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庞家镇卫生院 山东滨州 256501
【摘 要】目的:研究心内科最多见的心力衰竭疾病类型的诊疗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接收诊疗的140例患有心力衰竭的病患,将他们按照单双数平均分配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0例,对照组病患接受常规诊治方式,而实验组病患在普通诊治方式基础上添加西地兰治疗变量,在诊治结束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结果:对照组治愈有效率为58.57%,而实验组的治愈有效率为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患的LVDd和LVEF在添加西地兰治疗变量都比对照组优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内科多见病心力衰竭病症,西地兰的诊疗效果非常好,具有非常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内科;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西地兰
前 言:目前各大医院心内科最常见的疾病是心力衰竭。近年来,该病在国内外呈上升趋势。一般来说,控制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情的过程中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并将努力维持稳定的病人的血液循环,以保证病人能恢复他们的左心室功能,为了进一步降低患者心房振动问题的概率,确定治疗心力衰竭的结果,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我院140例心衰患者的诊断结果和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接受诊疗的患有心力衰竭的病患140例,将他们按照单双数平均分配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0例。对照组中包含男42例,平均年龄61.25±14.15岁,女28例,平均年龄63.15±15.28岁,70例患者当中有37例患者患有急性心力衰竭,有33例患者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实验组当中有男42例,女28例,男平均年龄66.16±13.18岁,女平均年龄67.31±11.27岁,其中有29例病患患有急性心力衰竭,41例患者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对照组病患和实验组病患的病史经过与其它治疗比较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诊治手段
医生了解病人的情况后,会分析心脏病的起因。在此基础上,观察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症状和身体特征,并与最常见的精神衰竭临床症状进行比较。此外,通过心电图检测、电解质指数检测、肾功能、血糖含量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疾病类型及病因。
1.2.2资料和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可能是镇静、利尿、充氧和心律失常治疗,并给予抗生素。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西地那非的治疗变量,患者的临床发展决定了西地那非的剂量。急性心力衰竭通常需要0.4毫克的新西兰来使用20毫升500克稀释后注入患者静脉,两小时后观察患者症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添加西地兰0.2-0.4mg,每日1次,持续7天。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将0.2-0.4mg塞地兰溶解在20mL500g的液体中,然后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连续7天每天西地兰的摄入量为0.8~1.2m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治疗方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治疗前应分析患者的病因,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有:
1.4.1利尿剂
对于液体潴留的患者,利尿剂能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利尿剂的初始剂量应该很小,然后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增加剂量。
1.4.2洋地黄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没有改善心衰的效果。主要用于应用上述三种药物后仍有心衰临床症状的患者。临床上认为,洋地黄不能在早期使用,因为它不能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也不能降低轻度心衰患者的死亡率。
1.4 观察指标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其射血分数LVEF变化量以及两组患者的接受治疗之后的实际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经过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患者心功能改善为Ⅱ级或者是恢复到Ⅰ级,判定诊断效果十分明显,当心功能改善为Ⅰ级后则判定这种治疗方式为有效治疗,如果患者经治疗之后心功能并无任何好转或者是出现了恶化的现象,则判定这种治疗方式为无效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是利用SPSS18.0软件来开展分析,用平均数±标准差值(x±s)来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通过t检验来进行比较,使用%来表示计数资料,在P<0.05的情况下说明两者之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LVDd和LVEF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治疗前的LVDd和LVEF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其射血分数(LVEF)改进水平显然要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血浆BNP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4天、8天观察组血浆BN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较对照组78.0%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介入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梁钊明.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疾病管理体系的构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莫静兰.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Delphi(德尔菲)法调查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3]张烨.心内科住院病人房颤病因及抗凝状况调查[D].南方医科大学,2014.
[4]薛彦博,郑小璞.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局限与展望[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06):763-765.
[5]蔡琳,燕纯伯.心力衰竭的社区防治现状及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05):732-734.
论文作者:索建芬1,宗学芹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患论文; 差异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