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禄丰县中医医院 云南禄丰 651200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体会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把所有患者均等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患者有54例。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的治疗疗法,并认真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其治疗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分析,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头晕、心悸、胸闷及晕厥等,通过治疗分析其疗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治疗体会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常见疾病,其可以单发,也会合并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或者心肌炎等其他疾病发生。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憋气、心悸心慌等[1]。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胺碘酮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随机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分析,现将结果做以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108例患者实施临床症状分析、诊断,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后,确诊为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观察得出: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肺水肿、呼吸困难、心悸以及头晕等症状。108例患者均排除严重精神性疾病、严重脏器功能异常、受感染以及肿瘤。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4例,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为(47.5±5.5)岁。对照组患者54例,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为(48.6±5.2)岁。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生命体征常规检查,主要内容有血常规、尿常规、心脏彩超、血脂、肝肾功能、血糖等[2]。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口服心律平3次/d,0.1g/次;对照组患者需要限制饮食中盐分的实际摄入量,并给予吸氧治疗;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比如盐酸贝那普利10mg,口服1d/次;给予患者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比如西地兰药物0.25-0.5mg,口服1d/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胺碘酮注射液150mg,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需要控制在20-30min[3]。而后再行泵入胺碘酮药物1mg/min,6h后微量泵入胺碘酮药物0.5mg/min。2-3d静脉滴注治疗后,改为口服,1d/片,3次/d,认真观察治疗的有效率。
1.3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律恢复至正常范围,心电复查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律控制良好,心电复查得以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变,甚至病情加重,心律未改变或者心律加速,心电复查未得到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验证;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对比,P<0.05,表示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21例显效,占比为38.9%,20例有效,占比为37.0%,13例无效,占比为24.1%,治疗总有效率为75.9%。观察组中24例显效,占比为44.4%,26例有效,占比为48.1%,4例无效,占比为7.4%,总有效率为92.6%;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54例患者在治疗后,其中出现血压降低5例,占9.3%,出现轻度头晕现象3例,占5.6%,患者出现恶心2例,占3.7%,出现呕吐1例,占1.9%,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4%。观察组54例患者在治疗后,其中出现血压降低2例,占3.7%,出现轻度头晕现象1例,占1.9%,无恶心、呕吐症状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6%;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且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呈现不断增加,由于老年患者合并的疾病较多,致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有器质性心脏病变或者心力衰竭的患者引发心律失常,在发病初期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无需较多临床干预,但该症状持续存在,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重,患者病情经常涉及到肺部感染、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心力衰竭程度等。
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胺碘酮,在进入人体后,其特定生理作用对ATP酶中的钙、钠、钾离子等会产生抑制作用,切断原有的钾通道,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窦性心律以及室上行传导,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9%,;在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率为5.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4%,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值得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芸芝,陶蓉,蒋东坡.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重庆医学,2013,42(15):1722-1723.
[2] 叶裕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49 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5(5):55-56.
[3] 索晓霞,王庆元,唐福爱.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15)
[4] 王玉秋.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10)
[5] 李明喆.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 2015(27)
论文作者:李周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7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内科论文; 心血管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