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学案”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作为构建以生为本课堂的重要一环,导学案已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渐成主流。导学案的名称也多种多样,如导学稿、讲学稿、学案、预习案、学习单、活动单等,各种导学案之类的教辅书开始普遍流行。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的发展和推广,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它诱人的愿景描述: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学生认识水平,心理特征等设计的,为指导学生主动知识建构而编制的,是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它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向导,课堂学习的平台,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线路图。二是随着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以及洋思中学等一批农村薄弱中学使用导学案后迅速崛起,成为闻名全国的名校,校长们便采用行政的手段全面推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加上导学案没有高深的理论,统一的式样,易于被广大教师接受,也因此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名称。但现实中,导学案的使用并非像愿景描述的一样,且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归纳起来有以下3个方面。
(1)导学案其实就是教案的浓缩,是教案上所有问题的大搬家。有些学校还统一了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学生做学案,约半节课后学生讨论不懂的地方(合作学习),最后老师进行简单的讲评。这种导学案由于教师已经把所有的问题展示在学案上,因此,课堂总是按预设的线路前进,缺少了临时生成的激情和惊喜,缺失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的展示,课堂显得非常的单一和机械。
(2)导学案成了题案。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学案成了练习卷、习题集,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课前做习题,课中交流做题结果,课后再做习题进行巩固,或者预习下一个导学案上的习题。这种导学案只关注知识目标,演变为习题循环,缺少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渐行渐远。
(3)导学案没有学科特色。典型的导学案一般为:自主学习部分都是教科书上的规律、概念、公式、物理量的单位等,而且一般都编成填空的形式,自主检测部分都是选编的习题。而真正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物理规律是如何得出的,物理概念是如何建立的,即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真正为学生设计探究和学习的线路,或者没有给学生充分探究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许多的物理规律、概念都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和总结。因此,物理学科的学案应该具有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特点,应该为学生设计探究的线路和方法。
那么,物理课堂教学导学案究竟要放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来设计,特别是针对一节课的导学案应该怎样来设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们不能强求统一的格式,但应该有共性的原则或理念:即导学案要从学习结果的展示为主变为以思考过程的呈现为主,要让学习从训练为主变为导学为主。其要素可概括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方法的展示,重点知识点和训练,反思质疑、个别指导、精讲精练等。因此,导学案不能写成教案的形式。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对物理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一个可操作的式样。把它概括为:根据课标导目标、创设情境导引入、自主学习导预习、教给方法导活动、学习效果导检测、总结反思导回归六个环节,其核心部分是预习、活动、检测,导学案分别以问题菜单的形式呈现,称为预习单、活动单、检测单,即“三单”。因此,笔者设计的导学案有一个响亮的名称:“三单六环节导学案”。怎样使导学案真正起到“导学”的功能,下面笔者以“楞次定律”第1教时(新课程标准为3教时),来说明导学案的设计及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由于篇幅有限,只介绍预习单、活动单和检测单3个部分。
预习单:请你独立阅读教材(P9-P10),回答下列问题,并将你的结果与同桌交流。
(1)在P10图4.3-2的实验中,甲、乙、丙、丁4种情况,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分别在怎样变化?
(2)理解表1的结果,完成表2。
(3)根据表1、表2的结果,完成P10最后提出的两个问题。
(4)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规律吗?
这4个问题,不是书上能直接找到的,但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思考后都能回答。笔者认为预习问题的设计,不应该都是书上的结论、公式和规律,而应该在问题与答案之间设置一个“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大,应把握在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范围之内,要避免问题与答案之间“距离”为零的设问。因为,这样会减弱学生预习的兴趣。
现在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大力倡导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另一方面教师都认为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质量不高,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还不如教师自己讲解来得顺畅和到位。因此,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在常态课中,只是一个形式。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导学案只为学生设计了要解决的问题,而没有设计解决问题的线路和方法。
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设计学习的线路,笔者认真分析了教材,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组。“楞次定律”一节中是利用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的方法,通过观察感应电流的方向来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从而分析得出楞次定律。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很难想到用“感应电流的磁场”这个中介来概括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实际教学中,结论的得出往往并不能像预设的那样水到渠成,而是教师最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强加”给学生的。显然,这个实验会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笔者在设计导学案时,大胆改用教材中“问题与练习”第6题中的器材(楞次定律演示仪,见图1)来进行,让磁铁直接靠近和远离可自由转动的闭合铝环,观察闭合铝环被推开(表现为斥力),被吸引(表现为引力)的情况,依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和感知感应电流磁场的存在和方向,再利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从而得出楞次定律。这样的设计,不仅操作简单,原理直观、清晰,而且学生对“运动和受力情况”知识更为熟悉,易于分析。这样归纳和得出楞次定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科书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的实验,笔者将它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和问题的形式,安排在检测单中,效果很好。笔者设计的活动是这样的:
活动单: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1)如图1所示,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环A是闭合的,环B是断开的,用磁铁的N极去靠近A和B,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试一试,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再让磁铁的N极远离A环,S极靠近A环,S极远离A环,观察现象,完成表1。
分析你的实验记录,你能不能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
①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要________磁通量的增加,所以与的方向________。
②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要________磁通量的减小,所以与的方向________。
③磁通量的增加,磁通量的减小,可以统一表述为磁通量的________。
④把上述“①、②、③”总结起来,可以表述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________引起感应电流磁通量的________。
⑤根据上面你得出的结果,能进一步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吗?________。
把你的结论和书上的结论对照一下(老师祝贺你成为“当代的楞次”)。
检测单:检测单的设计,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做练习题上,它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可以是练习题,也可以是为进一步理解概念或规律设置的问题,实验的进一步分析和改进等等。
检测单:应用规律,实践体验。
(1)判断闭合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填写表2。
(2)小组实验:验证楞次定律
①你选择的电路是图2中的________。
②记录现象:
N极插入,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________。
N极拔出,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________。
S极插入,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________。
S极拔出,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________。
③实验结果与用楞次定律判断是否吻合?________。
(3)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见图3)是什么?
利用这份导学案,笔者上过大型示范课。上课过程中,本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每个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总结得出了“楞次定律”,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最后本人在总结时,为了使学生喜欢上楞次定律,笔者将楞次定律总结成3个“版本”:标准版:教科书上的楞次定律;简化版:“增反减同”;情感版:运用了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使学生们兴趣大增。
导学案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关键是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它比起我们习惯了的教学设计和备课,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和热情,更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