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例艾滋病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结果分析论文_龚桂平

龚桂平

(广西临桂县人民医院 广西 临桂 541100)

【摘要】 目的:了解临桂县艾滋病患者血液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的方法,统计2012年—2014年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艾滋病患者276例,通过血培养仪对其进行相应的细菌培养,并对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发现,276例患者血液标本中,血培养阳性率为21.73%。结论:临桂县艾滋病患者合并血液感染比较高,导致其产生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马尔尼菲霉菌,临床医生应及时对艾滋病患者做血液培养,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加强对这种菌的认识。

【关键词】艾滋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

【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12-02

艾滋病是因受到免疫缺陷性病毒感染而导致免疫系统遭受损害,从而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伴随艾滋病发病率的逐渐增加,机会性感染也不断增多。近年来,大多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早已发展为非常严重的、病死率比较高的传染病,且形势越来越严峻[1]。为了分析艾滋病患者的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结果,笔者对2012年-2014年本院收治的276例艾滋病患者血培养病原菌进行相应的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程序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276例艾滋病患者,男性202例,女性74例。患者年龄在24岁~6岁之间,平均年龄约(50±3.22)岁;艾滋病的诊断符合2011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中的标准,HIV抗体阳性由桂林市CDC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确证。

1.2设备仪器

试验仪器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梅里埃BacT/ALERT 3D血培养仪和配套的培养瓶,同时采用该公司生产的ATB Expression半自动鉴定仪、API鉴定条。哥伦比亚血平板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3方法

标本采集:按照《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患者入院后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严格无菌操作采集血量8~10ml(尽可能按1:10比例),按操作规程加入相应的血培养瓶,置血培养仪中培养。仪器阳性报警后,转种于哥伦比亚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7℃孵育培养,鉴定使用ATB Expression半自动鉴定仪,若涂片为真菌,同时转种于两个沙保罗平板,分别置于温度37℃、25℃的孵育箱中进行培养,观察两种温度下菌落形态、产色素情况,并分别取菌落涂片高倍镜下观察真菌孢子和菌丝形态。根据菌落及镜下形态,产生的色素及37℃、25℃培养的双相菌特点鉴定,同时还必须用与之相应的质控菌株来将质控工作做好[2]。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在276例艾滋病患者中其血液培养的结果表现为,血液标本中培养后阳性患者有60例,其总阳性率是21.73%,详情如表所示。

表 对比分析血液培养的结果

3.讨论

艾滋病患者中,被认为是特有的病原体感染主要是马尔尼菲青霉菌,其原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马尔尼菲菌通常是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一带比较流行,在国内多见的地区主要是广东及广西,由于该区域的气候比较温和、潮湿,非常适合马尔尼菲菌的生长,而且马尔尼菲菌在当地银星竹鼠中的自然携带率达到了93.2%,而当地人非常喜欢吃该鼠类。所以容易受到马尔尼菲菌感染。另外,也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及滥用抗生素的原因;艾滋病患者因其具有各种免疫缺陷存在,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补体系统及黏膜免疫力缺陷等,比较容易受到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原体带来的感染。同时,大多数患者均在基础的医疗机构或者社区中使用过一定的抗生素,而抗真菌类的药物使用情况却比较少,导致真菌感染机会大大增加[3]。

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霉青霉菌感染患者中,其病死率及凶险程度通常比其他的真菌感染高,主要是因为其会大量的繁殖、具有广泛的播散性,进而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甚至导致患者丧命,临床微生物工作人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新生隐球菌的感染率是1.09%,导致艾滋病患者发生脑膜炎的关键的病原体是新生隐球菌,其比例和杨绍敏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2.6%比较相近,但是与非洲国家及西方国家的报告结果的30%~40%、5%~10%相比差距比较大,有待对其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伴随艾滋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艾滋病病人将会表现出罕见的、不同的机会性感染,因此相关研究人员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新困难、新挑战,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对其知识进行更新,进而才可以更好的迎接新的挑战[4]。

总而言之,通过对艾滋病患者血液病原菌培养试验后发现,马尔尼菲霉青霉菌、新生隐球菌、马红球菌是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微生物工作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马红英,赵江花,吕春兰.3126例血培养结果的细菌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临床医学与检验,2011,8(12):1490-1492.

[2] 唐秀文,张晶.2350例艾滋病患者血液培养病原体和药敏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7):785.

[3] 肖秀红,徐凤琴,陈伯宁.55例真菌性败血症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715-2716.

[4] 梁飞立,卫奕荣,黄庆梅.艾滋病合并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8):1969-1971.

论文作者:龚桂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1

标签:;  ;  ;  ;  ;  ;  ;  ;  

276例艾滋病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结果分析论文_龚桂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