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勇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骨一科;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医院进行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患者患例共6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在随机数字原则基础上将患者平均划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各有30例。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微创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性的比较与分析。结果研究组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患者换药次数(12.1±1.0)次和伤口愈合时间(18.9±0.4)d均明显少于常规组的(26.5±1.8)次、(34.5±0.6)d;?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常规组(80.00%)?,即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换药次数、缩短了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总体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创技术;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换药次数;伤口愈合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增加,微创手术的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疼痛小、疤痕细微以及无疤痕等治疗优势充分体现,治疗模式更加人性化。关于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等均需要综合临床实践情况展开综合化的研究与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医院进行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患者患例共60例,患者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23-52岁,平均(33.6±3.5)岁;肩关节创伤19例、膝关节创伤20例、髋关节创伤21例,患者均符合骨科创伤临床诊断标准。将6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在随机数字原则基础上将患者平均划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各有30例。常规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50岁,平均(32.8±3.1)岁;肩关节创伤11例、膝关节创伤8例、髋关节创伤11例;研究组30例患者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4-52岁,平均(34.0±3.3)岁;肩关节创伤8例、膝关节创伤12例、髋关节创伤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创伤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本次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常规组30例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应用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由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创伤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2.2对研究组30例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患者实施微创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微创技术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使用支架对患者的创伤部位进行固定,主要是起到保护作用,固定保护的时间持续12d后方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先要对患者实施麻醉处理,麻醉方式通常为全身麻醉;然后对患者病肢前侧部位实施小切口处理,并将内窥镜放置在患者的切口处,对于影响内窥镜观察的组织部分可以使用动力系统予以处理,保证医师具有较为清晰的观察视野。对患者的交叉韧带、半月板和软骨部位等卡压、磨损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对患者骨折端予以复位,操作过程要求在无菌状态下完成。若发现有异物存在于患者组织内,则要用小镊子取出。患者手术后及时进行包扎,选择的包扎材料通常为无菌棉垫,每两天换一次药,伤口愈合即可停药。微创手术治疗骨科创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病患程度以及病患位置均不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断中要确保诊断精准,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制定和适度调整,保证微创技术的适用性。
1.3疗效判定。?综合两组患者在两种不同治疗模式下的实际治疗情况,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显效、治疗有效、治疗无效三个等级。治疗显效:患者创伤部位疼痛感消失,可正常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可正常进行;治疗有效:患者创伤部位疼痛感部分消失,基本可以活动,日常生活、工作等基本不受影响治疗无效:患者创伤部位疼痛感未消失,无法正常活动,生活、工作方面仍旧受限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对比。常规组30例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患者在常规治疗中,患者平均换药次数为(26.5±1.8)次,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34.5±0.6)d;研究组30例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患者在微创治疗中,患者平均换药次数为(12.1±1.0)次,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8.9±0.4)d。研究组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患者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组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患者治疗显效、治疗有效例数明显多于常规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 骨科创伤患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既要对创伤位置进行精准定位,又要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微创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的过程中就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同。微创技术主要是利用电子电热光技术和相关设备等形成电子镜像,从而代替肉眼直视,这种技术较为先进,能够在临床手术中拥有良好的观察效果,并且微创技术可以用细长器械代替传统的手术刀,切口路径小、组织创伤少,对患者体内的病灶可进行有效诊断、治疗。由于微创技术切口小,对患者病患处及其四周组织带来的生理性感染较小,因此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并且不会留下明显疤痕,临床治疗更加有效。根据临床实践对比发现,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治疗,手术中的观察视野更加清晰,并且术后患者的换药次数明显减少,病患处的伤口愈合也更快,总体疗效突出。由此可见,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有助于对患者的创伤部位和机体进行全面的观察、维护,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李玉新.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05111-112.
[2]?郭永军.分析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3):48?-50.
[3]刘树征.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05):7-8.
[4]孙义武.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0):57-59.
[5]李民.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03):97-99.
[6]李海波.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9;3368?3369.
论文作者:牛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骨科论文; 微创论文; 技术论文; 常规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