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周至县教育局教研室 710400
摘 要:英语听力训练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勤抓多练,坚持不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地选取听力材料,有计划地加强听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关键词:英语听力 信息吸收 训练形式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语感专家王尚文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教学的牛鼻子”。“培养语感,读、听是基础,是关键。”学英语难就难在没有学英语的语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1.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听的机会。俗话说:“熟能生巧。”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学英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增加英语的输入量与输出量,又能提高所学语言知识的复现率,让学生养成听得懂英语的能力。
2.坚持开展英语值日报告活动。课前安排三至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值日生汇报。形式多种多样,谈论天气、自我介绍、看图说话、讲故事、演小品等会话中,值日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多措并举,多元化形式的训练学生听力
1.充分利用课本录音进行教学。新课标英语教材,按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编排,教材语言纯正、地道,原汁原味,语言生动、新颖、有趣且贴近实际生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录音机领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听,然后,检查学生初步理解的情况;按键重放录音,让学生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再回答一些具体细致的问题。可复述对话、课文等,采用整体听力教学,使听力教学与阅读教学或对话教学,融为一体,扩大听力教学材料。
2.坚持听写训练和听力测试。听写训练是测试听力练习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听写贯穿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听写过程是学生听音、辨音、书写的综合学习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瞬间记忆力。听写内容可选择单词、词组、重点句型、概括课文大意的句型和短文,还有一些便于学生写作中模仿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极有文彩的句子。 听力测试是强化听力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测试为辨音测试、数字测试、单句理解测试、对话理解测试、短文理解测试、综合测试。注意对学生听力技巧的传授,常此以往,学生的听能以及应试技能定会有所进步。
3.加强化课堂听力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做好听前准备:在做同步听力训练时,先做好听前准备,把握材料内容、范围、方向,从中预测听力中发现可能会涉及的问题,推测出可能的答案。
(2)听音过程:若对话、短文较长,往往听完后面的忘记前面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讲究方法,有的放矢,要听重点,听差别,听要有所侧重,讲究听力技巧。
(3)听后阶段:教师应当及时核对答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补缺补漏,同时指导方法,达到更深层的理解消化。
三、掌握技巧,提高学生听力效益
反复听音练习固然可以巩固知识,但会听更有利于英语教学,会听,需要教师提供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如果要求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先不要看书,独立地听,确实听不懂,再翻开书边看边听。鼓励学生多看英语电视节目,多看同步VCD和多听录音、多听英语广播,养成良好的听音习惯,自觉提高英语水平。
四、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听力的解题及应试能力
1.辨音题:答好此题的捷径是“去同留异”,把重心放在备选答案的不同之处。
2.情景反应:答好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日常生活用到的功能项目,此外各种疑问句的结构及回答也要重点注意。
3.看图听录音,选择正确的图画:考查范围根据图示听句子其步骤:
(1)在听句子之前,先将图的内容认真地看一看,应该有一个所给图的大概编排顺序的概念,这样在听的时候,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轮廓。
(2)认真将所给的图示进行比较,在听之前对所给的图片内容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对图示所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概念,这样在听的时候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准备,从而捕捉到最有用的信息。
4.听写题:在听写方面,学生一定要注意和语法的结合。因此答此题时可以分两步:
(1)根据听力材料和上下文先定意。 (2)在此基础上从语法的角度来定形。
5.理解题:包括句子理解和短文理解两方面。句子理解着重考查的是同义句,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同义句的积累总结工作。短文理解的关键是学会巧做记录,一般要边听边记录,记录要求简洁,找准关键词(一般为实词)。可用铅笔直接在试卷上相应的考题附近做记录,有把握时可根据听到的内容直接答题。这样,不但省时,而且眼睛可根据录音播放的进度扫视答题,便于理解并提高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叶宁庆 《初中英语听力关键》.奔流音像。
[2]李阳 《初中听力突破系列中考》.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3]金盾 主编 《金星英语·中考英语听力》。
论文作者:郝潇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听力论文; 学生论文; 英语论文; 测试论文; 短文论文; 语感论文; 语言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