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笔谈——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几个论文,笔谈论文,取向论文,人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7)06-0029-14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已基本建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产生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深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人学是最为接近的学科,是人学向社会生活实践的渗透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就在于“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使人学最终化为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人文精神。目前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中,对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主要表现为:对“以人为本”的涵义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及具体部门和领域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作了一定的阐述。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尤其是以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人的主体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一致。因为“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承认人的力量和能动性,立足于以人为根本”[1](P2118)。简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和实证性日益凸显,实用功利思想颇受重视,人的整体价值渐趋冷落,导致“人的缺位”。因此我们必须在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人性的缺失而导致的工具化、功利化、机械化的倾向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立足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呼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人本体系。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对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提高其实效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的两大根本任务,即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它的建构和完善可以从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朝着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即“只有以此(马克思主义人学——引者注)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前多种学科发展取向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设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P96)。同时还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加强其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深入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现实的个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理论界大体上有三种基本观点:以具体的人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逻辑起点;以经济人、社会人为逻辑起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
什么是“现实的个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法,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仅从字面上讲,哲学史上有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也说过“现实的人”、“社会的人”诸如此类的话,然而由于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的”概念的不正确的理解,所以实际上仍然是抽象的人。恩格斯说,费尔巴哈“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3](P2336)。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人”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再看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段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P67)“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P71-72)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现实的个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人是现实的存在物,具有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他们的哲学“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P73),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4](P73),去研究“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P73)。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也曾表达过此思想:“我们必须从‘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不是为了象施蒂纳那样陷在里面,而是为了从这里上升到‘人’。只要‘人’的基础不是经验的人,那末他始终是一个虚幻的形象。简言之,如果要使我们的思想,尤其是要使我们的‘人’成为某种真实的东西,我们就必须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我们必须从个别物中引申出普遍物,而不要从本身中或者象黑格尔那样从虚无中去引申。”[5](P13)“现实的个人”是有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追求全面发展的人。第二,人是实践存在物,“现实的个人”最根本的含义,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及社会诞生和发展起来。物质生产实践使人的生物属性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人所特有的生物属性;它还使人上升为自为的、理性的存在物,铸造了人之为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以及社会本性;实践使人最终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正是在此点上,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成了客观现实中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本质反映。因为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活动,而且是某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的基础,故而它成为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统一的本质存在。
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现象中,作为现实的个人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3](P532),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在本质上可以还原为与现实的个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属人的,也是为人的。现实的个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人的现实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应该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人学。
三、生活化: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日益疏远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乃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6]。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决不是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论”、“消解论”,也不是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消极适应社会生活、迎合社会生活的“媚俗论”,实质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近社会生活,既关注日常生活,又关注非日常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必须把教育主体置于生活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贴近生活,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使教育内容源于生活,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和生活化,如关注教育对象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使教育方法融入生活,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实践性;凸显教育载体的时代性,丰富文化载体的内容,提高管理载体的有效性,增强活动载体的趣味性,保证大众传媒载体的先导性;必须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增强其主导性,使他们瞄准社会生活、把握社会生活、提炼生活真理,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人性和谐: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性论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马克思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研究人的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人性论思想,他使人学变成科学,在人学理论上实现了伟大变革。马克思的人性论思想是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解,人是一个整体,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是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统一。首先,“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7](P167),人具有自然性。也就是说,人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体。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人的自身肉体的生理属性、人的“身心相契”的互动属性、人与大自然的互动属性等;其次,人“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8](P363),人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人在社会中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群体、合作和归属的特性。人的社会属性不仅包括人的劳动实践的存在方式、人的社会本质以及人的世界历史性,而且包括人的阶级属性、政治属性、民族和国别属性等;再次,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7](P96),人具有意识性。人的意识属性主要是指在自然属性基础上,人的社会属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反映在人的头脑里而产生的主观形式或精神形态,是显意识(理性)和潜意识(非理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的丰富性要求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满足这一丰富性、推进并提升这一丰富性的基础之上。人的社会属性的丰富性主要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之中。整个社会的发展显然应该着眼于提高人的主体能动性、个体潜能的丰富性以及人对社会关系丰富性的客观要求,从各个方面满足人们的这一社会需要。人的意识属性的丰富性深深植根于人的意识或意志自由之中,人的知、情、意的个体心理结构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的潜能。人的精神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包括人的知识的增长、技艺的培养、智力的提高等,这些大多属于服务于人自身生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性精神素质,而且包括人的良心、道德情操和人格境界以及其他各种为人所特有的人文素养等,这些多属于人性自身内在特质的价值性意识修养。人的意识属性的丰富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必须是人的意识潜能的全面挖掘、人的意识功能的全面发挥,因而也是人的意识属性的全面发展。纵观现在的教育领域,对青少年的工具性精神素质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而严重忽视了人的基本的价值性意识修养,这使得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一个有丰富知识和较高技能的“人才”,但他们却不知道该怎样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不懂得对家庭、朋友、集体和社会、国家要有真诚的爱心和奉献,亦即不懂得怎样做“人”。我们的社会也把那些工具性精神素质当成一个人之品位的根本标志,这些都导致了一个人的完整的意识属性的分裂甚至对抗,造就了大量“经济动物”、“学习机器”等。这也是我们的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重要表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丰富性并不是各自独立地发展的,而是在人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因而表现出极高的整体性。人性的整体性不仅是指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各自的相对整体性,更是指人性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完整的整体性。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性的整体发展,不仅是人性潜能的全面挖掘和充分发挥,而且是人性整体性的自由发展,就是人性对自身整体性本质的占有,并且是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对人自身本质的充分展现和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针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人性的缺失而导致的工具化、功利化、机械化的倾向,我们必须把人性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尤其是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教育对象的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的和谐统一。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是辩证统一的。过去由于思想教育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因素,偏重以“理”服人,忽视以“情”动人,致使思想工作绩效不佳。事实上,做好人的欲望、情绪、情感、意志、激情、直觉、灵感、集体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工作,决不能由理性工作完全替代。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既要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理性世界,又要高度重视他们的非理性世界。要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并保持必要的张力。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人的非理性因素去开展思想工作、教育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进而在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总之,人性和谐始终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理念的始终,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乎人、关乎人生、关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乎精神生命创造力的生成,而且还要重视人的总体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人文关怀,重视人的自我发展与人性的完满、和谐实现。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合理满足受教育者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丰富人的自然性,要实现人的社会化、丰富人的社会性,要重视受教育者意识性的培育、丰富人的精神性。要把人性和谐作为完美的人本价值理念的核心,作为指导人文思想的内在价值观念,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和谐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文方向。人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最终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精神,并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和时代要求。
标签:人性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属性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教育本质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