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学生学校活动的合理安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论文,合理安排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间的尖锐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合理安排中学生学校活动,是其中有效途径之一。
一、现存中学生学校活动合理安排的模式
当今我国中学生学校的活动,有性质不同的两大类,即应试教育性的活动安排和探索性的新型活动安排。
应试教育性的活动安排,是以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训练、考试为基本内容。其它活动或处于从属、服务地位或是一种装饰、摆设。这些安排突出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应试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极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探索性的新型活动安排,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活动安排。这类活动由于各个学校的内外条件不同,指导思想的差异,有多种模式。但其走向,是着眼于学生潜在素质的开发,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这些探索不同程度地打破了应试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实践上形成成熟形态的素质教育,人才教育性活动安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理论上解决中学生学校活动合理安排这个问题创造了条件。这一类型又分为下列三种不同的活动安排形式。
(一)调整性的活动安排。它主要是指着眼于克服当前中学生的生活单调、气氛沉闷的不足和局限的活动安排,主要内容是加大文体活动的比例,例如举办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培训和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小论文竞赛,举办联欢会、辩论会、智力竞赛等。这些安排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开发,但从总体上说,还尚未突破应试教育性活动安排的框架。
(二)局部变革的活动安排。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普教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平时加强劳动技术课和其它实用知识技能的教育,克服学生死读书的弊病。毕业前,进行分流教育。初中的3+1,高中的高三分流,为部分学生进入社会顺利就业创造一定的积极条件;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岗位培训,把学生毕业同企业用人机制直接挂钩起来。
(三)走合格加特色的道路,进行总体改革。上海等地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他们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同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从办学思想、管理制度、教学方针、活动安排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在整体上,把学生的合格要求和特色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的资源开发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把教育的重心完全转移到素质开发,人才培养上来。
这三种形式,就其内容和意义来讲,其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本质上也有相通、相同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把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作为活动安排的依据。第二、他们都把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型人才,作为活动安排的目标依据。第三,他们坚持基本要求,注重个性发展,也是上述探索教育模式的共同特征。第四、注重学生实际,激发个人的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又是这些探索的共同本质属性。
总而言之,在改革实践中,学生活动的安排正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的方向变化,一种新型的学生活动安排正在酝酿形成中,它同应试教育性的学生活动的安排有本质的区别。它的走向和本质是素质教育、人才教育性的活动安排。在这方面有效的探索和成功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二、转变教育观念是合理安排中学生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在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无不有这样一个共识:学生学校活动的安排,早应该加以改革了;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投资不少,收益不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学校管理越显困难,但却很难改。
为什么呢?这就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阻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和学生家长在看待学校、看待教育改革这一新事物时,仍然主要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标准。什么是合格率,人们还有所了解;而对于什么是成才率,成才率的高低标准是什么,其意义何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却不知。据调查了解,有一所学校,出于对学生前途的关心,曾决定组织学生在会考的基础上,参加职业教育;原以为肯定会受到那些文化课较差的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响应,但计划一宣布,不仅无人响应,许多家长反而找到学校,托人情,害怕自己的子女被编入职教班。这项计划也只好停止实行了。
任何一种观念的形成和存在,都不仅仅是主观思维的结果,而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和其运行机制在观念上的反映。传统教育观念,首先是计划经济弊端的反映。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多,就业困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升学和就业的联系又非常紧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具体表现出来就是考上大学、考上中专、这似乎成为当今送子女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至于自己的子女在学校里是做到苦刑般地陪读,还是在知识、科学的海洋里遨游,那就不管了。广大群众的这种观念,对学校、对地方政府,都存在很大的影响。升学率下降,会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日子很不好过。生源、财力、政治影响都会出现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要使中学生的学校活动安排从应试教育的模式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首先就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
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把教育发展规划同社会发展规划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受教育同社会就业规划、就业引导、劳务市场的发展结合起来。消除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相互隔离和人的培养及人的使用相互隔离的现象。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说穿了是资源的开发。教育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良性循环形成的结果。经济工作,特别是劳动人事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相互隔离,人的培养和人的使用相互隔离,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是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的根源之一。这两方面,在人员上的相互接触和渗透,在工作上的相互了解和协调,自然是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型机制的重要内容。
(二)从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去改革评估、督导工作。评估督导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手段。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不被人们所重视。千军万马抓“升学率”。使学生走向了畸形发展的轨道。据调查,现行评估工作最大的弱点,仍然是从政府文件、工作形式、表面材料来评估督导。学校改革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热点、发展趋势很少被注意;在有效的引导、积极的支持方面做得很不够。
所以加大改革评估督导工作力度势在必行。首先应把学校对国家教育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同实际问题的帮助解决,教育资源的开发,特别是重点学校资源的开发,基层改革经验的总结结合起来。评估督导工作只要把握住方向原则和政策规范,众多问题才可能解决,应该比较成功的经验和有探索价值的尝试上升到理论上,搞好典型引路等。
改革评估督导工作,还应该从评估督导队伍建设上多做有益尝试。把老、中、青结合起来,引进少量的其它部门人员,就可能克服评估队伍的视野狭窄、知识老化的缺陷。
(三)举办家长学校,建立社区教育,搞好新教育思想的宣传。随着独生子女进入中、高等教育,人们对教育的关心会日益增加,教育思想、教育知识的普及,已从幼儿要求阶段发展到幼、少、青、初、中、高并举的立体化需求阶段。抓住这个需求,并同家长教育,社区教育、教育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对于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建设窗口学校,搞好文明示范。所谓窗口学校、就是校舍建设,教具和活动用具配备、领导素质水准都较高;学校办学水准高,又比较活,学生全面发展,合格率、成才率也包括升学率都较高。在德、智、体、美、劳上有较高水平,在就业教育、心理素质上有成效的学校。
建设窗口学校,不仅在于为教育经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用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的高水平来向社会示范工作积累、用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众多成果来说社会公众。
三、合理安排中学生学校活动与转轨的实际操作
(一)注意几个问题的区分。实行40小时的工作周制度后,在新课时的调整中、学生总活动量并没有太大的减少,而主要是减少了必修课程,增加了课外活动和地方性课程。也就是说,工作制的改变,其实质更重要的是减轻负担,推动各地各校走素质性活动安排的轨道。
国家教委在调整课时的同时,也调整了教材的要求。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或是非义务教育阶段。调整后的基本要求,符合绝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
地方性课程、课外活动在学生活动总量中有较大的增加,其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这个问题的解决,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事实证明,北京、上海等地已率先探索试验,但由于各地各校的条件差异很大,转轨的操作过程,不可能是一个统一的模式,这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区别:
1.过渡的阶段性不同,突出的重点不同。经济和社区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学校,应侧重于应试教育性活动安排的框架的突破,把地方性课程、素质培养性活动开设起来,以积累经验;而经济和社区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就要把重点放在总体改革的配套上,课程活动开设项目和内容的完善上,使其更具有协调性、效率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2.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上和目标上,都应侧重于开发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搞好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取向明确的职业教育上,就要慎重,比例应该严格控制,而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地区的做法。相反,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基本素质的培养有高、中、低之分,取向明确的职业教育可按市场需要多安排一些,整个学校特色的发展与当地产业优势、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的水准结合紧密一些。
3.各校的优势不同、学校发展的特色不同。同一地区、由于学校的地域特点。生源结构、学生家庭物质文化条件,师资和设备的结构水准不同,学校的优势就有区别。把优势或潜在的优势开发出来,就会使学校办出特色。看不到优势,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改革。
(二)逐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下决心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下来。课时要减少、教学降低难度、减少内容。对学生要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在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宣传基本要求,一般要求和会考要求。学业优秀的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安排中满足他们提高的要求,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给予专门的辅导和训练,但不能要求一切课程都优秀,尤其不能把一切学生均按优秀标准来要求。
2.改革和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国情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的教育,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相连结、相适应,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辩证关系的教育、失败和成功的辩证关系的教育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加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中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思想领先是正确的,但教育与学生的认识要适应。这就要进行改革,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的疏导工作同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知范围、对象、过程结合起来。同时应解决好活动转轨过程中的新问题,不能把转轨简单看作学校单方面的安排问题。它也是一个师生主体地位增强的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难度的降低,教材内容的删减,为全体学生赢得了创造性条件,但同样离不开心理思想障碍的消除,特别是方法教学的加强。
在这种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外,在一般要求之上,把必要的知识扩展,较高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从而使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真正要进行深层次的,素质人才培养意义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必须做到:
①因材施教。过去一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好象就是不考虑较高要求;一讲提高质量,就不顾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甚至抛弃部分学生。这两种错误的根源,都在于抛开了教学对象的层次和结构。对教学对象适当的、粗线条的、动态的分类,显然是提高质量的前提。从对象出发,分类去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难易程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②从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从认知诸因素的关系出发改革教学形式,使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就课堂教学而言,全世界先后形成了三种模式,一种是按预定的理论体系按步就班的传授。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知识的系统性,继承的完整性,基本知识掌握的扎实性较强。另一种是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探索和疑问放到第一位,教师发挥辅导作用。这种模式的优点,会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思维活跃。第三种模式是创设和介入社会基本活动的环境,模拟建设活动过程,掌握知识。这种模式的计划性较强、学生思维活跃、实践性也较强。
这三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也都具缺点,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内容上,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上,培养对象的不同目标上,有不同的适应性。对于改革教学方法,对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都是有启发的。
4.创造性的组织好课外活动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形式下,组织课外活动和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突出下列两点:
①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生的青春之火,首先表现在对人生、国家前途、社会发展的关切上,但也表现在对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学生生活的认识上,还表现在热情高,敢于表现,有较高的期望值,成就感强等方面。应该承认这都是合理的,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涉世较浅,是这个年龄的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运用适合于他们的形式,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并没有坏处。一些常规性的活动方式和近几年出现的基本适合于他们的活动方式,都应该大胆使用,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使之提高。
②要具有时代特点。这主要指个性表现和发展的特点、智慧性、实践性的特点。比如有许多学校举办的服装表演、社会问题辨论会、演讲会、能力性的学科竞赛、各种类型的作品展览会。专门技能的表演会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贴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社会潮流、学校教育的意义、自己眼前的任务,也可使各项活动和教育的非参加者受到影响,从观念上得到熏陶。
(三)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素质教育、人才教育性的中学生学校活动安排,有多种模式和变量,但其本质的要求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下列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1.扬弃发展原则。过去我们在教育改革上走了许多弯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走素质教育,人才教育的路,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应试教育。高、精、尖人才的培养,高一级学校新生的培养,仍然是学校重要职能之一。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上,东方教育的优点仍然应该发扬光大。这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创造是继承的发展,没有很好的继承,创新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创新。常规教学,应试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是被吸收和改造的,而不是完全抛弃的。
2.师生主体原则。各种活动的开展,素质教育的进行,都不能离开师生这个主体去考虑。
因为,师生实际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师生参与,特别是设想,规划的参与,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是实现转轨、完善和提高新型活动安排的决定性因素。
3.整体性、综合性原则。中学生学校活动安排的转轨和完善是提高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但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与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其它内容相结合、相协调。特别是与管理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教师工作的考核、奖惩及其它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相结合起来。
4.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改革、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理论探索和理论装备。而当前,在社会生活,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学校领导的行政化趋在加强,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学校领导也有所增加,这同21世纪教育发展是极不适应的。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讲,教育特别是学校工作的专门化、理论化要求只会要高。21世纪的学校应该有更多的学者型的校长和管理工作者。
总之,当前真正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