.实习阶段应采取“分组精练、逐一指导”的方式组织。实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消化巩固理论知识并建立装备操作的感性认识,形成装备基本操作技能。这一阶段应将一个教学班分成3~4个小组,采用主课教员“包班”、辅课教员“包组”的形式组织,教员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每个学员完成实习和操作,促使学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形成。

3.加强课程专业网络建设。利用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院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建立虚拟教学网络可以解决实际装备不足带来的专业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装备运用类课程应在现有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贴近装备发展前沿,以专业教室(实验室)为基础,以训练模拟系统及相关网络课程、数据库系统和教学保障系统为支撑,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满足院校教学训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

装备类课程教学评价考核,是评估专业教学训练水平的基本依据,构建时必须紧贴作战需要,紧密结合部队装备发展,贴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满足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评估需要。

三、完善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条件建设

4.构建新型综合性训练场。实践性教学比重的增加,对教学条件的需求产生了深刻影响。应借鉴军内大型综合性训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按照基地化建设标准、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下大力整合院校在电磁频谱管理、数据链、联合战术通信系统、一体化指挥平台等专业方面的教学资源,以综合训练场为主,建成集导调监控、战场仿真、综合保障、场地管理“四位一体”,符合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要求的新型综合性训练场,构建实战化训练环境。

1.抓紧各类装备配套教材建设。由于课程调整,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实践课比重的增加,特别是重点教学装备的变化导致教学内容发生重大变化,使已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做相应的修订甚至重新编写。除了完成装备构造原理、装备运用、战术理论和战术实践等配套教材的建设外,还必须组织编写指导书、战例、案例和想定,为进行战例分析、案例教学和想定作业提供支撑。

2.优化专业教室(实验室)体系结构。专业教室(实验室)作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主阵地,在促使学员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任务的要求,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与部队装备和装备发展配套的教材、实验设备、装备和实验场地条件,但同时相关专业基础教学的实验室建设也要同步进行。军械专业概论课程专业基础实验室可根据航空军械维修专业学员的具体需求进行建设。

装备运用类课程实践特色鲜明,为加大操作训练比重,提高学员个体对教学资源的占有率,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时,应以“小班化”为主要模式,并依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3.基础训练阶段应采取“加大力度、循序渐进”的方式组织。基础训练是装备运用能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重在单项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巩固。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该阶段的训练力度,通常应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一项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原则安排训练内容,达到规定的技能水平要求后再转入下一技能训练。

我们对化合物1的热性质进行了分析。从热分析曲线可以看出,化合物表现为两步失重,第一步,155-206℃,失重约为6.21%(理论值 7.5%),归属为3分子水的失去。第二步,在206到340℃ 范围内失重约36.7%,相当于1个单纯配体oba的失去,理论值为36.25%。

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对相关的条件保障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对教学保障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实现由以学科专业教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器材保障为重点,向以模拟教室建设、网络教学和装备保障为重点转变。此外,还应加大运用仿真技术、模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资金投入建设专业实验室,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评价考核

4.应用训练阶段应采取“整体训练、综合运用”的方式组织。应用训练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单个技能向装备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教学应注重整体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和多专业的协同综合练习。增加学员训练的时间和频率,采用重复训练、强化训练等方法,促使学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起来,基本技能“串”起来,单项技能“合”起来,专业技能“联”起来,提高学员装备运用能力。

1)Φ+(τ)=G(τ)Φ-(τ)+g(τ),τ∈Τ,其中G(τ),g(τ)∈H于Γ,又G(τ)≠0;

1.围绕实战构建考评内容和标准。实战是检验军事训练质量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院校教育训练的基本遵循。应根据院校不同的教学班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区分考评内容和标准,着眼作战样式的变化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要求拓展评估内容,实现从学员个体技能评估向院校课程整体教学能力评估转变,真正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评估装备运用类课程考核是否“面向实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确实能够促进教学训练质量提高;二是通过此标准,能把教学中的各因素联结起来,把教学的单个要素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在所有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中,只有实战标准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因此,只有围绕实战需要组织评估,用实战的标准全面、真实地检验和评估装备运用类课程实战化教学训练质量,查找出教学训练与实战存在的差距,贯彻“练为战”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装备运用类教学训练工作,切实提高训练质量。

对于支柱式起落架,缓冲系统的下部由活塞杆、刹车装置和机轮组成,其中刹车装置和机轮的质量等效在活塞杆的机轮轴中心。以活塞杆为受力分析对象,其上端主要承受来自于缓冲系统的轴向力和来自于外筒的支反力,支反力垂直于缓冲系统轴向;其下端主要承受来自于轮胎的垂向、航向和侧向力,受力分析见图2。

2.采取科学的教学考核组织形式。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准确反映学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的熟练程度,课程教学的效果应该定位在学员是否掌握了装备的基本知识,是否形成了装备的操作使用能力,是否适应部队任职岗位对其专业技术素质的需求。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改变以往在评价时重理论、轻实际,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一张考卷定终生”的现象。减少理论知识考核比重,增加实践应用针对性强的试题。改变实践训练课考核内容零散的现状,对学员装备运用能力进行整体系统考核,准确反映学员实际具有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整体课目的考核,可以使学员从评价结果中准确掌握自己与未来岗位要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和弥补;可以让部队用人单位准确掌握毕业学员的真实能力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使用;可以让院校从评价结果中准确掌握毕业学员能力素质与部队岗位需求之间的真实差距,从而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利于后续的人才培养。

3.规范教学考核实施程序。要结合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的各项指标要求,建立健全装备运用类课程教学评估的法规制度。科学的教学评估法规,是实施评估的刚性保证,以立法的形式对训练评估“评什么、由谁评、怎样评”等问题做出规范,保证课程教学评估在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下顺畅运行;建立权威的教学训练评估机构,教学训练评估机构是实施评估的组织保证;建立评估监察机制,教学训练评估的复杂性,需要对评估的过程及结果有一个真实的反馈,构建科学的教学训练评估监察机制,不仅可以监督评估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还能对评估工作的成效进行判断,这既是确保评估公平公正、真实有效的补充,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估工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 武,王 英.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中国军事教育,2012

[2]王江燕.装备课程建设向实战贴近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

[3]童忠诚.基于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的装备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军事电子教育,2016

[4]王晓卫,赵 阳,李春虹.军械专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陆军航空兵学院学报,2016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17-0114

作者简介: 宋超,陆军装甲兵学院兵器与控制系武器运用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装甲装备武器运用;王磊,陆军装甲兵学院教保处场地保障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装甲装备运用的教学保障

标签:;  ;  ;  ;  

军队初级指挥院校装备运用类课程建设浅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