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社会:回顾1995年_社会改革论文

青年与社会:回顾1995年_社会改革论文

青年与社会:回望1995,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对于一些从事青年研究和青年工作的人来说,评价1995年的青年似乎是一件很费力而不得要领的事情。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地是通过对青年中的热点现象及热点现象所传达出的青年的种种心态、情绪和态度的分析来评价青年的。但是,当我们回首过去的一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1995年里,青年的心态总体上趋于积极、平稳,没有哪一个社会事件或哪一项社会政策引起青年强烈、持久的关注,青年中也没有出现多少过激言论、过激情绪和过激行为;如果有的话,那也只是局部的、个别的。

青年中没有出现过多的热点,这种变化是意味深长的。它向我们表明:经过多年的体制转换,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步入一个常态发展的社会。在这个常态发展的社会里,各项事业依照其固有的规律有序地推进,而不再是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多地依赖于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并由此牵动人们的利益,带来人们情绪的起起伏伏,形成或者说制造出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热点。心态平稳而且缺少热点,这是青年对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注释。而青年呈现出的积极心态,则是1995年社会运行的良好状况及显示出的发展前景在青年身上的反映。

上述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过去那种依靠对青年热点现象的分析来评价青年的模式已经过时,而新的评价方法必须建立在对青年与社会关系的考察上。如果以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为基点来观察1995年的青年,我们或许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概括这一年里青年的总体特征:

其一,青年对改革及社会政策的关注热情不减,理性色彩表现得更为充分。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人们只关心钱,没有人会关心国家大事”。但是,这几年尤其是1994、1995年青年的情况很好地驳斥了这一论点。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资料正在表明:人们尤其是青年比以往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政策了(当然同以前的那种空谈有了很大的不同)。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把青年与社会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对于青年来说,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政策,就是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如果此种理论能够成立的话,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青年对国家和社会将更加关注,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任何一项社会政策的出台,都会或多或少地牵动人们的利益神经。当然,我们还必须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了青年对社会和政府的感情,促使青年更多地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政策,这也应该是利益共同体中应有之义。

我们还注意到,在青年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政策的评价中,理性色彩越来越浓厚。这表现在:青年在观察改革和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时,已经逐步避开狭隘的个人私利的角度以及浓厚的感性冲动色彩,开始用“第三者立场”(即所谓的客观的立场)或者“第二者立场”(即站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立场)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使得1995年青年对诸多社会问题采取了较为理智的分析态度。以北京为例,尽管1995年北京出现了王宝森案件和陈希同的问题,全国也反出了一批贪官,但青年的反应总体上趋于平和,且理智成份在逐渐上升,冲动色彩和过激行为越来越少。有人甚至这样说,青年冲动的年代已成过去。

其二,青年对社会的肯定评价进一步强化,与社会的一致性更为增强。1995年里,青年对社会和政府的肯定性评价,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多家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表明:1995年青年普遍认为政府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尤其是对于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际外交、抑制通货膨胀、确保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社会运行状况的满意度较以前又有很大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运行状况的满意,即是维护政府权威、支持社会政策和改革举措的代名词。最近进行的多项调查还表明,党和政府的形象在青年心目中进一步好转,对党政干部的肯定评价也呈上升的趋势。这无疑是一些好的兆头。从政策实施的角度看,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都得到了青年出人意料的赞同、理解和接受。北京1995年年底决定,从1996年元旦起,公共交通价格大幅度上调,青年对此亦表示积极理解并接受,没有引起太大的不适应。有人撰文指出,这是宣传到位的结果。新闻宣传的作用当然是不可抹煞的,但在成功的宣传之后隐藏的是青年对政府权威及舆论的较高的认同度,这是更为本质的原因。如果我们的经济和社会能够照此发展下去,社会上不出现大的波折和动荡,青年对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支持还会上升,这将成为今后若干年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其三,青年的实干精神继续强化,青年的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实干正在成为当代青年越来越重要的品质。1995年里青年的实干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过:1992年是全民经商年,青年也盲目“下海”,其主要特点是“盲干”。1993年“下海热”开始退潮,青年开始在多元的选择中寻找自我定位,是自我定位的一年。1994年、1995年青年的实干有了稳定的着力点,这突出地表现在:青年越来越注重职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看重职业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意义,而把经济因素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同前几年相比,更多的青年开始注重职业的稳定性和职业技能、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努力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岗位工作者,青年的潜能通过较为稳定的工作和岗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

但是,1995年的青年中仍有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对社会发展前景和社会的稳定状况没有形成较为确定的认识。一般地讲,社会越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或者说,社会发展形势越是明朗,青年对社会发展的评价越是明确,越是乐观,青年的积极性和潜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反之亦然。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在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中,是青年对社会的信心和信任度决定着青年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甚至改造社会的方向和深度。所以,有人将青年的信心问题视为青年行为的动力源。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为青年鼓了气,但是,青年的信心还不太坚定,信心不足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信心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发展前景和社会稳定前景的认识上。在社会发展前景的认识方面,绝大部分青年认为,中国这些年来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势头能不能长期保持下去,能不能像我们所说的那样,顺利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很多青年还持“走一步、看一步”的观望态度。在对社会稳定问题的认识上,十余年改革开放促使青年认识到稳定的重要性,且对社会稳定的预期很高。但是,客观的社会现实使青年认识到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影响稳定的因素。最集中的有:通货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反腐倡廉问题、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等等。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青年不希望乱;另一方面,影响稳定的因素长期存在。青年对这些因素在多大范围内影响社会稳定,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看法。所以,不少青年对稳定的预期还较为含糊,社会稳定问题成为时不时冒出来困挠中国青年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的一年里,在致力于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应重点抓好青年信心的强化问题。首先,应该加大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十几年改革开放以后,青年对社会的认同度增大了,青年与政府间的一致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适合青年特点的正面宣传将是我们增强青年对社会的信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敢于宣传,要宣传得理直气壮。其次,要努力消除社会生活中导致青年各种各样的模糊评价的因素,用切切实实的努力来引导青年的评价。尤其是在治理通货膨胀、社会治安、反腐倡廉、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等问题上,要拿出点“好药”来,力争在新的一年里有所突破。再次,应继续加大社会对青年的吸纳力量,为青年更好地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条件,以期更进一步地理顺、密切青年与社会间的关系。在青年与社会的一致性越来越得到强化的今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一个日益显现出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国,将塑造出更加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一代青年。

标签:;  ;  ;  ;  

青年与社会:回顾1995年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