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使用武力的准则和实战战略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指导思想论文,战后论文,实战论文,准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后的几十年中,美军的实战战略经历了多次变化:战后至50年代初强调常规条件下作战;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强调核条件下作战;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转变为既准备核条件下作战,又准备常规条件下作战;80年代则强调准备进行核威慑下的常规战争;美苏冷战结束以后,美军战备重点转向对付地区冲突,强调打赢大规模地区战争(或战区战争)。
冷战时期,美国战备的重点是如何对抗数量上占优势的苏军及苏联战略核力量对美国生存所构成的威胁。冷战结束后,战备的重点是如何向美国利益攸关的地区投送军事力量并打败不能威胁美国的生存但对美国的重要利益和盟友构成威胁的地区强国。
冷战时期,美国陆军把中欧地区作为可能与苏联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战场;海军保护大西洋上交通线;陆战队担任侧翼作战任务;空军负责夺取整个欧洲大陆的制空权,与此同时准备进行核战争。和平时期按预想战场进行战场建设、部署重兵,作战部队在战争爆发时所担负的任务在战前已明确,并且在平时就按照战时的作战预案进行训练与演习。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作战对象、作战地区、作战准备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美国在使用武力的准则、实战战略指导思想方面都作了明显的调整。
一、使用武力的准则
冷战时期,由于两极对抗和竞争的不可调和性,给美国以战争行动进行对外军事干涉带来了很大困难,也减少了美国以非战争行动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性。冷战结束后,一方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时期贯穿各场局部战争的美苏对峙的背景已不复存在,减少了美国动用军事力量进行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困难,也增大了美国以外交、经济、政治等非军事手段解决危机和冲突的可能,增强了美国政府在危机和冲突状态下使用军事力量的决心。根据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以及国防报告等,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使用武力方面有以下准则:
(1)以推行国家安全战略为基本目的。(2)根据国家的利益决定使用武力的规模。(3)使用武力的结果必须得大于失。(4)具有明确、有限、可以实现、与国家政治目标一致的军事目标,并阐明军队的使命。(5)必须首先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 在不能奏效时才采用军事手段。(6)投入的军事力量必须是联合部队。(7)必须取得国内支持与合作。(8)要取得国际合作。(9)一旦决定用兵就必求速战速决。(10)一旦军事行动超过预定期限,无论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即应迅速停止介入,撤出军队,严格限制作战行动的时间。(11)在考虑对某一特定地区使用武力时,除了以利益为主要参照外,要考虑在其他地区发生大规模入侵的可能,以此衡量介入的程度和投入的兵力,以免顾此失彼。(12)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前提是:文职部门没有能力作出反应;只有军队才能迅速作出反应;只有军队才具备作出反应的资源;美国军人参与行动所冒风险很小;可以用非作战的方式完成任务。(13)参与联合国维和军事行动须符合以下原则:果断地利用美国在安理会的地位,确保联合国所授权的军事行动符合美国的利益和要求;对参与这类行动制定严格的限制,只参与其中小部分行动;建立与国会进行充分磋商的机制,征得国会的支持;只在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情况下才参与维和,维和行动只是实现美国战略的手段,而非目的;不谋求单纯以维和行动解决他国国内争端。维和行动并不意味着美军以威慑代替实战或只实行威慑而不进行实战,根据实际需要,美军为夺取和保持政治和军事主动权也会发动进攻和袭击。但是,这种军事行动将受到严格控制,既不是为了攻城掠地,也不是为了占有资源,在达到特定的目的后,作战行动即可结束。国际维和一般以多国部队的形式进行,美国政府将保持对美军的指挥和控制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美军部队暂交有能力的联合国或盟国指挥官指挥,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美国总统都不放弃他对美军部队的统帅权。(14)以武力打击国际恐怖组织和犯罪活动。(15)运用核力量的原则。美国政府仍强调不放弃在战争中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力。但未来美国核力量的运用将着重于核威慑,尽量避免在战场上使用核武器。美国使用核武器的前提是:预警系统得到敌国将对美国领土实施导弹核突击的信息;在常规战争中,敌国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伤武器;首次核突袭将力求限制在最低水平,并处于绝对控制之下。即使美国遭到核打击后,对敌实施的核报复仍以控制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升级为前提,实施首次核打击应能迫使敌军政首脑认识到战争无法取胜,如将战争升级会遭到更加严重的损失,促使敌方和平谈判。
上述美国使用武力准则的核心思想是,认真权衡动用武力的得失,谋求对外用兵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避免陷入久拖不决的长期战争。
二、实战战略方针
冷战结束后,在布什政府提出战备重点转向对付地区冲突和战争的基础上,克林顿政府确定了美军的实战战略方针,即既要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战争,又要兼顾对付小规模地区冲突。把可能与中等地区强国发生的冲突和战争置于首要位置,兼顾未来可能与敌对大国发生的战争。
(一)强调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或战区战争)
冷战后,美认为大规模常规地区战争是其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布什政府时期,1991年2月,国防部长切尼向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发表讲话, 阐述了美国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指出美国的战略重点由过去准备对付苏联在欧洲挑起的全球战争,转为对付地区冲突和战争,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戴维·杰里迈耶领导下的小组于1992年2 月提出美国在本世纪末可能进行的7种局部战争设想:1、再与伊拉克打一场中——高强度战争;2、与朝鲜发生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3、同时与伊拉克和朝鲜发生战争;4、 因俄罗斯政府企图控制波罗的海三国等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北约同俄罗斯进行一场规模较上述战争更大的战争;5、 菲律宾发生政变并扣留美国人质,美出兵进行一场低一中强度的战争;6、 巴拿马强行收回运河主权,美出兵干涉;7、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到2001 年再度对美国提出全球性挑战,美国面临新的全球性威胁。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国防部1994年5 月《对国防计划中几个作战预案的说明》提出的2001年以前美国海外作战的8个预案的前3个与1992年的设想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以后的国防报告和国家军事战略等官方文件都沿袭这一思路,把可能在东北亚和海湾地区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作为战争计划的重点。同与潜在敌对大国发生战争的设想,在时间上从2001年推迟到2015年前后, 确保了这一思路的稳定性。 从1993年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的《全面审查报告》到1997年国防部长威廉·科恩所提出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都把打赢几乎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或战区战争作为作战指导思想的核心。美国防部长威廉·科恩1997年5月18日重申,在过去4年中,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工作和沙盘演习后确定,至21世纪初,多种威胁使美别无选择,只有保持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的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克林顿政府提出了“胜利——牵制——胜利”先后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的构想,后又于《1995年财年国防报告》中调整为“胜利—胜利”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的作战方针。考虑到还可能在这一过程中遇到来自其它方向的强度较低的挑战,美国防部提出在对付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的同时还要准备介入在第三国的一场强度较低的冲突。美军对付两场地区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是:集中兵力打第一场大规模的地区战争,同时分出少量兵力介入第二场战争,在打赢第一场战争的过程中逐渐把兵力集中用于打赢第二场战争。美军将每场战争的作战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沿部署的美军部队与盟国部队协同阻止敌方的大规模进攻;第二阶段为消耗敌方军事实力,同时集结更多的美军部队增援战区部队的作战和保障后勤支援;第三阶段为实施大规模“空地一体反攻”,以击败敌人;第四阶段为保持战后稳定。据此,确定了部署方案。在平时,除派遣一部分美军参与海外例行的军事行动外,美军主力担负战略预备队的任务,部署在本土。克林顿政府在战备和军事力量部署方面基本保持了这一态势。
美国军事当局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美军在进行大规模地区战争时应遵循下述准则:一是美国应投入足够的力量,迅速而决定性地达成军事目标。二是使用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打击对方的要害目标,如通信系统、动力系统以及指挥与控制系统。三是充分发挥现代侦察、情报收集与分析、高速数据传输技术所形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的作用。四是实施军种联合作战和盟军联合作战。五是作好对付敌方使用大规模毁伤武器的准备,能在具有生物、化学或放射性沾染的环境中有效地作战。
(二)以“强制实现和平”与军事干涉方式对付小规模地区冲突
鉴于冷战后小规模冲突发生的频率高、涉及的地区多,“关系到美国的利益”,克林顿政府主张必要时美国应采取军事行动对付这种冲突,包括采取“强制实现和平”与军事干涉行动。美国1995财政年度《国防报告》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参加实施的“强制实行和平”行动或干涉行动中,美军部队和联盟部队可能要达成下述目标:强行进入防守严密的机场、港口和其他设施并加以占领;控制边境上和当事国境内部队的调动和补给品运输,建立和保卫安全区;保卫受保护的地区;防止内部威胁,如阻击手和恐怖分子的袭击和破坏活动。按美国防部的设想,在小规模地区冲突中,美军面临的对手将拥有正规部队和非正规部队,其手中的武器大部分是轻武器,并有一定数量较先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