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研究 书评信息容量与书评的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评论文,容量论文,质量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评所起的一切作用都与它的信息容量相关。保证书评提供足够的信息,并扩大信息容量,使之发挥更大的效力,是图书评论者的重要职责,也是书评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书评信息容量的层次分析
凡为书评,必须包括最基本的图书信息:书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和被评图书的内容等等。这一层次是书评构成要素的横断面,它向读者展示被评图书相关信息的完整面貌,构成书评的物质形式特征,是信息容量的浅表层。据此,读者可以获得信息检索渠道。可以确定,只要是书评便具备信息容量的基本层次(但决不是具备这些基本信息的全都是书评,如图书征订目录)。因此,作为书评,它的信息容量还必须包括第二个层次:书评主体的评价和议论。
书评主体构成大致为:编辑、职业书评家和业余书评撰写者。编辑撰写书评有着天然的优势:是第一个看到书稿的读者;能联系作者的人品、才华、学识看图书的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图书信息,其容量因个性而独领风骚。职业书评家有着颇见功底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具备该职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文字修养,其敏捷性和独创性在评述文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业余书评撰写者写的书评是阅读心理活动过程的总结,强调自我体会,其行为的功利性和商业性较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书评队伍。
第二信息层的容量具有浓缩性和解释性的特点。如《天上人间漫说龙——简评〈龙的习俗〉》一文,书评作者对所评图书进行了简短精确的概括,说明。作品“从龙的起源、图腾、家族、神职、传人、艺术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龙的习俗的诞生、形成、传播及其变异,揭示了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龙的习俗的特点、实质,以及和其他风俗文化的关系”。类似这种概括性的书评信息常常是书评者全面阅读图书、领略图书风采后的总结,接受者得到了关于图书内容信息的完整面貌。这是信息潜移默化的移位,无形中开阔了自身的时空领域,使容量较之第一层次得到扩大。
书评信息容量的第三层次是在有限的文字里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和思维驰骋的空间。它不仅总结图书的内容特点、艺术价值,而且能提出一些问题来与原作者一起探讨或让原作者与读者去自我思考。如《他山之石 远室之光——评两部西方史学史著作》一文中,作者写到:“郭(被评图书作者)认为史学史任务之一是‘要校订史籍的错误’……我觉得这种归纳法似欠妥当:考订史籍的真伪不是史学史的基本任务。”尽管其后书评作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但留给读者的是“史学史的基本任务到底是什么”的疑问,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这种就图书内容书评者与作者之间所作的商榷,无疑是提供给读者的新的天地,而它正是由书评主体操纵的。
书评信息容量的三级层次划分带有人为性,但并非完全是人为的,并非是一两个人头脑中的臆想物,而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表现为平庸的书评、一般的书评和创造性的书评三种形式,它最能表现书评主体的分析水平、思维高度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划分的内涵是提高书评质量,使书评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真实、可靠的,而且能够得到增殖和升华。因此,信息容量还表现在质量上的差异。
书评信息容量的质量分析
所谓书评信息容量的质量是指书评信息容量的优劣程度。站在不同读者的角度,评判书评信息容量的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十分明确,就是书名、作者等技术要素是构成完整书评的必要内容。无疑,处在书评第一层次的信息容量是书评信息量上的表现。无论是最优秀的还是最糟糕的书评,缺乏这个“量”,便失去了依托,既是对作者著作权、出版社权利的不尊重,也无疑使读者少了一条信息来源,检索渠道。读者常常是以此作为依据去寻找他所需要的图书的。它是书评作者把心交给读者的第一步,最具质量。
在信息容量的第二层次里,质量具有弹性和灵活性。因为每一个书评作者的个性和领悟力是不一样的。同样一部图书被不同的鉴赏者看来,标准有差异,评介也色彩斑斓。表述文字上的差异且不述,时代的影响是人人皆知的。一部在一个时代里全盘否定的书,在另一个时代里可能予以肯定。另外,评论角度不同,容量的质量评定也没有固定标准。《读书》在1987年第2、3期上,分别发表了周绍良、舒芜两位先生为陈迩冬的《闲话三分》写的书评。周文是从历史与写作的角度评述的,而舒文则作了“谈古而有现代感,能撄现代人之心”的评语。同一部书籍,在同一时代,书评信息的内容也有大相径庭的。如对《幻想与现实:中国道路》一书,张礼民先生撰文对它作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用了“新见解”、“最精彩的论述”、“有力的论证”等词语。章开沅先生则非常谨慎地用了“较切合实际”、“确实在进行严肃而有益的理论探索”、“并非认为他的学术观点与理论架构已经臻于成熟”的言词,可见评论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不同见解。而另一论者李凤权在《人文杂志》第6期撰文说明作者的“评价难以令人信服”, 该书“把孙(中山)的原意搞错了”,“这种把形式和内容、本质和现象割裂开来的作法,在逻辑上是混乱的,方法上是不科学的。这种作法,只能把人们引向迷宫,离‘科学的探索’愈来愈远!”这明显否定的态度也是基于同一客体而产生的。
由此可见,在第二信息容量中,质量是一个变量,好坏优劣在每一位评论主体那儿都有自己的标准,是人们头脑中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层次里容量的质量不易把握。只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开展百家争鸣,勇敢发表个人见解,让科学的逻辑性和艺术的个性充分结合,便是这一容量层次的最优质量。
书评信息第三层次容量的质量或是一个未知数,或是一个无穷大。未知数是指最终被读者接受、感知、领悟的内容的程度的不确定性。自然,让未知数变成已知数的有效办法是信息反馈。它可以通过书评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予以计算。无穷大是指读者通过书评所产生的思想上的飞跃。如果书评主体本身思维活跃,超越作者,必定启示读者以小见大,触类旁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可谓是书评效果的最佳境界。
创造书评信息容量的是图书评论者、检验书评容量质量的是读者。
书评信息容量的开发
经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晓:书评信息容量的三个层次揭示了客体的面貌,它遵循着一条由浅入深,从表到里,从小到大的行进路线,在空间上愈来愈开阔,在质量上追求至善至美给人以无限启迪的境界。因此,开发书评信息容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是提高书评质量的有效方法,是现代书评理论指导书评实践的必要一课,是书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书评主体才情学识、综合素质的检测标准。
有效开发必须经过以下程序:
第一,图书信息的筛选。一本图书中包含无数个信息,书评主体应该谙熟书评写作所包括的必须信息量,即书名、著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地点等信息单元,选择最能代表图书的标识信息并在文中反映出来,达到书评信息容量的第一层次。所有信息均要求准确、新颖、明朗。
第二,图书信息的归纳与总结。系统深刻地领会原作品,归纳图书本质内容,估量客体实际价值,是开发信息容量的重要一步。书评的前提是理解图书,读书是评论的必要准备,书评是读书过程的发现。要想准确地归纳总结图书,认真读书是基础。只有读书,才可能就全书学术观点、价值评判、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现问题,并加以论述。由于书评者个体的差异,对图书信息的理解很难与信息发布者(作者)一致,更强调读原作品的重要性。只有重复阅读才不会曲解作者的原意。此为其一。其二,在归纳与总结时,融主体的学识情操于一体。书评文章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为了增加可读性,不妨具备一点杂文与散文的风格。优美的文笔,是由丰富多姿的语言构成的,它比枯燥乏味的文字更能打动读者。评论应能体现书评作者的科学与艺术鉴赏能力,识别客体的内在精华、真正价值,并渗入审美意识,为书评的科学性、艺术性奠定基础。
第三,图书信息的消化与增殖。只有当图书信息内容完全被书评主体认识之后才会被理解和接受。这时“评论者最有心得的感言,新颖的评论角度与课题,能够察常人所未发常人所未言的所在”。书评主体在体味图书信息的同时,渗透了自身的感受,联络了有关图书信息的横向与纵向关系,使信息内容不仅有了量的增加,而且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的书评主体极有可能摆脱原作品的框界,产生原作以至一切读物未曾有过的新思路,跳出客体所描绘的图画,进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新境界,在意识领域里发生跳跃式的升华,在书评信息里给读者更宽阔的天地,达到信息容量的扩大和增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