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的普适性及其局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税法论文,性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税法能否得到普遍适用,直接关系到其调整目标的有效实现,其中蕴含的一个需要深入研 究的问题,就是税法的普适性问题。(注:对于法律的普适性问题,已有一些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并对一些主张绝对普适的理念 进行过批评,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是强调所谓“绝对普适”,而是更关 注具体的税法在适用上是否应具有普遍性,以及能否做到普遍适用的问题。)税法的普适性(Universality),作为税法理论上的一 个重要问题,其原理和原则对于评价和完善一国的税制,分析和解决税法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普适性,就像对现代性一样,人们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既有一般的偏于否定的看法 ,也有具体的侧重于肯定的观点。这些认识差异,主要缘于人们对于“普适性”的理解的不 同。根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将着重探讨,税法普适性的法理基础及其现实体现,从而 说明是否要区分“局部普适”和“一般普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税法的普 适性存在哪些局限,并对这些局限作出分析和评判。
一、对税法普适性的认识
一般认为,法律的普适性其实就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尽管绝对 的普适性不存在,但一项有效的制度必须具备相对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应具备三个方面的 特征,即普遍性、确定性和开放性。其中,普遍性或称一般性,按照哈耶克的说法,就是指 制度应“适用于未知的、数目无法确定的个人和情境”;(注: F.A.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vol.1,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p .50.)
而确定性,则强调制度必须是可 以被认识的,是一般人容易清晰地认知和辨识的,因此各种秘而不宣的“内部文件”或含糊 、多变的规定都不符合确定性的要求;此外,开放性是指制度应当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以使 主体可以通过创新行动来对新环境作出反应和调适。(注: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页1 48。)普适性的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实际 上也是在保障制度的有效性方面应当遵循的准则。
在普适性的上述三个特征中,普遍性是最为基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适性也可看作“ 普遍适用性”的简称,其核心要求是制度适用上的普遍性。而确定性和开放性更主要地是从 制度的形成上而言的,或者说是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对立法提出的要求。它们对于立法如何做 到简明扼要、疏而不漏更重要,是对制度适用的普遍性的保障。因为制度只有在内容上是确 定的,才能真正实现在实质上的普遍适用;制度只有是开放的,才能顺应时势的变化作出相 应的调适,才能更广泛、更持久、更稳定地得到普遍适用。
普适性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制度适用的公正性,关系到对相关主体的普 遍 和平等适用。如果违背普适性原理确立各项准则,就会削弱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从而会提高 奉行费用,降低社会的整体福利,影响社会公共利益。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强调税法的普 适性,及其重要价值。
普适性对于各类制度的形成和适用都有重要意义,这在税法上体现得更为突出。但由于相 关的探讨微乎其微,因而有必要先对税法普适性产生的法理基础问题予以简要分析,并考察 普适性原理在现实的税法制度上的具体体现,这样,才能对税法的普适性问题有一个基本的 认识,以便进一步分析我国税法在普适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局限。
(一)税法普适性的法理基础
普适性对于各类制度都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对税法更重要?这是研究税法的普适性问题时 首先 要面对的问题。对此,有必要从税法上的基本权利保护,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类基本原则的 角度,来探寻税法普适性存续的法理基础。
税法关乎国民的财产权、工作权等基本权利,(注:税款的征收主要通过税法的适用来实现,而征税本身则是对国民财产权的一种侵犯。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征税还会侵害国民的工作权,或者认为税款的征收关系到人民的生存权。这些观点都强调现代税法对私法主体的适用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行的影响。)影响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和自由竞争,从 而会在总体上影响经济和社会运行,以及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的保障等问题,故税收立法必 须谨慎从事,力求周全,而不能随意和轻率。为此,许多国家都确立和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并在具体的立法领域实行“法律保留”和“议会保留”原则,(注:法律保留原则和议会保留原则,作为税收法定原则的体现和保障,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和加强,是否仍然要固守议会保留原则,又成了需要探讨的新问题。)以力求确保税法的安定性、 妥当性和可预测性,确保国民的信赖利益和基本人权,同时,也确保基本的税收法制的统一 。
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制的统一至为重要,因为它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密切相关,直接关 系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注:在经济层面存在的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等多种二元结构,在客观上可能会带来法律适用的不统一,从而可能会影响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为此,必须通过法律(包括税法)的调整,来使其具备基本的公平竞争的外部条件(这是应由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物品)。其实,国际层面的GATT及WTO等已经为此作出了很多努力,一国政府更应为此而尽力。)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当某个国家是一个政治上、社 会 上、尤其是经济上的整体时,它必定要求最低限度的法制统一。在一个法制支离破碎的国家 ,不可能形成现代经济。在美国,没有最低限度的法制统一,就不可能形成全国性的工商业 。(注:参见马克斯·莱因斯坦在韦伯的《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一书中所写的导论,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页32。)
而在这其中,统一的税收法制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从法制统一的要求来看,对于财政、税收、金融等重大事项,不仅在立法上要保持其统一 性,或者说要保持立法权力行使的“一元化”,而且,在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这一 “ 庞德命题”的情况下,法制的统一性本身就包含着执法的统一。而执法的统一,不仅包括有 权适用法律的主体的统一,而且更是指对法定范围内的主体在适用法律方面的统一。这些对 法制统一的要求,与前述对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确定性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因而与普适性的 要求也是一致的。
其实,从通常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税法对主体的统一适用问题来看,其核心仍然 是强调税法的普适性,即对具备法律规范所假定条件的各类主体,原则上都应一体适用,一 视同仁,而不应厚此薄彼,或分亲疏远近。为此,在税法适用上就必须既要考虑形式公平和 实质公平,又要考虑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按照税收公平原则的要求,要实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J.M.Buchanan)曾经指出,(税收)纵向公平是横向公平的一个重要推论,而横向公平原则的根源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且,税收问题在本质上是法律问题。参见布坎南等著:《公共财政》,赵锡军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页57-59。由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法律具有普适性,因而税收公平原则与普适性原理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就必须真正做到普遍征税和平 等征税,以真正实现“量能课税”,这与税法普适性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税法的普适性,不仅是前述的税收法定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的要求,而且也是税收公平原 则的要求。这些基本的原则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税法普适性的法理基础。
税法普适性的法理基础,体现了一种应然状态。从这一法理基础出发,应当更多地强调税 法的普适性,以更好地实现税法在保障基本人权、调控经济和社会运行、保障稳定等多个方 面的价值和目标。(注:随着国家职能的日益扩大,现代税法的价值和目标也是多元的,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税法制度的形成,而且对税收优惠制度等会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会对税法的适用范围产生影响。其实,这也是税法上许多问题较为特殊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实现依法治税,建立“法治的税收国家”所需要的。仅是在这个 意义上,税法的普适性问题也应当引起税法研究者的特别注意。
对于确立税法普适性的上述基础,虽然以往缺少探讨,但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因为它 是可以从上述基本原则中推演出来的。但是,税法普适性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究竟有 多大差距?税法的普适性可否度量?它会受到哪些限制?要回答这些问题,则还需对税法普适 性的现实体现作进一步的考察。
(二)税法普适性的现实体现
从一般法理来说,税法的普适性主要可以通过税法的制定和适用体现出来。由于在普适性 中,普遍性是更为基本的,因此,下面有必要先着重探讨税法适用的普遍性,然后再对确定 性和开放性略做分析。
税法适用的普遍性,具体体现在时、空、人三个维度上,或者说可以用时间、空间和主体 三个标准来度量。从时间维度上说,税法在其有效实施的期间内,应是普遍适用的;从空间 维度上说,税法在其有效实施的地域范围内,也应是普遍适用的。但是,由于时间是“均质 ”的,而地域则是存在千差万别的,因此,税法在空间上的普遍性往往更易引发问题。
从税法适用的空间维度来看,在国内法层面,税法的立法级次的差别,以及诸多原因导致 的一些特殊“税收管辖区”,或者其他意义上的“特殊区域”的存在,使得各类不同渊源的 税法规范在适用地域的普遍性上也多有不同。也就是说,税法适用的普遍性会在实际上存在 “量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税法渊源的差别造成的。(注:例如,由于法律渊源的不同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具体法律制度上的差异,在我国存在着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不同的税收管辖区,因而在我国并无统一适用于整个国土的税法存在。此外,在存在一些特区的情况下,由于在经济特区或实际上的“民族特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税收优惠区)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税收制度,使得某些方面的税法规范也不同于特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因而在地域上这些税法规范并不具有普适性。)随着地方获得税收立法权的 可能性的增大,以及事实上地方握有的税收立法权的增加,在国内法层面的普适性被肢解的 问题还将凸显,这是一个需要深度关注的现实问题。
此外,在国际法层面,由于涉及到相关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税法协调,以及相关规范的“国 内化”问题,因此,国际层面的税法规范所适用的空间范围一般都会更广,从而使“税境” 超越一国领域。从一国的立场上看,这样的税法规范的适用范围更为广阔,因而其在地域上 也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注:如WTO所确立的相关税法规范,实际上适用的范围是非常大的,有时不仅存在着缔约方的守约性遵从,而且还存在着一些非缔约方的默契性遵从。此外,区域性国际组织所确立的税收方面的规范,也大大超过一国税境,而在多国生效。)另外,因特定主体及其行为而导致的“域外适用”问题,还形成 了税法适用普遍性方面的特殊问题。
除了上述的时空维度以外,主体的维度也很重要。税法究竟具体对哪些主体适用,是一个 关 系到实际征税范围的重要问题。由于许多国家都并施属人原则与属地原则,同时行使不同类 型的税收管辖权,因而税法在主体上的适用更应具有普遍性。这不仅与所谓的主权等问题有 关,而且还与国家利益的保护、政府的税收收益以及“国际税收竞争”等有关。当然,尽管 上述相关因素会使国家存在扩大纳税主体的刚性和驱动力,但不同类型税法由于存在诸多不 同,其对主体的普适性也不尽相同。
例如,如果把税法规范按照立法的级次,或法律渊源来划分,则立法级次较高的税法规范 ,对主体的适用一般也较为普遍,反之,立法级次不高的税法规范,在主体的适用范围上则 较为狭隘。
又如,在把税法规范分为税收实体法规范和税收程序法规范的情况下,由于在税法程序上 有统一性的要求,因而相对来说,税收程序法对各类主体更具有普适性;而税收实体法的适 用范围,则因对各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不同,特别是因对于各类主体具体规定的不同,而会有 所不同。通常,税收实体法规范的普适性会相对受限。当然,如果把整个税收实体法作为一 个整体来看,则其适用便会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可能会把具有可税性的领域都纳入其适用 范围(注:关于可税性的条件或称影响因素,可参见张守文“论税法上的可税性”,《法学家》2000年第5期。)。
此外,即使是在税收实体法领域,由于在实行“分税立法”模式的情况下,各个税种所对 应的税法各不相同,因此,各类实体税法规范适用的普遍性也不尽相同。例如,由于商品税 和所得税课征广泛而普遍,并往往易被各国选为主体税种,因而相应的商品税法和所得税法 的适用,自然也会有更突出的普遍性。另外,即使是在商品税或所得税内部,各个具体税 种的适用范围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商品税中,增值税为多环节课征,因而对主体和地 域的适用范围都更广;而关税则仅在单一的进出口环节课征,因而适用领域较窄。与此相对 应的各类税法的适用情况也是如此。又如,在所得税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有其自 身的适用范围,但企业所得税一般更主要适用于公司制企业;而个人所得税则一般不仅适用 于自然人,而且也适用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上述列举的几类情形表明,税法适用的普遍性是相对的,切不可一概而论。由于税法的渊 源是多元的,具体的适用范围不尽相同,因而不可能具有共同的普遍性;同时,由于税法规 范的性质也各异其趣,具体调整的领域都未尽一致,因此,现实的税法普适性与理论上的要 求肯定会存在距离。
其实,不仅在税法适用的普遍性方面存在上述问题,在普适性所要求的确定性和开放性方 面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一般认为,税收具有固定性或明确性的特征,而税法上更 是要求课税要素法定和课税要素明确,并以此作为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短 视和立法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税法存在着不够简明、不易掌握、不易为普通公众认 知等诸多问题,甚至如业内“行话”所说——“内行说不清,外行搞不懂”,这些都严重地 影响了我国税法的确定性。特别是过多的“通知”、“批复”的存在,更是严重地侵蚀着税 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注:大量的“通知”、“批复”的存在,不仅可能存在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的情况,而且也进一步增加了税法的模糊性,导致税法主体待遇的不平等,从而对于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都会带来影响,同时,它们也会对可税性带来侵蚀。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以及“论税法上的可税性”,《法学家》2000年第5期。)影响着税法内容的确定性或称明确性,从而影响着税法的普适性 。
又如,在开放性方面,税法因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突出的公法和强行法性质,一般更强 调税收法定原则,从而留给法律主体具体调整的余地相对较小,因而它不会体现出像私法制 度那样的开放性。但是,税法定得再严密,也会因其特点而产生“密而有漏”(而不是“疏 而不漏”)的问题,从而导致实际上存在的诸多罅隙。其实,税法所调整的领域广阔,税法 主体复杂,客观情况变化万千,税法主体在遵循基本的税法宗旨和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或必 然对制度作出适当的调适,从而使税法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尽管这种开放性并非一定符合 立法者之愿望。
以上简略列举了税法的普适性在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上的现实体现,从中不难发现:实际 上并不存在整个税法规范统一的、无差别的普适性,亦即并不存在理想状态的普适性。由于 税法规范的形成和适用范围往往受制于多种因素,从而使税法的普适性受到影响,因此,普 适性只能是相对的,需要对其做具体的考察。
上述探讨表明,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的税法适用的实践来看,现实的税法普适性,主要 是要求在符合该税法规定的时间、地域、主体范围内普遍适用,而并不是要求它一定是永恒 的、对全国乃至更大地域范围内的一切主体都适用。因此,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税法的普适性 ,应当有不同的要求。这样理解也许更全面一些,也才能把普适性的一般问题概括进去;同 时,还体现了考察具体的现实问题对于检讨一般理论的重要性。
在上面的探讨中,还可以看到,从税法的普适性的法理基础,特别是从税收公平原则和法 制统一的要求出发,强调全面的、整体上的普适性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普适性可称为“一 般普适”,它解决的是“整体上”的主体利益的“一般均衡”问题;但是,从税法适用的时 空维度和主体维度的现实来看,由于税法自身的特点,特别是税收立法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问 题,现实税法的普适性同理想状态的普适性尚有很大距离。即现实中的税法不仅有“一般普 适 ”的情况,而且也有仅对税法所规定的相对较小范围的特定时空、主体普遍适用的“局部普 适”的情况,并且,后者解决的是利益分配的“局部均衡”问题。(注:我认为,均衡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都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甚或是理想状态,只不过在各个学科上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例如,法学上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无论是刑法上的罪刑相应,还是民法上的等价有偿、损害赔偿或恢复原状;无论是行政法上的“平衡论”,还是经济法上的“协调论”,都是在追求一种均衡。税法调整的重要目标,就是各类主体的税收利益的平衡。张守文:《税法的困境与挑战》,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页339-340。因此,这里提出的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并不是经济学概念的简单套用,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使用。)因此,如果提出“一 般普适”和“局部普适”的概念,也许更有助于解释和说明税法普适性的现实状况,并更有 助于对普适性问题作出具体分析。
一般普适的存在,表明税法在现实中有符合其基本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的一面,也有在整 个税法适用领域确保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税收公平原则和税收效率原则本身就是税法的基 本原则)的一面;而局部普适的存在,表明税法虽然在总体上遵从普适性的一般原理和原则 ,但实则还是对一般普适作出了变易和限制。为此,有必要研究对一般普适的交易和限制是 否合理,特别是税法的普适性究竟有哪些局限性,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等。这样,才 能对税法的普适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才不至于片面地强调理论上的普适性,而忽视现实中 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解决应当如何看待和强调普适性的问题。
二、税法普遍适用的多重局限
如前所述,从一般原理和原则的要求来看,应当强调税法的普适性;但从税法普适性的现 实体现来看,普适性只是相对的,与其法理基础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体现了税法普适 性的现实局限。税法普适性的现实局限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法律在其应有的效力范围内 不能普遍、有效适用;税法的不确定性突出、模糊和不易把握之处太多,人们无所适从;开 放性不够,不能随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等等。税法普适性的局限,从 法制的角度说,较为重要的是立法上的局限和执法上的局限。但限于篇幅和研究的需要, 下面将着重从税收立法的角度,探讨其现行立法对税法适用的普遍性的局限,以及税收立法 的不确定性对于普适性的局限。
(一)税收立法对税法适用的普遍性的局限
税法的普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收立法。但在现实中,可能恰恰是税收立法本身,为 税法的普适设置了障碍,并成为其限制性的因素。其中,立法体制和立法内容对普适性的局 限是最大的。
例如,由于立法权限的不统一而带来的法律渊源的多元化,就是使普适性受到局限的重要 原因。一方面,如果税收立法权的分配实行共享模式,则会使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都享有税 收立法权;另一方面,在强调分税制,以及由此确立地方税收立法权的情况下,法律渊源的 复杂性就更为突出。尤其在一国国内存在多个税收管辖区的情况下,税制和税法的适用,便 更显复杂,由此不仅会严重影响税法的“一般普适”,而且还会带来税法适用的“区际冲突 ”。因此,在一国内部存在不同的税收管辖区,或实行各级政权分享税收立法权的“财政联 邦制”的情况下,对税法的适用必须进行有效协调,否则会严重影响税法整体的普遍适用。
上述立法体制因素,一般会通过具体的立法内容——即有关税法的构成要素的规定——来 影响税法的普适性,这主要体现为税法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税收优惠等主要课税要素对 普适性的限制。由于税法主体中的纳税主体与征税对象直接相关,同时与其他相关课税要素 也都有一定关联,因而下面主要以税法主体为例,来探讨税法普适性的局限,以及局部普 适的问题。
从征税主体的角度看,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体制,是由税务机关和海关具体代表国家担当征 税主体,分别行使税收征管权和入库权。这种国际通例,也是我国相关体制改革和税权分配 的一个方向。但它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两类机关分别适用不同的实体税法和程序税法,因而 即使仅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税法程序上的普适。(注:《税收征收管理法》一般被认为是我国最重要的税收程序法,但它仅适用于税务机关
对各类税收的征管,而不适用于海关税收的征管。通常,程序法往往更具有共通性和普适性
,但在税法领域,程序法也并不是统一适用的。由此可见税法普适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在上述的征税主体之外,是纳税人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主体,如扣缴义务人、税收担保人 、 税务代理人等,这些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都不尽相同。因此,税法不可能对他们都一样 适用,而是要区分对待。这同在私法上对于各类私法主体适用一致的基本规则是不同的。
从纳税主体的角度来看,税法的普适性通常强调的普遍征税,实际上只是对符合法定课税 要素的纳税主体才是适用的。而事实上,由于税法是与具体税种相联系的,而各个税种不可 能对各类主体都适用。尽管就税法的总体而言,对主体有着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但从具体的 实体税法来看,往往在主体的适用上会受到许多局限。此外,税法主体可以是各类主体,但 纳税主体在理论上却不能包括国家或政府。因为后者应当是受税者,而非纳税者,不具有可 税性。(注:关于可税性的条件或称影响因素,可参见张守文“论税法上的可税性”,《法学家》2000年第5期。)即使是排除了国家机关甚至是第三部门的主体范围,也还会因诸如税收优惠或腐 败等问题,而使实际上适用的主体范围受到进一步的局限。 此外,对于具体的纳税主体,税法的适用实际上也是有分别的,因而不同的主体在税法上 的待遇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增值税法中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所得税法中的居民 与 非居民,在税法上的地位和待遇都是不同的。(注:例如,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因其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可以用扣税法进行税款的抵扣;而小规模纳税人则因其无权使用专用发票,因而不能进行税款的抵扣;此外,居民纳税人要就“环球所得”纳税,而非居民纳税人则仅就源于收入来源国的所得纳税,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不同主体在税法上的待遇的不同。)可见,税法的普适性是被分为多个层面的 ,只有在多个层面上来理解其普适性,只有对具备相同法定条件的主体谈普适性,才是有意 义的。
另外,主体的“适用除外”制度,也是税法普适性的一个限制性因素。从纳税主体是否具 有可税性的角度说,某些类别的主体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政治意义上说,都不应成为纳税 主体,因而有必要排除税法对它们的适用。这种除外适用,在具体的立法中,有的是通过不 列入征税主体来体现,而有的则可能是通过免税的形式,或者通过国际条约的优惠安排来体 现。由于这种适用除外直接影响到纳税主体这一课税要素的确立,因而必须在具体界定时予 以明确。
通常,在税法理论和实践领域,一般都认为对同时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主体不应征税 ,因而事实上对于不从事营利活动,同时又具有公益性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都是不征税或免税的,(注:对于这些主体的税收征免原则,我曾作过一些探讨。可参见拙文“第三部门的税法规则”,《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以及前引“论税法上的可税性”。)这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上的适用除外。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即 使这些主体违背其设立宗旨而从事营利活动,并成为纳税主体,也有可能因执法的不规范而 获取税收的减免优惠。
再有,依据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国际公约,对于外国的国家元首、外交使节 等人是不能征税的,(注:可参见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23、28、34、36、37、39条;以及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2、39、49、51、60、62条等。)这既是国际惯例的要求,更是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我国在理论上 也认为这些主体具有代表国家的特殊身份,不能成为纳税主体,因而在立法上也规定了上述 主体及相关主体的税收豁免权。(注:根据我国立法的规定,使馆、领馆的馆舍免纳捐税,其办理公务所收规费和手续费亦
免纳捐税;此外,对外交代表和相关人员的个人收入、财产等,也有一些税收豁免的规定。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5条、第16条、第18条、第23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第5条、第17条、第19条等。)
以上仅是从税法主体的角度,例证税收立法对于税法普适性的限制。其实,税收立法影响 税法的普遍适用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立法例其实都一再说明:税法的普适性是受到多重限 制的。
(二)税收立法上的不确定性对于普适性的局限
不确定性本身就会影响适用的普遍性。税收立法的不确定性在我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如 征税范围、税率、税收优惠制度的频繁调整等。为此,下面有必要以另一核心要素——税率 为例,来说明不确定性对于普适性的局限。
从大的方面来说,由于94年推出的新税制,至今仍未尘埃落定,因而必然会积聚很多不确 定因素。如果说由于改制而造成的一些过渡性安排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此外的某些不确定 因素就是不可理喻或不可容忍的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税率的不确定,与公然直接违反法律规定有关。例如,在市场经济 中非常重要的银行业,其税率就一直很不确定,也很“与众不同”。在税改后,其企业所得 税税率,按规定本应统一降为33%,但却长期仍执行过去较高的55%;其营业税税率,按规定 应为5%,但却因财政的需要,在未进行相关的正式修法活动的情况下,被直接调高为8%(其 中新增的3%转归中央收入);而从2001年起,基于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基于加入WTO 的需要,其营业税税率又要开始逐年降低,这些做法都是极不规范的。(注:尽管许多人都认为银行业收益较高,因而为了国家的财政“宰它一刀”也应该,但从
法律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则不能不说上述看法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事实上,今天的国有大
中型企业的问题之所以很突出,过去过重的税收负担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对银行
业继续实行这种“重税榨取”政策,则其负面影响可能会很快显现,使在入世压力下本已惨
淡经营的银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其实,不经过立法程序,而直接改变税率的情况比比皆是,甚至许多具体的税法规定中都 有此类情况,如出口退税率的不断调整、(注:出口退税率的忽低忽高的频繁调整,是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它带来了税收、外贸、金融、海关甚至外交等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对纳税人的权利产生了重要影响。参见拙文“略论纳税人的退还请求权”,《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一些具体商品的增值税税率的频繁变化,以及 烟酒消费税等税率的频繁变化,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于关税税率的多次大幅度调整,虽是 常事,但与上述情况尚有不同,尽管它也有加大法律的不确定的一面,但多认为这是关税本 身的特点使然,因而它更是开放性的体现。此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的调整,也 是个问题(注:小规模纳税人由于不能实行扣税法,因而采用销售额与征收率相乘的简易计算办法。本来,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征收率一律为6%,但从1998年7月1日起,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一律调减为4%,这样,不仅在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存在着税负不公的问题,而且在小规模纳税人之间也形成了新的不公平。)。另外,用证券交易印花税来代替证券交易税,本来已是“问题”,但即使如 此,其税率还要频繁调整,就更是“问题”了。本来,按照严格的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像 税率这样的直接关系到国民财产权的核心要素,必须实行课税要素法定原则,甚至应当实行 “法律保留”或“议会保留”原则,而在我国的现实中,不仅没有很好地实行议会保留原则 ,而且政府还在超常规地大量制定基本的税法规范,甚至就连政府的职能部门都能够在事实 上影响税率,并通过大量的“通知”“批复”来对税法制度的形成和实施发挥作用。这些其 实是对税法确定性最大的影响,也是对国民的信赖利益和可预测性的最大“侵害”,不仅严 重限制了税法的普遍适用,而且会影响依法治税的实现。由此可见,遵循基本的立法程序是 很重要的。布坎南曾经特别强调过立法程序对于保障普适性的重要价值,(注:布坎南曾经强调,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不能以某种任意的和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公民课税(这当然包括这里探讨的随意调整税率的情况)。他认为,政府必须符合普遍性的标准,以满足宪法规定的正当程序的要求,因为程序上的约束,尤其是特别多数的通过要求,能够更好地避免“财政榨取”。布坎南,前引⑧,页165。)这是有道理的 。在人类尚未找到更好的替代手段的情况下,形式上的程序还是需要的,因为即使仅仅是“ 形式上”的,也毕竟会形成一种制约。
其实,强调税法的普适性,并不是主张税率要僵化。恰恰相反,税率作为重要的调控杠杆 ,它需要适时适度地变动。例如,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多次大幅度调低进口关税税 率,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税率的适当变动无可厚非,关键是变动一定要遵守法定的程 序,应当在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税权分配架构下进行。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税法的权威性 和实效,而且也会加大税法的执行成本和市场主体的奉行成本,甚至可能还会以不规范的立 法形式来侵害国民的财产权,或者导致主体之间税收利益的不均衡,从而影响市场主体的公 平 竞争,降低社会的总体福利。由此足见税法的“非普适”的危害之巨。
税率的不统一,也与国土辽阔、地域千差万别有关,从而也同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利益协调 有关。作为协调中央与地方税收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要求对地方 的税收利益要适当兼顾,同时,也要给地方以适当的税收立法权。为此,尽管我国一直在强 调 税权要高度上收中央,但还是下放了若干税种的开征权和停征权,(注:例如,自94年税制改革以来,已陆续下放了屠宰税、筵席税、牧业税等税种的开征权与停征权,从而使地方政权可以根据本地的需要,来决定这些税的存废与多少。)同时,通过在全国统 一立法中规定幅度比例税率或地区差别比例税率的立法技巧,来把确定税率的重要权力,在 事实上让渡给地方。例如,农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对娱乐业征收的 营业税、对车辆征收的车船使用税等,都实行幅度比例税率,其税率的实际确定权往往掌握 在省级政府甚至更低级的地方政府。此外,资源税实行幅度税额,尽管其税率的确定权被下 放给了有关职能部门,但最终也与地方的情况直接相关。这些税率确定权的下放,会对整体 税法的普适性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也形成了对税法的普遍适用的限制。
以上主要分别以税法主体和税率的立法为例,来说明现实立法对于税法普适性的诸多限制 问题。事实上,在征税范围、税收优惠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立法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对税法 的普适性的限制更是非常突出。不难想见,在较为严肃的立法环节中,影响普适性的问题尚 如此之多,那么,在整个税收法制环境欠佳的情势下,在执法等其他环节,限制或影响税法 普适性,甚至公然违反税法的情况,就更是屡见不鲜的。近些年来发生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多 宗惊天税案,(注:如号称新中国第一税案的“金华税案”,以及后浪推前浪的“远华税案”、“潮汕税案”等,影响之大、牵涉之广,都是世所罕见的。这些案件中所蕴涵的一些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对此我曾作过一点探讨。参见拙文“‘第一税案’与财税法之补缺”,《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都足以说明这些问题,在此已无须赘述,因为本文更需要探讨的是那些易 被人们忽视或漠视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述立法和执法上对税法普适性的局限以外,征纳双方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 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局限也值得注意。但这些方面都与上述两类局限有直接的关联,因而在一 定意义上也可归入其中。这样,就可以从法制的角度,来分析税法普适性的局限根源与增进 对策,这与经济学家对于某个税种究竟应在全国范围内抑或局部地域范围内开征的分析,也 有一定关联。(注:经济学家主要根据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以及各级政府提供各类公共物品的效率、征收的效率、税种的流动性及其与整体经济的关系等,来确定某个税种的开征范围。例如,一般认为所得税就应当由国税机关征收并纳入中央收入;而财产税则应由地税机关征收并应纳入地方收入。)
上述诸多方面对税法的普适性所构成的多重局限,已经使理论上完美的普适的税法被撕扯 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这样的税法不仅做不到完全的“一般普适”,甚至有时连“局部普 适”也可能无法企及。有鉴于此,对于上述税法普适性多重受限的现状,还有必要做一些分 析和评判。
三、对税法普适性多重受限的分析和评判
无论是从前面对税法普适性的现实体现的考察,还是从税法普适性的局限的微观分析,都 不难发现,税法的普适性是多重受限的,这些限制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合理的或具 有合法性的因素,但也有许多不合理的或不具有合法性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为什么能够鱼龙 混 杂,共栖共生,确实值得深思。
税法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不可能有完全的普适性,或者说,它不可能都是或总 是“一般普适”的,而必然会存在诸多的“局部普适”的情况。其实,就税法而言,根据实 际需要,真正做到“局部普适”,往往可能就已经达到了普适性原理的一般要求。这是因为 上述对税法普适性的限制,有些是合理的,因而还需要对各类限制做具体的分析。
从上面谈到的税法普适性的诸多限制来看,影响税法普适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税 收立法体制、立法内容、立法程序、税收执法、税法意识等方面,其中有些限制是具有合理 性的。例如,从税收立法体制的角度说,鉴于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以及不同级次政府的提供 效率的不同,实行“财政联邦主义”(Fiscal federalism)多被认为是合理的,(注:关于财政联邦主义的合理性的论证,已经有施蒂格勒(G.Stigler)、奥茨(W.Oates)、布坎南(J.Buchanan)等多位著名经济学家作出。这种理论为税收分权提供了经济学理论上的支持。此外,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分权制度,也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对于有关的分权理论,可参见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三联书店等1995年版,页338-356。)因而需 要给地方以适当的税收立法权。而在地方行使税收立法权的情况下,由于法律渊源的不同, 就必然会造成税法普适性受到限制的问题,这种限制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同样要求实行“议 会保留”原则,即地方税法应按照地方的立法程序来制定,这样才可能实现“局部普适”。 因此,基于税法本身的特点,特别是全国性税法规范与地方性税法规范并存的特点,就不能 要求全部的税法规范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此外,基于税法普适性所应有的开放性,不仅相关国际条约的义务应转化为国内税法规范,同时,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和税法原理的基本 要求,也应体现在税法的规定之中,因此,上面诸如对外交代表之类的税收豁免,对非营利 的国家机关或第三部门的免税,作为对纳税主体范围的限制,也都是合理的,因为这样一般 并不存在主体上的不公平的问题,也不会降低经济效率。
研究税法的普适性,不仅要关注哪些是对普适性的合理限制,从而保持这些制度的连续(这 本身也是普适性的要求),而且更要找到哪些是不合理的限制,从而排除这些限制,提高税 法的普适度。由于从理论上说,强调税法的普适性,不仅有助于保障公平,实际上也有助于 提高效率。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税法的普适性是必要的。为此,就需要铲除影响税 法普适性的不良因素,以提高税法适用的普遍性和确定性。
目前影响税法的普适性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各类主体的税法意识的淡薄,以及由此而产生 的税收立法的失范和失序,以及税收执法的随意和恣意。其实,无论从税收法定原则还是从 《立法法》等相关规定来看,对于税收立法等方面的要求是非常清晰的,但现实的立法却与 此相距甚远。不仅“外行”的个人意志、部门利益等充斥其间,而且权限不清、越俎代庖普 遍,从而才出现了那么多税率混乱的问题,才需要有数不清的“通知”、“批复”去做具体 的指导。而这些与现代税收法制所要求的简明、易行、效率、公平的精神相去甚遥。如果不 能解决这些问题,则即使是税法的“局部普适”恐亦无法实现,更遑论“一般普适”。
上述诸多限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例如,上述对税法普适性的合理 限制,是否违反税收法定原则?对税收法定原则应如何理解,是否全部要素都要由法律加以 规定?这些是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的问题。从税法“一般普适”和“局部普适”的划分来看 ,税收法定原则中的“法”,虽然主要是指狭义的法律,但也可以指按照“议会保留原则” 所定之“法”;适用于全国的课税要素,当然要实行狭义的“法律保留原则”,但这种“保 留”也主要限于狭义的课税要素,而未必包含税法的全部构成要素。如果这样理解,就能使 税收法定原则,与对税法普适性的合理限制统一起来,从而能够形成内在统一的税法法理。
又如,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涉及宏观调控,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是否 要给地方一定的选择空间,是否要保留地方执行税法的弹性,在哪些方面坚持税法的一些基 本原则,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仅坚持单一的“一般普适”,就不能很好地说明这 些问题;而如果从局部普适的角度来理解,就可能会有一定的解释力。因此,“一般普适” 和“局部普适”的提出,至少有利于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上述问题。
像其他的现代法一样,现代税法在其理论和制度中也充满了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其中,理 论 上的普适性和制度的非普适性,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与现代法 的职能和宗旨有关。事实上,诸如经济法等现代法在制度构成上都包括“核心部分”与“边 缘部分”。如前所述,该“核心部分”是相对稳定、不宜频繁变动的部分,因而也是适用范 围较广、确定性较强,从而普适性也较为突出;而“边缘部分”则具有易变性,也是国家据 以进行宏观调控,或者体现不同政策精神的部分,它有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只是局部 普适。这种区分有助于认识税法乃至整个宏观调控法的规范构成,也有助于消释相关研究中 的一些困惑。
前面的探讨表明,税法并不像一般的民商法或刑法等传统的法律那样,更加“一般普适” ,其普适性要受到很多限制。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法律的适用,是假设其所适用的主体无差别 ;而在税法中,所适用的主体则是存在千差万别的。由于税法的职能并非单一和单纯,它尤 其具有特定的经济调控职能,而不只是单一的损害赔偿或惩处犯罪的职能,因此,从一定意 义上说,各种合理的限制,恰恰是税法实现其宗旨和内在职能的需要,这些限制应该具有“ 合法性”的。
此外,以上探讨的主要是税法普适性的限缩。但同时还应当看到,税法普适性不仅可能因 受限而缩小,而且也可能有扩大的情形发生。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税 境超过国境的情况已经很多,
(注: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都需要加强税收立法的国际协调,从而使相关税收
立法的适用范围超越一国的疆界,这在关税同盟,以及税法的域外适用、重复征税等领域体
现得尤为突出。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218、35、110。)从而使税法的普适性有扩大化的倾向,同时,国际通行的 规则和惯例,WTO的入门条件等,也要求扩大税法适用的普遍性。(注:WTO要求其缔约方全盘接受其规则,而不得对某些规则或条款作出保留,并且,强调WTO规则要优于国内法,取消了GATT中的“祖父条款”,等等,这些都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税法适用的普遍性。)因此,对税法的普适 性及其局限都要有一个适当的估价。
从实践需要来看,强调税法的普适性已有一定的现实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 发展,国际通行的规则越来越多,(WTO及其他国际组织对此功不可没),这些被较为广泛遵 守的规则,对提高税法的普适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注:例如,WTO要求其缔约方在全部税境,要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来实施与贸易、服务、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这实际上是对法律的普适性提出的要求。)为此,我国也在大范围地修改税法, 并强调在已实现商品税的统一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实现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各自统一,等 等。(注:在这方面,主要是准备把影响较大的企业所得税统一起来,同时,也要把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统一起来,改变在这些领域长期存在的“内外有别”的两套税制,从而实现这些税种领域的局部普适。)而这些修改本身,则体现了普适性特征中的开放性,体现了对税法制度的自觉调适 。
四、结论
税法的普适性,既是法制和时代的要求,也是公平、效率的要求,同时,还是税法的基本 原理和原则的要求。从普适性的法理基础来说,应当强调税法上的普适性;(注:强调税法的普适性,不仅涉及到公平竞争或公平与效率等多方面的价值,而且还涉及 到与这些价值相关的具体的税收征收管理等问题。例如,当税法的普适性受到严重局限,从 而在一国内部形成多种税负区域的情况下,一国境内的转让定价问题就会发生,而它所带来 的 问题又是多方面的。而这个问题在我国事实上已经存在。参见张守文:“‘内部市场’的税 法规制”,《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但从税法普 适性的现实体现来看,税法的普适性却受到多重局限,使理想状态的普适受到严重肢解和抵 消。因此,研究税法普适性的限制性因素,将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加以摒弃,对于完善税收法 制,增进税法的普适性,甚为重要。
基于对税法复杂性的把握,本文把税法规范分为核心规范和边缘规范,其中,核心规范是 相对稳定、明确,能够广泛普遍适用的规范;而边缘规范或称外延规范,则是相对易变、模 糊,仅在相对较小的特定时空和主体范围内适用的规范。由于两类规范的普适程度有所不同 , 因而前者的适用称为“一般普适”,后者的适用称为“局部普适”,它们对于各类利益主体 的整体利益平衡,分别起着“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作用。一般普适和局部普适的相 对划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普适性原理与现实的税法制度状况的离散与交融,促进相关 理论问题的解决。如果上述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般化”,则本文便有了有限的价值。
在某些领域里,税法的一般普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征的税种,与其相 对应的税法通常就应当是一般普适的,这对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关主体的公 平竞争,都至为重要;同时,对于提供全国性的公共物品也很重要。而对于那些不具有全国 意义的地方性税种,与其相对应的税法当然可以局部普适。这样就可以实现税法功能、效力 的有效分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调整效益。
正视税法普适性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既是高效率、标准化的现代法制的要求,也是追求法 律调整的多元目标的现代法的要求。本文只是对税法的普适性及其局限方面的一些主要问题 略做探讨,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展开,更未在相关法律领域进行较多拓展,因此,对于一般 普适和局部普适的划分在其他领域是否合适,是否具有一定的“一般化”价值等问题,还需 要进一步的探索。
标签:法律论文; 税收论文; 税收法定原则论文; 税法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 法律主体论文; 公平原则论文; 纳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