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南岗区妇产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目的:探究椎管内麻醉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于我医院产科进行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117例,年龄23~31岁,身高154~169cm。根据分娩方式均分为观察组(分娩时进行椎管内麻醉)和对照组(不采取椎管内麻醉)。结果:探究椎管内麻醉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实验数据,显示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椎管内麻醉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麻醉;初产妇产;盆底;
Effect of intraspinal anesthesia on pelvic floor function in primipar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raspinal anesthesia on the pelvic floor function of primipara. METHODS: 117 full-term primipara aged 23-31 years with a height of 154-169 cm were selected from the People's Hospital,from April 2017 to March 2018. According to the mode of deliver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intraspinal anesthesia during delivery) and control group (no intraspinal anesthesia).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effect of intraspinal anesthesia on the pelvic floor function of primipara. Conclusion: Intraspinal anesthesia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pelvic floor function of primipara.
Key words: anesthesia; primipara; pelvic floor;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或减弱引起,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产后性功能障碍等。临床病因复杂,年龄、肥胖、妊娠、分娩、子宫和阴道手术史、盆腔手术史等均是发病因素。其中妊娠和分娩是其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1]。由于大多产妇因潜伏期到活跃期间的疼痛耐受度较低,致使自然分娩率降低。同时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情绪也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2]。而良好的分娩镇痛有助于改善母体内环境,促进阴道分娩的顺利进行。椎管内阻滞镇痛是麻醉领域使用较广泛、效果较肯定的镇痛方法,可有效减轻或消除分娩疼痛,满足整个分娩过程的镇痛。本研究探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PFD的近期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于我医院产科进行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117例,年龄23~31岁,身高154~169cm。根据分娩方式均分为观察组(分娩时进行椎管内麻醉)和对照组(不采取椎管内麻醉)。所有产妇均头位足月单胎经道分娩,并于产后6~8周自愿进行盆底筛查。排除标准:①既往妊娠史;②腰椎外伤手术史、肿瘤及畸形;③慢性咳嗽史、慢性便秘史,有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家族史;④反复尿路感染史、泌尿道畸形者;⑤妊娠合并严重的内外科疾病;⑥产时器械助产。
1.2方法
椎管内阻滞采用腰硬联合阻滞,于L2~L3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调整针口转向头侧,导管置入4cm,负压抽吸无回血,无脑脊液,固定导管并注入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观察5分钟,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和局部麻醉药中毒症状后,给予1.5%利多卡因3~5mL,麻醉平面不超过T10。当视觉模拟评分法≥3分时启用镇痛泵,由硬膜外腔泵入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的混合液至宫口开全时停药。取仰卧截石位,指导产妇收缩盆底肌肉,阴道压探头放进产妇阴道内,另一端连接于PHENIX肌肉刺激治疗仪上,评估患者的盆底功能,记录产时年龄、身高、妊周、体质量指数及分娩相关情况。
2.结果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年龄、身高、孕周及体质量指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6~8周盆底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肌肉疲劳度及肌电值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8周后盆底损伤、SUI及POP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盆底功能受损发生率为58.9%,对照组为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OP发生率36.7%,对照组为40.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SUI的发生率分别为9.5%,对照组为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一。
3.讨论
骨盆出口的封闭肌肉和筋膜构成了盆底结构,其在女性生理功能中除支持盆腔脏器、控制大小便排泄等,也具有完成分娩作用。而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或减弱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SUI、POP、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肉萎缩等。国内外研究显示,妊娠、分娩、年龄、肥胖、盆腔手术史等均是PFD的发病因素,其中妊娠和分娩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而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能否减轻分娩时盆底的损伤,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逐渐受到临床的关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临床上较为认可的一种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95%。其作用机制上主要通过药物与脑脊液与脊髓后角阿片受体结合,从而阻滞T10~S4脊神经及其神经节,或交感神经节,达到止痛和稳定内环境的效果。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药物起效快,给药方便;②对产妇和胎儿不良反应轻微;③对宫缩和产妇运动影响较小;④产妇仍保持意识清醒,配合分娩。而盆底肌肌力、肌疲劳度和动态压力下降在盆底受损初期较为常见,对早期诊断盆底功能的有一定价值。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肌肉疲劳度及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椎管内麻醉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受损率无明显影响。当盆底受损超过机体自身调节修复能力时易出现PFD,常见包括SUI和POP。目前较多文献显示,盆底神经、肌肉、尿道支持结构、膀胱颈移动度等的损伤是引起产妇分娩后SUI的危险因素{3}。而阴道分娩是公认的POP高危因素。国内外对产后SUI发生率报道存在较大差异,统计显示产妇产后3个月SUI发生率为33%,研究显示产后2月尿失禁的发生率仅3.25%。本研究中两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9.5%和8.2%,POP发生率分别为36.7%、40.9%,两组产妇POP和SUI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椎管内分娩镇痛不增加产后早期PFD的发生率。此外国内外研究显示,椎管内分娩镇痛可明显缩短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加速阴道分娩。而近年来研究显示,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在潜伏期或活跃期使用均有助于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并减轻分娩疼痛及盆底损伤,不影响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起到保护盆底功能的作用。综上所述,阴道分娩可引起产后早期发生盆底功能损伤,椎管内麻醉镇痛能产妇减轻疼痛、缩短产程,且不会增加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风险。限于本次研究样本较少,是否有助于降低PFD的发生率仍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慧,王春香,海莎等.电刺激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7(1)
[2]张珂,王澜静,焦玲洁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盆底肌收缩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5)
[3]张晓红.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4)
论文作者:谭清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椎管论文; 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初产妇论文; 发生率论文; 功能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8期论文;