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对群众路线的提出背景及其在各个时代的发展进行分析,概括了其精神实质,并对其在高职学生工作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作了探讨。 文章认为在学生工作管理中实践群众路线思想,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社团,提升辅导员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完善学生实习就业的支持体制。
关键词:群众路线 精神实质 高职学生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Mass Line Thoughts in Education
◆ Lin Gao biao Luoding Polytechnic,Yunfu, Guangdong 5272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mass line and its rich development in various eras, summarizes its spiritual essence, and discusses its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in the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mass line thoughts in student work management,we should insist on the“students-oriented”teaching idea,develop diversified and distinctive associations,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unselors,and improve the support system for students’internships.
Key words: mass line spiritual essenc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主要内涵是“为民务实清廉”。在正确把握群众路线实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我们需要明确群众路线更为具体丰富所指,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如何深入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推动我们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创建“以生为本”的服务型工作机制。
一、群众路线的提出背景、丰富发展及精神实质
1.群众路线的提出背景。
从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来看,群众路线这一问题最初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已提出,且伴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当时之所以会提出群众路线的问题,是因为在遭遇大革命失败后,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充分发动和利用群众的力量,则成为领导们需要时刻深思的一项课题。而随后中国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也充分证明了,党在群众路线问题上的正确性和前瞻性,使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成为现实。
2.群众路线的丰富发展。
李立三同志于1928年11月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首先涉及到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但语意不大明确。紧接着,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等同志也逐渐开始使用了这个概念,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真正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思想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1943年6月1日发表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主要从领导、工作方法的角度来界定群众路线。
邓小平同志对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再次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这两方面,而且明确把群众观点列入群众路线之中,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此外,他还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国内外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群众路线和群众利益在新时期的最好体现,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目的,所以党要始终实践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得到了完整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共中央政治局新一届领导班子2013年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当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由上所述,在群众路线问题的解读上,历届中共领导人都会根据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自身和利益要求的变化,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有执行力。
3.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并在1981年6月中央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被简明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述群众路线的涵义,道出了以下几点精神实质:
(1)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党领导、建设中国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在工作实践中,党和政府在制定、作出重大决策前都要认真听取和考虑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工作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时刻关注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诉求。所以,党在领导开展各项相关工作前,要通过宣传、教育、说服等手段,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同,把他们动员和组织起来,
(2)群众路线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党把群众路线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体现在党的性质和宗旨上。在此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党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拥护作为衡量其一切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
二、群众路线思想实践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群众路线思想实践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分析。
(1)从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来看。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一种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还是其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准则。因此,党必须以它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高职教育工作当然也应毫无例外。在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作,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标”。
(2)从高职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看。如果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陈旧,常以“管制”的思想、做法来约束人,没有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把群众路线的思想贯彻落实到学生工作实践中,就难以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反之,如果在工作中时刻体现“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确立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的理念,及时了解学生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灵活应用群众路线的原则和方法,那么学生的自主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国内一些成功的高职院校管理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以下经验:只有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精神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坚决落实“以生为本”的群众思想,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2.群众路线思想实践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分析。
(1)从高职院校的生源困境看。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对口的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生源,就目前状况来看是高中扩招后仍落选的那部分初中生;而普通高中这一部分生源,又是高考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这种生源的现实性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情况很复杂。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作为普通高校编制的时间并不长,因而高职学生管理的经验则显得相对不足。生源的复杂性和高职学生管理的经验薄弱,致使学生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要更好地解决上述困境,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群众路线的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
(2)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特点看。从学习的原有基础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四个多样化”。无论是在生源结构、文化层次、思想状况,还是在综合素质方面,高职学生总体都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倾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高职院校大多采用2+1或者是2.5+0.5这种办学模式,也就是前面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后面是学生实习的时间,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强调动手能力为主,理论为辅所决定的。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相对欠缺。从心理角度看,高职院校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总的来说,就是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不足,情感上较为敏感、脆弱,心理成熟总体水平偏低。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学生工作开展困难。因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思想为指导,并应用在我们的学生工作实践中,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
三、群众路线思想实践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具体策略
在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仅是要了解群众路线思想的提出背景、以及时代赋予它的丰富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学用结合,联系实际,从根本上树立群众观点,以群众路线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就高职教育管理而言,实践群众路线思想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实践群众路线思想的具体体现。新时代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需求,实现多样化发展是他们共有的价值追求。因此,高职教师要认识“新世纪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性格,尊重他们的兴趣,树立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1)树立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学观。高职教师需要改变以往“自觉或不自觉的沿袭”、“精心设计、滴水不漏”的静态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动态生成性教学,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高职教师要根据学情、教情对学法和教法进行改革,创新教学,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课堂的交往互动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从而达到课堂教学高效的目的。
(2)树立新型的课程观和教材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而要灵活地应用和处理课程和教材内容,综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适当地调整、增删和整合,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从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转变,以增强教材和课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身边的生活课程资源,在实践体验和知识应用中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
(3)树立个性化发展的学生观。学生虽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因而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要发展、能发展、会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4)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完善和增加校内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与此同时,还应与企业取得广泛联系,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这是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所以应该要重视实践场地的开发、建设、使用和管理。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加快“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高职教师需要经常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新的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2.发展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中实践群众路线的思想,就须为学生的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使之多样化和特色化。
(1)给予社团相应的资源支持。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三方面资源的支持。因此,对于一些会员多、活动多、影响好的社团,可以适当地加大经费支持的力度,把它做大做强,进而带动其他社团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些会员少、领域接近的社团,可以进行重组整合,使社团的人力、物力资源更为集中。从人力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社团的发展,可以尝试设立导师制。导师是学生社团中的人力资源重心,在社团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协调,优秀的专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社团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社团的专业性,层次性,增强社团活动的思想、科学和文化含量。
(2)建立规范化的社团管理制度。学生社团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建立完善一系列符合学生社团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对其科学、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的职能,进而促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可见,健全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是实现社团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社团管理文件,为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政策和制度基础。
3.提升辅导员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保证学生工作持续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一方面,领导者需要掌握一定的领导艺术,从而使他们以一种愉悦的心态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领导者要进一步使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提高辅导员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摆正位置和调整心态。只有这样,辅导员才会把学生从“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发展的对象”,在工作中带着爱心、感情、责任,做深入的思想交流、心灵沟通工作,学生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4.完善学生实习就业的支持体制。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生在实习就业方面与普通高校生相比,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了促进高职生实习就业方面在质和量上都有大的飞跃,设立和完善相应的学校支持体制是必不可少的。
(1)开展学生实习就业的教育支持。
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明确当前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深入反思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考核机制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和就业结果的系列因素,找出它们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源头上把好实习就业的质量关。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就业观。高职生作为实习就业的实践主体,作为有思想意识的存在物,他们思想上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其行为的走向。因为“群众是人,不是石头,不是毛驴子,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动是受自己的思想所支配的,他的思想未想通,便不愿来参加,再有好处他也不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学生在实习前的预防教育、实习中的纠正教育和实习后的总结教育,以及就业前的德育教育、就业后的追踪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习观和就业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的发展。
(2)完善学生实习就业的制度支持。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这一使命应贯穿在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中。在高职生的实习就业工作环节,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还应做好相关的制度支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学生的正当权益。当前,高职生实习、就业面临的企业诚信缺失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正常实习、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实习或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法律意识不强,又处于就业弱势地位,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高职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要始终把握“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做好对学生的各项服务工作,探索总结学生工作的方法与路径,才能提高办学质量,落实内涵式发展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2]毛泽东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54-855。
[3]刘少奇 论党[A].刘少奇选集(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4。
[4]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06。
[5]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12。
[6]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2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著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01。
[8]邓子恢 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8。
论文作者:林高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学生论文; 群众路线论文; 高职论文; 思想论文; 社团论文; 工作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