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模式,融入生活,循序渐进--苏联初中语文教材处理策略_初中语文论文

追求模式,融入生活,循序渐进--苏联初中语文教材处理策略_初中语文论文

追求典范,融入生活,循序渐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处理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序渐进论文,典范论文,苏教版论文,初中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新课程实施10多年来,各种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接受新课改的检验,其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下文简称“苏教版教材”)受到了许多实验区的欢迎,赢得了众多好评。不过,任何一套教材,不管编排得多好,理念多先进,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生,因此,苏教版教材也有需要整合、拓展、开发的地方。生本理念下的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发挥自主性,灵活处理教材。所谓处理教材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发展为本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以教材为范本,而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的一种再创造活动。笔者认为对苏教版教材的处理应该追求教材的典范性,体现生活的相融性,顺应学生发展的渐进性。

      一、追求教材的典范性

      教材不仅向学生展示作者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和极富个性色彩的语言经验,而且在开启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材的主体应当是典型规范的作品,它们是运用语言的范例、训练能力的范例、表达思想的范例。为此,教师要敢于取舍,追求教学材料的典范性。

      1.纠正不当删改

      语文教材编写时对入选的作品进行删改本不是秘密,许多名家名篇都被加工剪裁过。根据授课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便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即有利于教学。如果删改不当,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予以纠正。

      例如,台湾作家郭枫的《空山鸟语》。原文的第7自然段: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这段文字写作者在“海角孤岛”台湾因听到鹧鸪的鸣叫声而勾起对故乡江南的回忆,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它与原文第六自然段“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是前后呼应的,也是结尾“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情感触发点。“做一只山中的鸟”,能让作者保持一份纯净的心、空灵的心,时时重温故乡的梦,慰藉居于海角孤岛的寂寥的心。向往自由、思恋故土是文章的主题。《空山鸟语》编入八年级下册“鸟”专题中,第7自然段被剪除了,删改后文章结构不完整,主旨表达不明确。

      类似剪裁不当的文章还有七年级下册《于园》一文。对于此类课文,教师应还原原文,以保证文章语意明确、结构完整、主旨鲜明。只有规范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表现,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准确、鲜明、形象的魅力,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删除落伍作品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兼顾文化教育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范文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欣赏,它要提供给学生的是思想的滋养和精神的哺育,要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启迪、审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唤醒,对学生的影响是久远的。所以,语文教材应反映传统的民族文化精华、当代的民族文化精粹、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选文要具有时空穿透力,焕发人类代代进取的精神,永远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只有精神不死的作品,其语言文字才会有代代相传的生命力。对于苏教版教材中个别明显落伍于时代的作品,教师要大胆删除。

      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杨朔的《画山绣水》一文,重在反映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是20世纪60年代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的特定产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这样的文章很难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完全可以大胆舍弃。

      3.延伸经典阅读

      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苏教版教材的创新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它突出和强调课外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并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不过,初中生仅阅读“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几部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苏教版教材编选的课文,有许多名家名篇,有的直接来自名著,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课文介绍作家作品,把更多的名著介绍给学生,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教学名著节选课文时,需要指导学生品读名著的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从节选内容的学习中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思想感情的愿望”[1],学生自然就会不自觉地走进异彩纷呈的名著世界,去吸取人生的丰厚养分。让课文学习成为经典阅读的“点”,由“点”扩展到“面”,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体现生活的相融性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大语文教育观作指导,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的资源;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局面,确立课内外知识能够拓展延伸、校内外资源能够联系沟通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师在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把学生的生活时空纳入教学体系,为学生铺设接引“时代活水”的通道,让课堂这小小“方塘”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丽景象。

      1.关注热点事件

      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应该立足于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需要,把那些具有迁移性和教育性的内容引入语文课堂;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要考虑选入的作品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是否能够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开放课堂的高效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的名联启发我们:语文课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例如,七年级下册“信息传播”单元,主要介绍不同类的新闻作品,所反映的新闻事件大多离学生生活久远。新闻是时间的易碎品,离开了“新”,新闻便成为明日黄花,就不能称之为新闻。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报、上网,了解时事热点,学习教材中新闻作品的写作方法,向同学做口头或书面介绍。这样课内外相结合,既能巩固书本知识,培养新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又借助热点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2.利用本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从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到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教师可根据地方特点,努力发挥地区优势,利用地方名胜古迹、地方名人、地方艺术等拓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把语文课堂与当地的课程资源相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时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了解知识,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可以组织参观当地园林,将苏州园林与本地园林相比较,寻找这些园林在设计思想上的相似点,从而探究“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学习活动,拉近了课程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3.指导生活实践

      教育“注重生活实践”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叶圣陶一生倡导、呼吁的。叶圣陶曾经指出,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语文教学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语文走进生活,指导实践,为生活服务。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从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中学习晏子的语言艺术,在此基础上设置一定情境,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在讨论最佳方案的过程中学习说话技巧的运用,“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2],这样的语文知识会更富有生命力。

      三、顺应发展的渐进性

      苏教版教材以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单元之间又相互勾连,构建了全新的语文实践体系。教材是“教本”,更是“学本”,而学生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它决定了学习内容与学生发展的过程要协调,教学安排要循序渐进。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整合教材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1.整合单元内容

      根据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初中生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多数学生并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或者在某些领域没有达到这一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的学习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苏教版教材的每个单元是一个学习活动的整体,知识的呈现应该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按照这样的原则组合单元学习内容,促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多角度逐步深入地认识,所要培养的能力才能逐步落实。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主要由五篇长征题材的作品编排而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对长征的诗意概括和总结。《〈长征组歌〉两首》是英雄史诗的片断。而《老山界》《草》《〈长征〉节选》三篇则是通过详细的叙述、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场景等具体表现红军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老山界》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先学《老山界》能激发学生学习其他长征题材作品的兴趣,再学《草》《〈长征〉节选》《〈长征组歌〉两首》是带领学生跟着教材重走长征路,最后学习《七律·长征》是回顾长征历程,总结长征精神。这样编排单元教学内容,会更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逐步加强,情感的不断升华。

      2.调整单元顺序

      苏教版教材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每个单元由人文主题统领。人文精神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和健全人格,协调个体与群体、家庭与集体、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的生存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在审视自身内心世界之后,将视角投向自然,用心灵去感受社会。为了顺应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规律,实现人文精神培养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单元顺序。

      例如,教材八年级上册由“长征组歌”“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环境”“高新科技”等六个单元组成。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影响学生个性和人格形成的因素,首先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然后才是社会生活。学生热爱亲人,热爱生活,才会有崇高的爱国情怀。若按“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环境”“高新科技”“长征组歌”“爱国情怀”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则顺应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情感体验从自身到他人,精神世界从狭窄走向开阔,从而发现自身的价值,养成良好个性,塑造健全人格。

      3.衔接其他系统

      从整体上看,苏教版语文教材具备了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点,构建了全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这个系统相对独立。但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庞大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使用这套教材时,要明确课程总目标的整体要求,既要把握阶段目标纵向的系统性,又要兼顾阶段目标横向的协调性。理清各学段课程目标之间循序渐进的线索,兼顾语文学科其他学段知识的衔接,才能做到系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例如,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要求是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强调“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提倡“随文学习”。“随文学习”该怎样完成呢?就是要避免对“语文知识”问题的抽象谈论,“需要一项一项地、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在与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关联中,在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中,在与学生具体情形的关联中,来一项一项、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3]笔者认为,就语法知识而言,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系统地分解语法知识,根据所教课文的特点补充编排相应练习,把“随文学习”落到实处,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自主灵活地处理教材,是在透彻理解新课程精神的基础上,宏观把握教学任务,在吃透教材与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否则,就可能失之偏颇,自主而不能准确,灵活而不能实在。它应该是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更是语文教育规律的践行。

标签:;  ;  ;  

追求模式,融入生活,循序渐进--苏联初中语文教材处理策略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