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的教科书_牛顿论文

不可靠的教科书_牛顿论文

不“靠谱”的教科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迪生7岁的时候利用镜子反光,使妈妈的手术得以进行——如果你没有把小学语文课上的分分钟浪费在传纸条、和同桌掐架上的话,那么相信上面的故事你会有印象。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竟然找不到任何英文资料记载此事。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某中学听课时,发现了地理课本上华北地区划分的错误;退休教师商某在辅导孙女功课时察觉,数学书上有一道题出的不对;众多网友发现,高中时历史课本上的插图,秦始皇、光武帝、唐玄宗等等居然玩起了穿越,撞了脸了……

不同身份、年龄的人,不断发现教科书里犯的错,让人有点吃惊。但其实想想也很正常——课本也是人编的,是人就会犯错误。不小心犯的错可以原谅,但如果是故意编造、扭曲事实的话,就太不厚道了——毕竟教科书是形成一代人知识背景的重要元素。下面来看看我们被哪些教科书里的故事忽悠了——

牛顿同志和苹果的故事:关于牛顿和他的苹果是伏尔泰编的,据说他是听牛顿的侄女说的,但是牛顿所有手稿里从没提到过那只神奇的苹果。

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华盛顿和他老爸的樱桃树是美国某出版商编写的儿童文学故事,结果被我们收进课本当真事了。

瓦特看见水壶烧开产生灵感,发明蒸汽机:蒸汽机在瓦特出生前就有,他不过是改良而已。至于为什么人们还喜欢编进烧水壶这个元素呢?答案很简单,你想想柯南是怎么破案的就明白了。

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不知多少学子在深夜苦读时受到这句话的激励,心中又燃起了奋斗的小火苗。其实,这又是一个自作多情的典型,因为它的原话是: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但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好嘛,又被忽悠了这么多年……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为什么我们的课本要骗人?我想,编造故事的“小说家”以及编课本的编辑出发点应该是好的,也许想要传播一下“从小就要有创造力”“勤能补拙”等等美好的理念。为了这个愿望,他们不惜造假,欺骗群众。当然也可能是以讹传讹,但编教材这么重要的工作,不经考证就向几代、十几亿儿童传播,未免也太不敬业了点。

孟老夫子很早之前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管当时他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说的,这句话还真挺适用于我们对待课本的态度。

最后说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例子:在宇宙飞船上,能用肉眼辨认出中国的万里长城,就像一条蜿蜒的龙。这样的话当然能平添不少的民族自豪感,可不幸的是,平均宽度不足10米的长城,在20公里之外就看不清了,从太空望下来,就像从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哪里还能像条龙?

其实,比起受骗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中国历史难道真的这么没货吗,要搞个假故事出来自豪?我们心里难道真的这么没底吗,要听个假故事来打气?

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依靠虚假的东西来励志奋进,一个真正自信伟大的民族,能放得下失败,提得起信心。而我们,也会勇敢地翻过挫折和荆棘,将梦想照进现实。

标签:;  

不可靠的教科书_牛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