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研究论文_王树民

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医院 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探究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抢救方法和抢救成功率。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心肺骤停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院内心肺复苏抢救,观察组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3.33%,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为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有效提升了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院可通过完善急救网络、普及急救知识以及规范和完善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措施和流程,临床进一步推广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提升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关键词:心脏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抢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任何人、任何时间和地点均有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及时对患者行心肺复苏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1],据报道,7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如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和救治,抢救成功率较低。因此,院前急救在对心脏骤停的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本次研究特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60例,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心肺复苏方法下的抢救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8.3±5.9)岁;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7.5±5.8)岁。诊断标准:患者突然倒地或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停止,脉搏消失[2]。对所有患者的研究均取得患者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取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抢救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院内心肺复苏抢救方法,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行意识、呼吸、循环判断,进行通气或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复苏药物,必要时除颤等各种心肺复苏方法等[3];观察组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方法,在到达抢救现场后,由受过专业培训的院前急救人员及时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为患者及时开放气道,使用面罩球囊或气管插管进行通气,对患者行胸外心脏按压或心肺复苏机复苏,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深度为5cm及以上,辅助呼吸潮气量8ml/kg,氧浓度为100%,呼吸频率为10次/min[4],应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救治时,患者取平卧位,患者腋窝与心肺复苏机黄色定位线齐平,剪开患者上衣,用胸外按压带围好,心肺复苏机按压频率100次/min,压力为30-40kg,深度保证在患者胸廓厚度的20%;及时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药,常规给予肾上腺素、胺碘酮、多巴胺、阿托品定药物进行治疗;在急救后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通知医院急诊科做好接收准备。

1.3 观察和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患者心脏脉搏恢复,面色、唇部转为红润,能够自主呼吸,瞳孔由大变小为心肺复苏成功[4],反之则为失败。抢救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例数/总例数*100%。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病患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选择( )代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对比

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3.33%,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心脏骤停作为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重疾病,一般发生于院前,对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受到开始抢救时间以及抢救现场条件的诸多限制,抢救成功率较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心肺复苏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患者存活率越高,患者发生心脏骤停6min内是抢救的最佳时期[5],因此,对患者行及时有效的院前心肺复苏,能够明显提升心脏复苏的成功率,缩短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专业急救人员应在对患者意识、呼吸、循环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为患者进行通气,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复苏药物,抢救患者生命。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3.33%,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证实对心脏骤停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急救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为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行院前急救能够尽快恢复患者生命体征,有效缩短了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提高患者的存活情况,减少和避免了心脏骤停导致患者重要脏器的损伤,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有效提升了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院可通过完善急救网络、普及急救知识以及规范和完善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措施和流程,临床进一步推广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提升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国富,江惠玲,肖章武,等.程序化院前急救昏迷患者267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2):28-29.

[2]杨杰.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2):72-74.

[3]王小刚,高丁.院前心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4):39-40.

[4]何草生,廖彧,刘飞,徐冬梅. 102例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临床探讨),2010,48(7):151-152.

[5]徐俊. 218例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论文作者:王树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3

标签:;  ;  ;  ;  ;  ;  ;  ;  

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研究论文_王树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