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通过对绍兴传统文脉和地域特征的分析,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设计结合基地环境,突出水乡特色,南院北寓,空间立体联动,景观水绿相伴,建筑风格亘古通今,整体校园表达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高校特色。
关键词:大学;设计;水乡;文脉
絪缊浮水岸,桥台卧波间。
庭前书为径,院后见高轩。
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地势平整,绿树茵茵,水流潺潺,环境宜人(图1)。树人大学在其招标文件中要求:“突出“拱宸桥-杨汛桥”双桥联姻、“树人回故里”的文化特色;突出江南自然风光的现代化、绿色生态校园特色,把新校区建成底蕴丰富、厚重大气、质朴实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品质工程”。对此,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设计院各抒己见,提出了各自的设想,经专家评审,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方案中标。
中标方案通过对于任务书要求的解读和功能的重组,对边界复杂的场地进行梳理,以三道轴线为基准,以疏水和筑屋为工序,将各功能组团分区而筑。目前,一期工程已于2016年9月投入使用。
一、寓意内涵:地域文脉
绍兴是 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美称,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一旁庭院深深,书声朗朗。本项目建设基地绍兴及杨汛桥镇城镇特质可以概括为:
山石城镇:绍兴山丘与平原间隔,杨汛桥镇南、西均为会稽山西干山脉西部山岗。从三国时期始,柯山便成了有名的采石场,"削壁耸千尺,危崖锁雾中",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使柯岩从乱石纷飞的采石场变为旅游览胜的"绝胜"之地。
传统水乡:绍兴古城内的河道纵横交织,枕河人家的生活以水展开,住在水边,吃水、用水、乘舟而行于水,也以水景孕育着水乡人的个性和文化特征。杨汛桥镇系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带,河流交错,池塘密布,水系成网,镇境内有两江、五湖、二十六溪、四十五河。水乡文脉成为新校园设计立意不可忽视的主题。
台门书院:绍兴有句老话:“绍兴城里蛮多人(读NING),十庙百庵千桥亭,台门应有三千另”,可见绍兴旧时的台门非常多。我们熟知的“三味书屋”即是鲁迅先生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家台门”。台门乌瓦粉墙,一般有三至九进房子,每一进围合一个院子,大多按照纵横轴有序组合,形成即统一又多样的空间形态。
我们的设计理念“曲水书院”正好源于这一富有地域特征的城镇空间意向,书院建筑或围合或沿水展开,展现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这一文脉意向,表达了“树人回故里”的美好愿景。而“拱宸桥与杨汛桥的双桥联姻”,则通过具象的双桥,拉近了树人大学与绍兴之间的距离。
书院、流水、双桥体现的不仅仅是建筑与景观的形式,它同时强调的是包含庭院景观、小桥流水、亲水平台和各色院落建筑的场所集群概念,这符合当前大学校园从单纯追求建筑和空间之大,而转向人文内涵和空间层次建设的整体趋势。
二、总体布局:南院北寓
项目用地地形平整,城市道路与水系对地块界限进行了自然的划分,建设用地整体分为两期,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本次设计主要针对一期用地进行,二期仅为概念性方案。一期用地界线弯曲、不规则,设计通过对地形的梳理,将“曲水书院”这一布局意向进行拓扑变换,以多轴线的方式弱化仪式性空间,建筑群以标志性建筑-图书馆、景观湖为中心,发散设置。校区内主要机动车道与沿河景观绿带环绕其中,配合三条建筑轴线,形成四大功能区块(图2)。
教学科研区:位于校园中心,围绕中心水面及保留河道展开,本区块宁静素雅、环境怡人,是读书育人的最佳用地。 教学科研区包含教学实验楼、综合楼、科研楼、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信息中心等;教学建筑以南北向板楼为主,局部平台及连廊连接;综合楼位于中心湖的西侧(图3)。作为校园内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处在整个校区主轴线上,建筑结合场地布置,临湖而筑,借用“桥”的建筑意向,底部平台层叠而上,中间局部通透与水面形成对话,水波浮动,倒影跳跃,上部三层造型借用绍兴柯岩的“石”文化,玻璃饰面隐映山水景观,具有标志性和一定视觉冲击力,富有当地人文气息(图4)。
礼堂、师生活动用房位于信息中心北侧,在主轴线两侧相对布置。两栋建筑与中轴线互为依托,中间形成共享空间,搭配南侧的图书馆,围合成校园中心聚合广场,烘托主题。
生活区:位于校区北侧,除了学生公寓(图5)及师生食堂外还建有配套的后勤用房。师生食堂位于教学科研区与生活区中间,与两区联系紧密,便于师生就餐。
东、西运动区:沿校区外围布置,避免了两侧城市交通噪音对校园的不良影响。东运动区包含室外运动场地、400米标准操场、体育馆、游泳馆。主要为师生体育活动,举办大型赛事设置,配有较大的疏散广场,方便人员集散。西运动区位于二期用地内,方便联系教学区与生活区,为日后师生体育活动及部分室外体育课程提供场地。
四个区块,内静外动,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三、交通组织:快慢相宜
根据场地外围交通与场地现状,考虑到未来人流的走向,在南侧大学路设置学校主出入口,次入口设置在北侧的杨江大道上.是校区连接杨汛桥镇区的主要通道。由于杨江大道是镇区主要商业街,在此设置出入口可方便师生日常生活.同时,结合一期食堂与后勤用房,便于组织后勤物流线,避免后勤流线与其他流线的冲突。西入口为学校主要车行入口,作为教职工以及二期食堂主要出入口,尽量避免了车辆与学生人流的交叉,为建筑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东侧入口位于育才路上,利用现状已有桥梁,主要为体育馆承接各大赛事服务,避免较大的车流量对校园产生干扰。
校园交通系统分为三级:校内主要机动车环道,宽11米(2+7+2),围绕整个校区,使师生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各个功能区块。次干道宽9米(1.5+6+1.5),在教学中心区形成环道,完善一期交通.支路宽6米,各级支路能够使人、车顺利到达各个建筑。
立体的步行通道:中心教学科研区及北侧生活区为学生步行和自行车使用的校园生活慢行区.本设计一大亮点是设计了环教学区的二层步行系统(图6),分布于建筑及绿化景观节点之间,便于师生穿行于各个建筑之间,提高其可达性,实现人车分离。
校区内停车位分别布置于各功能建筑周围,架空层自行车库散布于校园,方便实用。
四、场地空间:立体联动
设计通过地形梳理,结合绍兴江南水乡、书院的建筑意向,将校园用地分为开敞型中心景观区、河岸带型绿带和院落景观等;建筑与景观相依而生,平台、庭院、廊桥、流水等构成了立体多元的绿意空间。
校园图书馆、会议中心依水而筑,布局灵活,空间灵动,规则而又富有变化的多层平台,更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交流、休憩、观景空间。教学实验楼分组布置,通过活动平台、桥廊连接,布局理性中不失变化。各单体错落有秩,书院围而不合(图7)。通过南侧建筑预留的景观通廊,与南侧山景互相渗透,近则临水,远则望山。为打破校园竖向空间过于整齐划一,我们将位于校园中心湖西侧的综合楼设计为高层建筑,赋予校园空间标志性和兴奋点。北侧学生公寓与大学生活动中心、师生食堂各自成院,借水取景。
建筑与山水共同构筑了诗意的人文生活学术之园。
五、景观环境:曲水流觞
远山近水---有山则明,有水则灵.水元素在体现绍兴的历史积淀的同时,也为校园增加了一份灵气。
地块现状水系柔和,绿树成荫,通过设计梳理,场地内的河流、苗木得到利用,通过临水步道,涉水曲桥与观水亭台与庭院书院互相组合,形成环形的景观绿带,与中心湖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8)。规划结合原有的水系,“灰墙黛顶、白墙灰玻”的建筑依水而建,再现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轻柔的水与刚毅的建筑相映成趣,将水乡的文脉延续至校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绿色庭院呼应“百草园”,在为师生提供优美交往空间的同时,也为日常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
六、 建筑风格:亘古通今
设计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在体现绍兴水乡书院传统风貌的同时展现简约高效、流畅现代的当代高校风貌特征?
通过对绍兴地区历史文化以及传统建筑特色的理解,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了绍兴民居中坡顶的建筑意向以及青砖、白墙、乌瓦的建筑表皮及色彩,结合地域特征的“山、石”意向,采用“抽象与提炼”“转化与移植”等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的寓意与现代校园建筑完美结合(图9)。根据每个区块不同的建筑功能,采用分区控制、整体协调、突出重点的设计手法,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注重细节塑造,从而形成现代时尚,合而不同的校园风貌。
浙江树人大学设计因循绍兴书香院落的历史文脉,结合了现状河流水系,以“曲水书院”的设计概念来确立新树大的校园空间和建筑意向,整体校园表达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书院特点。工程竣工后得到校方和学生们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沈炜菁;王红;徐晓雷新型中学教学活动的载体——温岭中学设计【J】 时代建筑2006(05)ISSN:1005-684X时代建筑杂志编辑部
【2】王红;郭牧 文脉传承--杭州建兰中学设计【C】建筑与文化13论文集 2012
论文作者:黄有光,盛烨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建筑论文; 绍兴论文; 校园论文; 文脉论文; 景观论文; 书院论文; 师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