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与康复的影响分析论文_洪小华

(丹阳市精神病防治院 江苏镇江 212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评估两组HAMD评分变化与精神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为(13.49±2.2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26±1.61)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状态,促进精神与心理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优质护理;抑郁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252-02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思维逻辑异常与自知力缺失,存在较严重的自理障碍与社会功能衰退,生存质量严重下降。优质护理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有效护理方案,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中,笔者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分析其对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5.1±6.9)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4.7±5.4)岁。入组对象均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相符,病程超过2年,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近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优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个人基本情况、饮食禁忌、爱好和习惯,制订针对性、多维度、全面化的护理方案,落实包床到护的原则。(2)营造人性化护理氛围。要求护理人员落实“五声服务、细节十点”,利用平易家常的语言和称呼拉近护患距离。组织患者参加病区娱乐活动,使之保持平和、开朗的心理状态。另外应规范张贴安全标识符以温馨图案,将人性化理念融于护理服务中心。(3)细化生活护理服务。掌握患者病情、饮食营养状况、临床治疗与观察重点,根据患者自理能力帮助其洗头发、洗澡、清洁皮肤、剪指甲、理发等等,根据患者个人营养状况和卫生习惯代购营养品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在生活中全方位照护患者。(4)开展针对性心理指导。结合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耐心听取患者倾诉,积极与之沟通交流,建立和谐、充满信任感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勇气。(5)规范护理执业行为。病区责任护士应切实履行岗位工作职责,提供优质的医学照护,配合医师完成诊疗计划并对患者病情实施严密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丰富精神科护理服务内涵,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突出专科护理特色,为患者身心健康提供必要保障,体现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6)实施分层护理管理。推行责任制护理制度,要求护理管理人员结合患者病情、具体技术要求以及护理工作难度来统筹安排,合理分工,通过分层管理模式体现能级对应。此外还应在满足临床护理需求的同时兼顾护理人员意愿,采取弹性排班模式,缓解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使之以更好地状态完成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2]

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HAMD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得分越高提示抑郁程度越严重;另采用NOSIE量表评估两组精神状态,共分为积极因子(3个)和消极因子(4个)两个部分,采用0~4分五级评分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P<0.05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变化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机制分为内外因两个部分,其中外因多为社会心理学因素,内因则与内分泌生理因素有密切关联[3]。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内因显著改善,但存在自理能力减退、情绪不稳定、语言表达模糊、行为紊乱等一系列症状。临床认为即便没有生物学因素的介入,患者社会功能也会受精神因素影响出现障碍或衰退。由此可见,慢性期开展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常重要[4]。

申文英[5]等对干预组79例康复期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结果表明,护理后干预组第6周、第8周、第10周……第90天时的NOSIE量表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针对3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积极因子分值与消极因子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这一结果符合以上文献论证。同时,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优质护理专业指导患者训练,可帮助调节患者不良心理,有助于强化患者治疗信心,逐渐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生活功能。

综上所述,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状态,促进精神与心理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梓朗,余伟,肖垚南,蔡守彬.社区康复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6):186-188.

[2]刘连忠,张娟.恢复期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状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不同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07):857-859.

[3]杜美凤.浅谈优质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S1):120-121.

[4]刘金秋.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115-116.

[5]申文英,田常青.158例康复期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10):1255-1257.

论文作者:洪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与康复的影响分析论文_洪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