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张慧青[1]2017年在《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对接,被视为区域职业教育形成和特色发展的标志,而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常常转化为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匹配与调适。本文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教育领域聚焦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经济领域聚焦中观产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产业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就业结构又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因为各个领域所需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又是通过不同的"专业"培养来实现的。而实际情况是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严重影响到高职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必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呈现了怎样的规律和特征?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如何跟随产业结构发展实现科学动态调整的?由这些追问引发出问题意识,研究者试图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和横向的国别(地区)视角,通过策略的解读,来认识、发现、反思产业结构演进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互动规律及国外专业结构调整路径,以便为后续专业结构调整策略的提出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此,论文沿着专业结构调整什么?(调整的内容)和怎么调整?(调整机制)的主线,回溯了建国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国外研究则从内容和机制两大方面归纳了专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并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间的现状、问题及高职专业招生预测作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山东省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理论和实践从来都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实证研究范式的运用旨在通过数据分析透析事物的本质,并归纳发展的一般规律。论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做出了综合评价,并利用产业-高职偏离程度和高职-就业偏离程度两个指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职专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吻合度做了分析,进而归纳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厘清问题,旨在预测。论文采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山东省叁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求得2016-2020年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预计值,从而为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基于以上研究基础,论文尽可能的避免经验主义,总结归纳出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五大原则,从经验借鉴、科学规划、行动框架和具体措施四个层面提出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并依据统计分析数据指出了山东省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上便是论文的几个主要章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国(境)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结构适应性分析与评价""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大类招生比率预测""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原则和策略"的主要内容和行文逻辑。总体上,论文的研究过程是基于问题的不断追问,研究者的思维贯穿其中。因此,相对于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也呈现了一种研究的方法论,以期在相关实证研究中向大家提供可相互交流和启发的研究范式。

陈金梅[2]2008年在《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外环境与资源(一般为企业行业)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以期获取工作经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在内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两叁年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的倡导下得以大力开展,它的开展符合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它的开展带动高等职业教育转向内涵建设;它的开展无可厚非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当前,国内对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具体系统地研究某省(自治区)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开展并不多见,而且已有研究多数是比较零散的经验总结,缺乏从理论高度进行整体的思考。因此,以广西高职院校为背景,以广西叁所高职院校为具体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不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自从国家确立要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工学结合的口号提出以来,广西的高职院校积极地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努力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调查发现,工学结合开展的力度不够,笔者认为可以从影响工学结合开展的叁大重要因素(政府、高职院校自身及企业行业)的关系着手进行深入的分析。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阐述了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研究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工学结合、为什么研究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以及如何实施这项研究。其中既有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涉及到高职院校的特殊性。第二部分论述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必然性。理论基础是合作教育理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现实必然性则通过两点论述:国外、国内开展工学结合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高职院校必须开展工学结合。第叁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现状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工学结合开展的力度有待加强的结论,并对工学结合开展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法律层面的缺失,学校的思想保守以及企业的观念意识落后进行剖析。第四部分为在上文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开展工学结合的对策。主要思路是在理顺高职院校、政府以及市场叁者关系后构建开展工学结合更加完善的系统,即:第一,政府——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法规并以此为依据对保障工学结合有效开展进行监督和引导;第二,高职院校—-建立全新观念,保持服务于学生的心态;第叁,企业行业——转变观念,逐渐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最后,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根据广西的特殊区情,当务之急应建设区域共享型的实训基地。最后为结语部分,包括反思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后续需要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罗林刚[3]2008年在《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作为一个国家实现产业现代化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其他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要与内部因素相协调,与自身运行方式和机制相协调。当前重庆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建立我市雄厚的现代化产业基础,增强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造就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这是摆在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调查、观察等研究方法,从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分析了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动因,然后剖析了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动因分析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的高等职业教育近20年取得到了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特色院校和专业建设初见成效;(2)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3)办学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4)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人口等资源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做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1)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迫切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各级高等职业技术人才;(3)解决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4)入世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5)西部大开发战略给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机遇;(6)借鉴国际经验,我市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社会认识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需要;(2)办学理念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需要;(3)办学条件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4)办学水平难以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要。通过调查分析,制约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政策导向欠佳;(2)办学观念与模式陈旧,办学定位不准确;(3)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4)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结合不够;(5)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6)招生困难、生源不足。3.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总结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结合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2)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3)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体制;(4)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5)调整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6)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的办学格局。

唐文忠[4]2015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高等职业教育无疑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随着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发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未能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良性互动;社会仍然对高等职业教育持有偏见;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规范作用仍有待加强;办学经费仍显不足;校企合作的广度有待拓宽,深度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仍显落后。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梳理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嬗变轨迹,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数据实证阐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国际国内新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德国、瑞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与经济发展有效契合的经验,最后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而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小容[5]2016年在《以“共治”求“善治”: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的公共理性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逐步过渡到“提优增质”的新发展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为顺应这一发展变化,也应当调整姿态,通过增幅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而实现本身的“提优增质”。然而,近年来持续存在的“就业难”与“技工荒”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得社会各界开始不断审视并诘问职业教育质量及其质量管理工作。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在于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也相应地落到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上。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和实现机制,主要以职业学校“自系统”实现的质量管理为主,但这种相对封闭的“自系统”式质量管理,又往往因受个体理性的有限性限制,而存在“闭门造车”之嫌,以致于职业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出现低效循环的问题。为此,推进在职教教学质量管理领域的变革,使其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管理走向多元治理,便成为未来职教教学质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要实现在职教教学领域的质量治理,势必要着眼于职教教学系统本身。而受职业教育本身“跨界”性特质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学系统而具半开放性,这不仅为多元、多维主体共同参与质量治理提供了契机和现实可能性,也为多元力量共同推进职教领域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沟通合作的平台。在“大职教”观视域下,推进对职教教学系统的质量治理,势必需要着手于从宏观层面的以职业学校为核心的集政府、行业企业、评估机构、社会其他力量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治理;中观层面以机构部门为核心的集教务处、教学委员会、督导处等构成的学校教学质量治理;微观层面的以课堂为核心的集职教教师、学生、教学指导人员等共同构成的教师教学质量治理。然而,为何要实现在职教教学质量上的治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是什么?实践中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的状况如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发展向何处?通过何种力量推进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如何过程性地实现职教教学质量治理?职教教学质量治理要达成何种状态?如何保障职教教学质量的治理实现?等问题便构成了本研究包括“缘何”、“是何”、“何状”、“何向”、“何人”、“何以”、“何态”和“如何”等八大问题域,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公共性”向“善性”的发展为主线,逐级展开对职教教学质量的治理研究。若从研究的核心领域来看,则本研究主要着力于四大板块的研究,即“共治求善治”的逻辑研究、“共治生善者”的主体研究、“共治保善于”的过程研究、“共治成善态”的效果研究,以保证职教教学质量在“共治”中逐渐向善治发展,从而最终进入发展的“善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共治求善治”的逻辑研究。“共治求善治”的逻辑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引领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理性逻辑,以确保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在于探讨了“公共”与“理性”的逻辑因应,并设定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经由“公共性”逻辑起点,到“善性”逻辑终点的过程性发展,通过指明指引从起点到终点的逻辑向道,以最终确立职教教学质量在公共理性指引下以“共治”求“善治”的“善道”,从而为全文在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发展线索奠定基础。第二,“共治生善者”的主体研究。“共治生善者”的主体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推进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内外部治理主体及其作用关系,以确保职教教学质量治理主体形成一致力量,共同致力于职教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在于探讨如何实现在职教教学质量共治中“善者”的生成,具体通过确立治理主体在身份上、文化上、价值上的对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归属认同,进而明晰各治理主体在质量治理上的间性关系及各自所拥有的权力和职责,再而通过组构治理主体之间在职教教学质量治理上的“产学研用”共同体,并建立相应的对各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和外在行为进行规制的权责秩序、过程秩序、课程秩序和课堂教学秩序,从而确保各治理主体在内在意识层面对质量治理的认同,和外部行为层面对质量治理的行为协同,从而最终以保证“善举者”和“善治者”的过程性生成。第叁,“共治保善于”的过程研究。“共治保善于”的过程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在职教教学质量生成的整个过程中,全方位确保职教教学质量共治的有效实现,以确保职教教学质量治理过程的高效率运作。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在于沿着职业学校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学输出质量这一整体过程,通过充分整合内外部力量,以建构“输入共担”、“过程共理”、“输出共保”的整体共治格局,具体实现以共谋职教教学目标、共商职教教学内容、共议职教教学方法、共理职教教学过程和共评职教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各治理主体在教学质量治理上的能力,并逐步在各阶段质量目标的共同保证中,最终推进“善于”治理的实现。第四,“共治成善态”的效果研究。“共治成善态”的效果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提升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效率和效益,以确保职教教学质量共治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态中。具体内容主要围绕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后,对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结果生成的效果治理,以推进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工作从“点”状治理,逐渐发展成一种“线”状,进而到“环”状的治理发展循环,并通过建构一种针对治理工作本身治理的“元治理”机制,以及对治理各种关系的协调协同机制,以促使职教教学质量共治能够产生持续性的正向促进作用,从而使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在良性循环发展过程中走向“善态”。总之,本研究构建了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理论框架;指明了职教教学质量的发展逻辑、明晰了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和间性关系;明确了各自在职教教学质量治理上的责任、义务、作用;建构了针对职教教学系统特性的质量共治体系;以及创造了针对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元治理”机制,这些研究从理论层面对于后续研究者认清职教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基础,从实践层面也为职教教学质量管理的改革提供参考。诚然,推进职教教学质量的共治发展之路仍艰辛,向善治发展也更漫长,但推进在职教教学质量上的共治愿景已然成雏。

庞丽[6]2008年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强劲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政府出台了更多的具体政策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引起了研究者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关注。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文本,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并结合社会背景阐述隐藏在政策演变背后的价值取向,总结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变迁,并剖析其应有的价值追求。从文本梳理来看,不同时期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都是为了保证当时的高等职业教育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浓重的时代背景烙印。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社会背景出发,我们可把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探索时期(1978年—1991年);法制化建设时期(1992年—1998年);大力发展时期(1999年—2003年);持续发展和特色化建设时期(2004年—至今)。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变阶段呈现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本文研究主要是从社会背景出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在社会经济战略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主要呈现出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社会经济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出台主要是为了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和管理体制完善化,体现出制度建设,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在高校扩招背景下,体现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价值取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体现出特色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凸现以人为本的就业导向政策,加强教学质量,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价值取向考虑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涉及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社会、学校及个人等,其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大背景的变化而发生变迁,研究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变迁主要从注重社会需求到个人需求、从注重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和从注重规模扩张到质量保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观有着不同的取向,并且不单纯只呈现出一个价值取向,而是体现出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等多方面价值取向,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并随着社会日益多元,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逐渐追求“多元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谐政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魏世亮[7]2007年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方向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必然要从计划经济下“国有政办”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主体多元化,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就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本文首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指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方向,即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然后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办学体制改革的动力及其改革的实质进行讨论,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其改革方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最后,多方面详细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改革措施,即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模式多样化,培养目标明确化。通过以上论述,本文主要明确以下观点: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决定于经济体制,而社会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动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的有效方法,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应由原来以计划配置为主,转变为以市场机制配置为主,但不能脱离政府的监控。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应以统筹规划为主,对于不能由民间自己解决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关系问题应由政府出面解决。3.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应适应市场需求,改变原来国办的单一模式,采取多元化办学,包括国有民办、民营办学、校企合作以及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通过制定扶持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具备办学条件的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集团化办学,把高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优,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邓友川[8]2007年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境,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分析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科学地提出对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作了详尽阐述,接着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作者还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文章从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王莹[9]2016年在《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文中提出二战后,在第叁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战后经济得到速复苏与发展。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促使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从单一走向多元。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新建、升格或改造重组等模式率先在欧洲国家产生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以其准确的办学定位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广泛认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批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大学。但由于这些高校存在着数量少、难以满足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发展无序,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水平较低,服务于区域的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学界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现实存在产生质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和定位模糊不清。目前,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但仅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政策框架,建设的主体则在地方本科院校,该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地方本科院校的探索和创新。作为舶来品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否在我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应有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建设高校能否明确建设观念,能否进行准确定位。然而,由于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近年来才被学界所关注,对许多问题仍缺乏专门研究,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的系统研究则更少。随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合理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为题,尝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层面,从结构功能主义和系统论等视角来考察应用技术大学在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解决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是什么”以及“定什么”等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定位的方法与策略,以及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实现特色发展的一些建议。本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缘由,厘定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内涵,在对已有关于应用技术大学和高等学校定位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脉络与定位现状。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指出应用技术大学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定位上的共性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章,境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定位特征。分析了德国、英国以及中国台湾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定位特征,寻求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的共性特征。第四章,社会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大学定位。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的位置、角色、取向与功能,确定应用技术大学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第五章,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大学定位。运用系统论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和功能定位,确定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第六章,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定位:方法、策略与建议。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的依据、原则与策略,解决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如何定”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定位是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用技术大学必须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优势,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服务地方的办学使命,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大胆实践,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蒋春洋[10]2013年在《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了职业教育发展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当中发挥了双重重要作用,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最近的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还是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方面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生源危机、毕业生就业错位、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教育研究者和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还有诸多问题尚待深入探讨。鉴于以往对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方法、理论和工具等方面存在着过于简约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制度分析的视角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类,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方面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制度归因,通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及制度建构,力求揭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影响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组织制度、教育运行机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个人教育选择等维度,探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完善和改进的建议,并提供学理支持。本研究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本研究的导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与之处。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第一章,概念诠释与理论解读。对制度、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及理解,并阐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本研究的第二章、第叁章,这两章主要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进行概念界定及维度划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实践行为框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第四部分为本研究的第四章,重点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第五部分为本研究的第五章,主要内容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分析框架,分别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视角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并将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归类呈现。第六部分为本研究的第六章,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分析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通过比较研究,为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七部分为第七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五个维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 张慧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 陈金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罗林刚. 西南大学. 2008

[4].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 唐文忠.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5]. 以“共治”求“善治”: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的公共理性逻辑[D]. 徐小容. 西南大学. 2016

[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D]. 庞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7].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 魏世亮.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8].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 邓友川. 四川大学. 2007

[9].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D]. 王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0]. 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蒋春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